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械通气是抢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过度,机体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部分需用机械通气来维持呼吸,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机体往往处于负氮平衡、体液及电解质失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对此类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修复组织,恢复肌肉的功能,有利于脱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气道建立的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对气道管理的质量。方法对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院前气道建立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喉罩置入组2组,各43例,分别采用气管插管术、喉罩置入法,观察其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误入食道及对气道的损伤情况。结果喉罩置入法在院前气道建立中占优势,其一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所需时间均优于气管插管术(p<0.05),无误入食道及对气道损伤。结论喉罩置入法在院前气道建立中占绝对优势,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常处于负氮平衡,导致病人营养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差.随着医学发展,肠内营养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手段逐渐被重视.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住了87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对其进行了早期鼻饲肠内营养,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导致严重的营养障碍和免疫功能衰竭,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从而易于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和不可逆的细胞功能损害,增加了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进食可满足机体的营养,加速组织功能重建。鼻饲是颅脑损伤病人补充营养的最好途径。总结2005年11月-2007年8月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部分需用机械通气来维持呼吸,由于伤后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机体往往处于负氮平衡、体液及电解质失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对此类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修复组织,恢复肌肉的功能,有利于脱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U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监护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收入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对可能继发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与普通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重度颅内高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对其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送入ICU进行严密监测和护理,以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9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结果 本组治愈64例,好转17例,发生肺部感染8例,死亡5例.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计划的、精心的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可大大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或应激等因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过度,机体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1]。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EN)在各种创伤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本科应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通过鼻胃(肠)管经微量输注泵,泵入11PF对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对41例重症监护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氮平衡(NB)、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N)、IgA、IgG、IgM以及肝、肾功能、血糖(GLU)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营养支持后NB、PA、TFN、IgA、IgG、IgM水平明显改善,而ALB、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NB、PA、IgA、IgM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宋奎勤  张景荣  孙冲  刘传贵 《临床荟萃》2000,15(23):1059-1060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变化。方法:对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T3、T4、TSH值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颅脑损伤愈严重。甲状腺激素代谢变化愈明显。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使甲状腺分泌功能发生严重影响。此观察结果可用于判断患者的病情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脑组织损伤后同时伴有脑氧代谢的改变,维持脑氧供需的平衡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乌司他丁(UTI)是一种高效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已有报道将其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2].本研究旨在探讨UTI对重型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和病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意识障碍不能进食,且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分解代谢,使病人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依靠静脉营养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故早期胃肠内营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鼻饲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预后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3~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52例,对所有患者预后特点进行分析,对其进行积极预防与治疗。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可达到38.5%;其死亡率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有关,GCS评分不同其死亡率特点也不同。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有着较高死亡率,并且与GCS有关,对于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行及早治疗与预防,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总结抢救5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严密监测神经功能、生命体征,积极治疗和护理原发伤,早期有效地控制颅内压保持恢复脑功能,加强对损伤器官的功能保护和监测,及早消除各种诱发因素,早期营养支持.认为早期、有针对性的护理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率及残废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总体病死率为38.7%,合并颅外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以及高钠血症患者组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合并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休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对我院ICU 2008-03/2009-03重型颅脑损伤67例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进行回顾总结。结果: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论: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监护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收入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对可能继发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与普通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重度颅内高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对其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送入ICU进行严密监测和护理,以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佳薇  董爱琴 《护理研究》2007,21(5):1346-134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机体会出现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和糖耐量降低,呈现负氮平衡状态。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对维持胃肠道完整性,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莫凤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23-592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救护流程,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09-12广西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站急诊出车院前急救3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4.31%;死亡48例,病死率15.69%。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护流程,可提高患者的成活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