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后,疫情急剧蔓延,迅速播散,截至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为了做好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我省中医药专家组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省的疫情形势、临床症状及诊疗经验,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愈后调理、预防调护等方面,制定了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期发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救治的全过程。因为地域不同,中医医家对疫情有不同的认识,从中医角度论述了疫情的病理因素、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并提出了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思考,早期需透热转气,忌过用寒凉,注重调畅气机,全程适当补益。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存在诸多不同观点,本文总结并分析当下各家学说,对主流的"疫毒"夹杂"湿邪"的病机持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痰邪致病"的特征,因而提出"疫毒夹痰、痰瘀互结"的核心病机,望同道尝试从痰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阐扬中医。  相似文献   

4.
总结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全国各地中医药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及应用破格救心汤合小青龙汤救治8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经验,探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及方药应用理论依据,以期能提供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位在肺,病机特点主要与"寒、湿、毒"有关。本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卫健委颁发的诊疗方案及一线专家的临床资料,从中医疫病角度探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发病影响因素。并论述其在眼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了现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现状及病机概况的基础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藏象理论中的"肺-脾-大肠"之间的病机特点高度吻合,进而从此角度剖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证候阶段的病机,切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也希望为中医药临床研发更有效的治疗方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阮诗玮教授编著的《寒湿论治》一书,试从寒湿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与病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四诊信息、诊疗方案以及预后,认为该病主要中医病因为寒湿疫毒,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毒侵袭肺脾,重者凝闭心肺,甚至内闭外脱、危及生命。同时根据表里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分为寒湿疫毒在表、寒湿疫毒闭肺、寒湿疫毒入营入血、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思路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9.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组诊治新冠肺炎患者66例,表现以发热但热势不高,胸闷,乏力以及纳差,大便稀溏等为主,其病机是"湿郁"为基本病机,具有一定地域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三因制宜"理论,充分运用广东地产药材,全程参与新冠肺炎防治,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冠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有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但仍存在肺功能下降、病后体虚、纳差、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该病的康复治疗是目前工作重点之一。艾灸已被目前许多诊疗方案推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康复治疗。雷火灸属于艾灸的一种,较普通艾灸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雷火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雷火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治疗思路进行了探析,有利于雷火灸能更好应用于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巴戟天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由于历代本草遗留下来的问题及各地用药品种和习惯的不同,来源植物涉及5科,11种;其中福建省有3种.为了鉴别闽产巴戟天的正品与代用品,对闽产巴戟天进行本草考证和来源、形态性状、显微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闽产巴戟天的正品与代用品在植物形态和结构方面,药材性状和理化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巴戟天品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付晓君  门波 《新中医》2022,54(2):184-186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期妇女较为常见的生育难题.现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对复发性流产的防治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未病先防"中强调"无病而防"及"因病而防";在"既病防变"中强调复发性流产的传变、用药规律和辨证论治;而在"瘥后防复"中强调孕后尽早安胎及日常防护及康复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4.
脑血辨证是针对中医脑病所创制的一种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基于当代病因学的特点,为脑病的临床证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旨在通过脑血辨证脑病证候与不寐病证候的比较,验证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不寐病证候的适用性。结果: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不寐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运用此证候分类能准确实现对不寐病的证候判别,其辨证思路清晰,规范化强,易于掌握,错诊率低。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为罹患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明显损伤,同时具备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因其在临床上具备可预防性,探析血管性痴呆的新的证治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证与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血管性痴呆病机为肾精亏虚、浊瘀互结所致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并从“血浊”立论治疗血管性痴呆,自拟复健化浊方以补肾化浊活血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获显效,为血管性痴呆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分析探讨抑郁症中医临床常见问题,认为郁证不等于抑郁症,抑郁和焦虑难以截然分开。列举抑郁症的中医核心症状和基本症状、舌脉特点以及抑郁症从肝从肾从阳论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4种福建省新记录归化植物,分别为短柄吊球草Hyptis brevipes Poit.、皱子白花菜Cleome rutidosperma DC. Prodr.、点叶菊Porophyllum ruderale (Jacquin) Cassini, F. Cuvier (ed.)、团花菊芹Erechtites glomeratus (Desf. ex Poir.) DC.。其中,团花菊芹为中国归化植物新记录。描述4种归化植物形态特征,介绍其生长习性、地理分布和繁殖特性等,评估其生态入侵风险,对其功效主治及潜在药用价值进行分析,为福建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控制及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是常见的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中药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和对重要脏器的保护效应。但中药干预的优势定位和治疗特点仍未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故通过理清高血压概念和国内外循证管理指南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中药治疗高血压目前的研究现状,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对高血压的中药干预研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评价中药治疗的综合和系统效应,并为中药科学、合理、精准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抑郁性失眠史抑郁症或恶劣心境在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文运用计算机检索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选取近五年与抑郁性失眠的特征及中医治疗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抑郁性失眠的中医辩证与治疗,并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益阳和阴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成人斯蒂尔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易反复发作,整个病程多徘徊于气、营之间,鲜有动血耗血之血分证征象。卫气营血理论根据邪气侵袭人体部位的深浅,将病程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证治疗成人斯蒂尔病,可根据其发热特点及伴随症状辨证论治,常用疏风散热、宣肺透邪法,和解少阳、透邪外出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法及养阴清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