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技术对顽固性血精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筛检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对16例顽固性血精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35.5±5.3岁;病程3~48个月,平均6.6±3.6个月,采用了经尿道精囊镜诊断和治疗.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时间25~45 min,平均30.2±8.4 min,平均随访期为8.3个月(6~12个月),术后随访至今,仅1例精囊炎性出血患者术后3个月血精复发,治疗后半年内没有血精症状出现,视为治愈,本组治愈率为93.75%.结论 经尿道精囊镜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作为顽固性血精的有效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精囊镜检诊治顽固性血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检诊治顽固性血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9月以来开展经尿道精囊镜检诊治8例顽固性血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顽固性血精的治疗方法。年龄26~55岁,平均42岁,血精病程6~48个月,平均12个月,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效。采用7F输尿管硬镜行经尿道精囊镜检。结果 8例精囊镜检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20~75min,平均35min。精囊镜检示慢性炎症5例,精囊结石2例,射精管梗阻扩张1例。无尿道和精囊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7例患者血精症状消失,1例术后9个月再发血精。结论经尿道精囊镜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作为顽固性血精的有效诊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精囊镜检查及治疗在慢性精囊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32例慢性精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左氧氟沙星+宁泌泰,n=18)和经尿道精囊镜检(手术组,n=14)。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60min,平均(35.0±14.8)min。随访6个月后疗效比较,手术组14例术后血精均消失,其中有2例术后6个月再发血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85.7%vs.55.6%,P0.05)。结论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精囊镜检查直视下能观察精囊腔内情况,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精囊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精管扩张联合精囊冲洗治疗顽固性血精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对32例顽固性血精患者直视下行经尿道扩张射精管、抗生素冲洗精囊治疗。结果:32例顽固性血精患者均行射精管扩张,31例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2 min,中位随访23.6个月,术后无逆行射精、尿失禁等并发症。血精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27例,1例患者术后血精症状无减轻,3例分别于术后3、5、8个月后复发。对伴有勃起功能障碍及精神焦虑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IIEF-EF评分显著提高,SAS评分显著降低。结论:应用经尿道输尿管镜技术行射精管扩张联合精囊冲洗治疗顽固性血精,安全性高、疗效好、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可以同时达到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精囊镜微创技术在顽固性血精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尿道逆行插入精囊镜,逆行进入射精管及精囊,对43例顽固性血精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39例均成功进入精囊,手术时间40~94(51.0±9.3)min。术中见单纯精囊壁黏膜炎症性充血、淤血块25例,精囊黏膜炎症合并精囊结石9例,射精管囊肿3例,精囊囊肿2例,行相应处理。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34例血精消失,3例血精症复发,再次治疗后好转,余2例无效。结论:经尿道精囊镜技术是有效可行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血精的新方法,并发症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顽固性血精症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评价经尿道精囊镜技术诊治顽固性血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单中心25例顽固性血精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顽固性血精的病因和诊治方法.年龄16~67岁,平均38岁,血精病程6个月~17年,平均2.5年,药物和物理等保守治疗无效.21例行经尿道精囊镜检术,另4例分别为生殖系结核(1例)、乙肝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1例)、前列腺癌(2例). 结果 精囊镜检手术时间15~120 min,平均40 min.镜检示精囊慢性炎症出血12例,其中9例继发精囊结石形成,4例射精管或精囊扩张、精囊囊肿并出血3例、射精管梗阻2例.21例精囊镜检术后19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3 ~42个月,平均15个月,16例血精症状完全消失,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9个月再发间歇性血精,较术前减轻,1例精囊囊肿并出血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顽固性血精症多由于精囊慢性炎症或继发精囊结石引起,射精管不全梗阻是引起精道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经尿道精囊镜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作为顽固性血精的有效诊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检诊治顽固性血精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开展经尿道精囊镜检诊治的29例顽固性血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顽固性血精的治疗方法.患者年龄26 ~ 55岁,平均42岁,血精病程6~48个月,平均12个月,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效.结果 29例精囊镜检均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20~ 75 min,平均35min.精囊镜检示慢性炎症11例,结石5例,息肉3例,射精管梗阻扩张3例,未发现明显病变7例.无尿道和精囊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其中17例患者血精症状消失,1例术后9个月再发血精,呈间歇性发作,持续随访中.结果表明29例顽固性血精患者采用精囊镜检治疗,近期疗效显著,远期治疗有效率为55.2%.结论 经尿道精囊镜检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作为顽固性血精的有效诊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尿道精囊镜诊治顽固性或复发性血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经尿道精囊镜诊治的顽固性或复发性血精患者162例,患者年龄19~76岁,血精病史3个月至11年,术前均因血精就诊,均行血清PSA、经直肠前列腺、精囊腔内B超以及盆腔CT或MRI检查,常规抗生素治疗4周效果欠佳或反复发作者,收治入院,行经尿道精囊镜检查。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可见一侧或双侧精囊中暗红色或紫红色胶浆样物质和炎性改变,所有患者均取小块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回报为精囊黏膜慢性炎性改变,15例患者另可见射精管或精囊中结石;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1.7个月(12~29个月),92.6%(150/162)的患者在术后随访中经过1~15次射精后,血精消失或减轻。1例(67岁)患者因无射精活动而无法判断,7例患者术后血精消失超过3个月后复发,4例患者术后血精症状无减轻。1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双侧附睾炎,所有病例术后未见逆行射精、尿失禁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精囊镜技术是可行的诊断和治疗顽固性或复发性血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技术在血精患者诊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我科自2008年5月~2012年3月的20例血精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明确诊断为血精,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症状、改善及精液常规情况。结果:20例手术均成功,17例明确诊断为精囊炎,精囊结石2例,精囊息肉1例,使用钬激光治疗。2例术后1周出现附睾炎症状,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后治愈,所有病例术后均未见逆行射精、尿失禁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本文结论表明精囊镜探查在血精诊治中具有操作方便,观察直接,效果肯定等特点,是一种治疗精囊疾病安全、有效、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精囊扩张的病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精囊扩张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46例精囊扩张患者,其中精囊炎36例,用精囊内留置导管持续滴注抗生素治疗1周;精囊囊肿3例,直接用精囊内留管吸净囊液并抗炎治疗;射精管开口处结石1例,经尿道精阜电切,取出米粒大小结石1枚;精阜开口处息肉1例,经尿道息肉电切;后尿道炎症2例,抗炎无效后给予后尿道绿激光汽化;PCa3例,根治性前列腺和精囊切除术。结果:精囊炎随访6个月~2年,32例血精消失,4例在治疗后3个月血精症状复发;精囊囊肿、射精管开口处结石、息肉及后尿道炎症随访6个月未复发;PCa术后6个月未复发。结论:精囊扩张的病因复杂,经相应处理后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摩西技术钬激光碎石治疗血精伴精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血精伴精囊结石患者11例,6例单侧,5例双侧;11例均伴有血精;会阴部不适7例,6例伴有射精痛;术中利用4.5 F精囊镜结合摩西技术钬激光碎石。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7~52 min,住院时间为3~5 d。术后随访6个月,11例血精伴精囊结石患者的血精全部消失,5例射精痛缓解,6例会阴部不适缓解,11例均未出现术后附睾炎、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结论经尿道精囊镜技术,能直接观察精囊内部情况,并配合摩西技术钬激光碎石,使碎石过程中结石位移更小,但结石消融量显著增加,避免结石逃逸,缩短手术时间,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前列腺小囊输尿管镜下精囊镜检查在顽固性血精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11例顽固性血精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完善前列腺和精囊腺相关检查(如经直肠前列腺+精囊腺彩超、MRI等)后,采用STORZ F6/7.5输尿管镜,经前列腺小囊行输尿管镜下精囊镜检查。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38 min,平均(25.1±9.3)min。单纯精囊壁粘膜炎症性充血、散在出血点6例(54.5%);精囊粘膜炎症性改变并腔内结石2例(18.2%);射精管出血2例(18.2%),精囊小囊肿1例(9.1%);均进行对症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1例(9.1%)患者术后再次出现血精。术后均未出现附睾炎、逆行射精、尿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前列腺小囊输尿管镜下精囊镜检查,能直视下检查精囊腔内情况,有助于明确顽固性血精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发症少,对于顽固性血精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精囊镜技术在精囊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09年10月~2013年2月采用经尿道精囊镜治疗顽固性血精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临床常见的精囊疾病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本组患者均由药物及物理疗法治疗3个月无效。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后,进行精囊灌洗,射精管扩张、钬激光碎石以及精囊囊肿去顶等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52例均进镜成功,镜检示血精36例,精囊慢性炎症27例,精囊囊肿18例,精囊结石17例,射精管梗阻16例,精囊脓肿合并附睾结核1例,精囊淀粉样变3例,精囊肉芽肿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2例术后出现急性附睾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出现尿失禁、急性前列腺炎和直肠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精囊镜技术在对精囊疾病进行检查的同时也可以治疗精囊疾病,是诊断治疗精囊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新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在精囊炎病程判定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血精就诊于我院门诊,诊断为精囊炎并接受治疗及随访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超声检查,检查由同一医师完成,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并以此作为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结果本组共118例患者,超声表现分为二类:第一类(78例)为双侧精囊均增大,回声普遍减低,精囊内可见扩张管状暗区;第二类(30例)为双侧精囊腺大小正常,回声不均;第三类(10例)为双侧精囊大小正常,内可见钙化斑或射精管管壁钙化。此三类表现分别与急性精囊炎或慢性精囊炎急性发作、慢性精囊炎及病程超过10年的慢性精囊炎患者的经直肠超声表现良好相关,符合率均大于90%。且我们根据超声表现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若处于急性期则以抗感染保守治疗为主,若发现精囊钙化或结石则以精囊镜检查治疗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以精囊炎患者的经直肠超声表现来判定其所处病程并以此选择其治疗策略是可靠、方便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血精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复发性血精和顽固性血精尤其如此。在一组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对精囊镜诊断和治疗血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经验总结。自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72名血精患者在我泌尿外科中心进行精囊镜检查和治疗。精囊镜的操作采用7F或8F输尿管镜,沿正常精道逆行进入精囊实施检查和相应治疗。在本组病例中,平均随访时间为21.7个月,93.1%的患者给予明确诊断,94.4%完全治愈或症状明显减轻,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研究结果表明,精囊镜是复发性血精和顽固性血精可行而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慢性精囊炎患者的病因分析及精囊镜治疗效果的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应用精囊镜诊治的119例慢性精囊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精囊腺和前列腺彩超影像学特征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9例患者术前精液、前列腺液及尿液细菌培养中,仅见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溶血球菌。术中精囊液检测示细菌、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均阴性。84例患者完成随访,经直肠彩超显示:术后精囊纵径(LD)、横径(APD)、体积及前列腺左右径均较术前减小(P<0.05),而前列腺上下径、前后径及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5.2±8.5)个月:血精的治疗有效率80.9%(38/47),复发率19.1%(9/47);疼痛评分(VA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疼痛缓解率86.7%(39/45)、复发率15.6%(7/45),未见直肠损伤、尿道括约肌损伤、逆行射精等并发症。结论慢性精囊炎可能多为非感染性炎症,而射精管部分或完全性梗阻是炎症的直接原因。精囊镜技术对顽固性血精症和会阴部疼痛症状均显示出较好疗效,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methodology of transurethral seminal vesiculoscopy and the anatomy of the seminal tract, and to report a single‐surgeon experience with this procedure.

Methods

A total of 3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macroscopic hemospermia were enroll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uly 2016. A 6/7.5‐Fr semirigid ureteroscope was used to enter the seminal tract by one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through either a trans‐ejaculatory duct opening or a trans‐utricle fenestrati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easurem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ransurethral seminal vesiculoscopy was 92.1%, whereas the approaching method in most patients was the trans‐utricle fenestration (88.89%). A total of 34 (94.4%) transurethral seminal vesiculoscopy inspections ended with complete remission, even though nearly half of them (47.2%) only disclosed negative perioperative findings. The median period to complete remission was 4 weeks (interquartile range 4–6 weeks) after the procedure. Four patients had recurrent hemospermia, and the median time to recurrence was 21.5 (range 13–48.5) months.

Conclusions

Transurethral seminal vesiculoscopy is a valuable diagnostic tool for intractable hemospermia, and also plays a therapeutic role by blocking the vicious cycle of stasis, calculi and seminal vesiculitis. More familiarity of the anatomy and enough practice would make the learning curve less ste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