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OPC)对老年痴呆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老年痴呆患者予以口服嘲定剂量的OPC2个月,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仪(ET)记录患者服药前后的12导脑电波并分析其脑电功率和ETS谱线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服药前相比,患者服用OPC2个月后,多项ETS谱线(S1,S2,S4,S5,S7)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OPC能昆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脑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含量,保护胆碱能神经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超慢涨落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强迫症患者超涨慢落图分析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方法用ML2001型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检测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其谱线变化,反映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结果强迫症患者组S1、S2、S3和S1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间S4、S5、S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4.57±5.14vs21.06±6.24,15.66±3.82vs17.68±4.15,8.29±3.15vs10.92±3.71(均P<0.01),提示强迫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活动无明显异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活动显著降低,5-羟色胺活动显著升高。结论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活动异常可能参与了强迫症的发病。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可作为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ET)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临床诊断明确的VVS患者30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和性别为配比条件,在门诊选取无晕厥病史的患者为对照组。利用ET检测两组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功能。结果病例组GABA、Glu、5-HT、Ach、DA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680,P0.05),NE显著高于对照组(t=-3.552,P0.001)。结论 VVS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NE活跃程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脑涨落图检测脑梗死患者神经递质功率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脑涨落图分析技术是近几年来中国首创的一种无创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方法,可通过测定脑电波中优势超慢波的功率,反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目的:利用脑涨落图机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神经递质功率变化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分析,于2005-08/2006-03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完成.对象:纳入脑梗死患者30例,病程3 h~2 d;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方法:应用脑涨落图机收集30例脑梗步匕患者发病第1,3天、第六七天的神经递质功率信息,与健康体检者的脑电功率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神经递质功率的变化特点.主要观察指标: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发病后不同时间脑涨落图中各神经递质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及熵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谷氨酸、兴奋递质3、5-羟色胺、乙酰胆碱、兴奋递质6、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抑制递质13的功率在发病第1天均显著降低(P<0.05).发病第3天,脑梗死患者脑内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与谷氨酸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递质功率与总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病第六七天,脑梗死患者脑内所有神经递质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功率存脑梗死早期有一急剧升高再降至正常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脑内神经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检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内1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对人组标准的30例患者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在治疗前后的不同阶段对神经递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尤其是5~HT及NE)降低,并与其治疗效果呈现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脑内5-HT及NE含量降低,随着药物治疗和症状的改善,患者脑内5-HT及NE含量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脑电超慢涨落图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亚健康失眠人群的脑电超慢涨落图(EFG)表现。方法:应用EFG分析仪检测亚健康失眠人群的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其脑功能状态表现。结果:脑内神经递质’-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实测值都低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脑功能状态指数中的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的实测值都高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而血管舒缩指数的实测值则稍高于正常参考值,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健康失眠者脑内主要神经递质均明显降低,其脑功能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发现,葡萄籽原花青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实验动物学习、记忆等的能力。但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中总抗氧化能力、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的脑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锦州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和机能中心实验室,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8在锦州医学院机能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锦州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每组8只。方法:①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乙醚麻醉,颈正中切口,两边颈总动脉用微动脉夹夹闭30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动脉血流。对照组只分离两边颈总动脉,不夹闭。②模型组和对照组:在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同时及再灌注后每隔24h分别按40mg/kg剂量腹腔注射蒸馏水、低和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及尼莫地平组按10,40,2mg/kg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籽原花青素及尼莫地平。再灌注72h后断头取脑,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的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含量。③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小鼠40只,每组8只。①总抗氧化能力: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145,P=0.000),而低、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又明显高于模型组(t=6.313,8.956,4.14,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2.541,P<0.01),而低、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又明显低于模型组(t=2.231,8.956,7.260,P<0.05~0.01)。③丙二醛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7.883,P<0.01),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又明显低于模型组(t=5.234,4.518,P<0.01)。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总抗氧化能力,对抗脂质过氧化以及降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探讨脑功能检查诊断FD伴抑郁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诊断为FD的10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评估。分别行脑电图及脑电超慢涨落技术(ET)检查,比较FD组与对照组脑电图异常率及脑神经递质的差异。结果 FD组焦虑发生率为30%,抑郁发生率为33%,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为11%,对照组焦虑发生率为6.7%,抑郁发生率为10%,FD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D患者组脑电图异常率3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焦虑状态FD患者脑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明显低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状态FD患者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合并抑郁状态FD患者5-HT、DA低于对照组,NE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FD患者脑神经递质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发生率、脑电图异常率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变化,脑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内神经递质的检测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缺少在无创状态下检测脑内递质的可靠手段.目的:在脑内递质水平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情况下,分析11 mHz超慢波功率与多巴胺水平足否存存对应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12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体质量200-250g的雌性SD大鼠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30只,正常组30只.方法:将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经腔注射麻醉,置于脑立体定位仪进行开颅手术,分别给予2组动物左侧脑黑质部位注射10 g,I.6.羟基多巴胺和生理盐水各8 p L.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置.主要观察指标:用脑涨落图仪检测3组人鼠脑内11 mHz超慢波谱系的功率,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水平,并将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大鼠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左脑下降26.98%,右脑上升16.92%;11 mHz谱系的功率值左腩下降64.69%,有脑下降57.67%.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多巴胺水平左脑下降83.42%,右脑上升27.48%:11 mHz谱系的功率值左脑下降83.39%,右脑下降76.62%.3组大鼠左、右脑多巴胺水平与11 mHz谱系的功率值均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两种方法的榆测结果有高度相关性,即11 mHz谱系的功率值与多巴胺的生化水平有高度相关性.说明在脑内递质水平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情况下,11 mHz谱系功率与多巴胺水平的对应关系是成立的.脑涨落图仪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用分析脑电超慢谱系的方法来检测脑内神经递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脑涨落图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脑神经递质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脑涨落图仪探索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脑神经递质变化特点。方法:采集经过《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定的20例AD病人的脑电功率信号,与集中体检的正常老人18例脑电功率进行比较,分析AD病人脑神经递质变化的特点。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痴呆组脑内GABA和Glu两种递质显著降低(P<0.05),5-HT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5-HT、ACh、NE等的功率与临床痴呆评分呈明显负相关,Glu的相对功率与CDR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NE则呈负相关。结论:AD病人脑内的GABA和Glu的功能相对较弱,5-HT的功能增强,Ach则未见明显变化。AD病人的整体脑功能下降,但脑内的各种功能状态能够保持大体平衡。5-HT、ACh、NE等的功能高低与痴呆病情的严重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脑电超慢波涨落分析仪在无创条件下观察飞行事故后飞行人员脑神经递质活动的情况。方法对事故组44名飞行人员和对照组47名普通飞行人员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提取在清醒状态下脑神经递质系统的信息,分析飞行事故后脑神经递质的活动情况,并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评估其临床症状。结果①两组飞行人员比较,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活动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901,P<0.01);②反复重现体验与GABA呈负相关(r=-0.780,P<0.01),与多巴胺(DA)呈正相关(r=0.451,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谷氨酸(Glu)活动与回避症状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78,P<0.05);③警觉性增高与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递质相关(r=0.2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飞行事故后人体脑神经递质活动发生变化,参与了应激反应症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涨落图仪检测老年抑郁症患者经颅磁疗后神经递质功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治疗,2组均行脑涨落图仪检测,比较分析2组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认知功能[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神经递质功率[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去甲肾上腺素(NE)]。结果 治疗2、3、4周后,观察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即刻记忆、延时记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ch、DA、GABA、NE水平高于对照组,Glu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颅磁疗可有效调节老年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提高认知功能,进而改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唐雷 《医学临床研究》2014,(6):1201-1203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失眠症患者脑电超慢波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69例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4),用脑涨落图(EFG)仪检测患者脑电超慢波。观察组据 EFG结果制定个性化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程序相同,但治疗时不通电作假刺激状。于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测评、EFG检查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功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中过度兴奋组兴奋递质3、NE明显下降(P<0.05);过度抑制组5-HT、抑制递质13相对功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20例,有效率17.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眠症有神经递质功能过度兴奋与过度抑制两种类型,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可调节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能有效治疗失眠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化学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化学性缺氧小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08在辽宁医学院机能中心实验室完成。取昆明种小鼠40只,体质量18~22g。①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用小鼠2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籽原花青素10mg/kg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0min后再腹腔注射亚硝酸钠200mg/kg,记录各组小鼠存活时间。②氰化钾中毒性缺氧:按①方法取鼠、分组、注药,20min后再腹腔注射氰化钾15mg/kg,记录各组小鼠存活时间。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LSD方差分析。结果:纳入小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葡萄籽原花青素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小鼠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22.25±7.58),(11.45±1.72)min,P<0.05]。②葡萄籽原花青素对氰化钾中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2.75±0.63),(14.20±22.13)min,P<0.05]。其中,有2只鼠分别存活了52min和60min。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化学性缺氧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的不同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5组,每组32只。①缺血前30min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液1mL,6h后重复给药一次;假手术组不给药。②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动脉。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在再灌注12h断头处死测脑组织含水量;其余大鼠在再灌注24h断头处死取脑,分别检测脑梗死体积比、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1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比:葡萄籽原花青素100,200mg/kg组显著低于模型组(0.3077±0.0206,0.2972±0.0248,0.4594±0.0399,P<0.01)。②脑含水量: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低于模型组[(79.97±0.76)%,(79.63±0.92)%,(79.67±0.51)%,(81.41±1.28)%,P<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高于模型组[(64.35±2.29),(64.52±2.20),(64.43±2.38),(39.72±6.94)NU/mg,P<0.01]。④丙二醛含量: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低于模型组[(1.15±0.07),(1.11±0.16),(1.01±0.13),(1.42±0.23)μmol/g,P<0.01]。结论:①葡萄籽原花青素≥100mg/kg时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小,发挥有效的脑保护作用。②≥50mg/kg时即能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VCIND患者60例为VCIND组,30例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一般检查、神经功能评定、脑SPECT检查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双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rCBF明显降低(P<0.05);左侧额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丘脑均较右侧rCBF明显降低(P<0.05);VCIND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联合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对早期发现VCIN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独应用葡萄籽原花青素及其与酪蛋白联合对60Co-γ射线照射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①选用80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鼠龄3周,雌雄各半。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照射组、葡萄籽原花青素组、联合干预组,每组20只。②正常对照组及照射组:喂食常规饲料。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常规饲料基础上添加10g/L的葡萄籽原花青素(天津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公司提供,产品批号:20031226)。联合干预组:常规饲料基础上添加10g/L的葡萄籽原花青素和50g/L的酪蛋白(兰州同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赠,产品批号:20040415),各组自由进食。饲养10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辐照中心接受60Co-γ全身一次性照射,照射距源心1.52m,剂量为7Gy,时间为460s。③照射后第7天,采用鲎试剂法测定,按照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扫描电镜下(400倍)观察肠黏膜表面形态变化。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辐照后7d之内共造成15只大鼠死亡,照射组、葡萄籽原花青素组、联合干预组因辐射损伤分别死亡9,4,2只,正常对照组无死亡。最终各组抽取6只用于实验。①小肠黏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正常,照射组小肠黏膜表面结构不完整,有广泛的破损现象。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和联合干预组与照射组相比,小肠黏膜损伤程度比照射组轻。②血清内毒素水平:照射组大鼠最高[(343.5±35.0)kEu/L],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和联合干预组明显低于照射组[(293.0±22.0),(261.5±24.7)kEu/L,t=2.25,3.52,P<0.05,0.01],联合干预组虽低于葡萄籽原花青素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独应用葡萄籽原花青素和葡萄籽原花青素 酪蛋白联合应用均可有效减轻放射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治疗2周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脑神经递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γ-氨基丁酸(GABA)、乙酰胆碱(Ach)、谷氨酸(Glu)脑电S谱值低于对照组,多巴胺(DA)脑电S谱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提高ACI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改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肾相关"针刺理论对卒中后认知障碍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就诊的126例卒中后认知障碍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脑肾相关"针刺理论行针刺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肾相关"针刺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卒中后认知障碍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促进患者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李绍旦  杨明会 《临床荟萃》2010,25(15):1305-1307
目的 探讨亚健康失眠人群的脑功能状态及其与失眠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图(EFG)分析仪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别检测168例亚健康失眠者(男94例,女74例)的脑功能状态指数(包括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和PSQI总分.结果 亚健康失眠者脑功能状态指数中的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的实测值均高于正常睡眠者,分别为0.529±0.069 vs 0.491±0.072,1.195±0.205 vs 0.905±0.057(P<0.01).168例亚健康失眠者PSQI总分均>7分,其中以8~17分的轻、中度失眠为主(165例,98.2%).所有亚健康失眠者PSQI总分值与脑功能状态3种指数实测值之间均不具备相关性(P>0.05).结论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功能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但脑功能状态异常与其失眠程度之间无明显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