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资源十分短缺,根据现状,对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提出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创新多样化的长期照护服务内容、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作用的对策。以使城市长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更加完善和长期合理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共调查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402人。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等级、月平均收入、年龄、用药种类、居住情况是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针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能级评估,规范服务项目,探索适合潍坊市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9年老年长期照护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老年人基于失能程度差异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以及实际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失能状况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内容不同,社区轻度失能老年人对医疗相关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康复指导类和低照护性服务项目需求较大.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失能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类中的事务代办、就医或购物陪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宜昌市不同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失能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机构照护和居家社区照护的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使用Inter RAI居家照护评估表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表现量表、认知功能表现量表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失能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在1 595位被访者中有66.08%的被访者失能等级属于无损伤,0.38%的被访者属于轻度受损,18.12%的被访者属于中度受损,15.42%的被访者属于严重受损。当长期照护失能等级为中度和严重受损时,被访者被视作长期照护失能。机构照护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失能比例为60.12%,居家社区照护的老年人失能比例为20.72%。结论目前宜昌市老年人总体失能状况不容乐观,未来高龄化、失能化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专业的养老机构在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和服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对现有的老年照护机构资源进一步整合,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及患有认知疾病的老年人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家庭或一般养老机构难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未来应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危机的根本出路。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对老年人口的照护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总结归纳国内外照护体系的模式,结合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特有的人口政策,提出问题和挑战,旨在为构建适合宁波市整合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以来,中国长期照护政策体系快速发展完善。本文基于Gilbert和Terrell的社会政策分析框架梳理新阶段中国长期护理体系建设的新进展、面临的新挑战及今后发展方向。研究认为,目前长期照护体系面临失能老年人口基础数据信息不一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以及医养结合资源分散错配等挑战。同时,在揭示当前长期照护体系现状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从战略高度把握长期照护体系建设布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模式的总结分析,结合我国实际设计一套以社区为中心,针对我国城镇老年人群体的慢病预防、慢病管理、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日常照护等方面的整合性健康管理与长期照护模式。通过构建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干预以及体检四大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的健康管理模式,并在健康评估有风险时直接把这部分人群无缝对接到长期照护体系中来,使得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有科学的管理,降低向失能和半失能转化的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概述合肥市失能老人及相关政策状况,分析其医疗照护的困境及原因,为提升失能老人社区医疗照护水平提出对策参考。方法 采取文献资料研究与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合肥市失能老人医疗照护存在诸多困境,表现为基层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补贴覆盖面较小、专业水平不高、社会化与智慧化发展不充分等。结论 虽然合肥市养老服务政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加大普惠性,加快智慧化,加深社会化,加强实效性,以保障社区失能老人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整理分析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关于老年人失能的资料,揭示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预测未来变化,为研究与制定未来老年人的照护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93、1998、2003和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相关失能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增长趋势预测与年龄组变化分析。结果老年人失能率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各失能别老年人口数庞大,随着年龄组递增失能率成倍增长,至2050年中国将有1.4亿60岁以上老年人做家务中度以上困难,需要他人帮助。结论失能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越来越严重,长期护理照顾的制度性建设、失能康复的系统性建设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上海市调研数据,以60岁及以上老人为研究对象,基于SERVQUAL模型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方法分析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人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不高,且常用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略低于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质量。供给方因素中护理机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正向激励作用。需求方因素中老人养老金水平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正向激励,而老人的失能程度对服务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与男性老人相比,女性老人对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显著更高。研究结果为精确地评估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我国失能老人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失能老人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数据库中以“失能老人”或“失能老年人”为主题进行检索,采用BICOMB 2.0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并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运用SPSS 21.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35篇文献,截取26个高频关键词,归纳出4个研究类团: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研究;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研究;失能老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结论 近十年我国失能老人研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多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实践发展相对滞后,未来四类研究热点仍将是我国失能老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和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尚待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及内容的相关文献,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发展进程、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梳理及总结,以期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相关因素对中国失能老人选择照护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失能老人选择非正式照护较多,养老院照护和家政服务利用率较低。低龄、夫妻分离、城镇、重度失能、少子、子女距离较远、社区照护体系完善的失能老人对正式照护的利用率更高;非正式照护对家政服务有较强替代作用。建议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家庭养老院”,实现非正式照护与正式照护的整合,推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65岁以上失能老人的代际照顾现状及其需求未满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失能老人代际照顾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1 908名失能老人代际照顾需求满足状况,再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代际照顾需求未满足的影响因素。结果 49.6%的失能老人的代际照顾需求未完全满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能老人的年龄、居住地、失能程度、居住方式、子女个数、生活来源是否够用、代际经济支持、照顾者类别、照顾时间、照顾表现是影响失能老人代际照顾需求满足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失能老人长期照顾问题亟需受到关注,应根据失能老人及其照顾者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的代际照顾水平,满足代际照顾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年人的长期照料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老年人拥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是否影响其长期照料服务利用尚不清楚。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调查(CLHLS)数据,构建两部模型,分析医疗与养老保险对我国城乡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支出显著高于农村高龄老人。公费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对高龄老人长期照料支出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城乡差异。城镇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既影响长期照料支出发生与否,又影响长期照料支出的多寡;农村高龄老人享有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仅对其是否发生长期照料支出有影响,对支出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建议通过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障强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高龄老人家庭长期照料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对2369名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比例分别为44.4%、52.7%、2.9%,失能程度(OR=1.76,95%CI:0.241~0.889)、自评健康状况(OR=1.61,95%CI:0.133~0.822)、生活富裕程度(OR=2.98,95%CI:0.531~1.653)、生活来源是否够用(OR=2.27,95%CI:0.404~1.237)、生病能否及时就医(OR=2.04,95%CI:0.074~1.352)、主要照料者(OR=9.14,95%CI:0.280~4.147)、主要照料者态度(OR=10.88,95%CI:1.334~3.440)、平时主要聊天者 (OR=2.46,95%CI:0.227~1.576)是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亟需构建完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老年护理实践起步晚,患者在老年护理医院需要接受何种护理服务,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本文分析了我国老年护理医院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不足,提出老年护理医院应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从转变传统护理服务观念,探索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建立老年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适合国情的老年护理医院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建议,对提高老年护理病人生活质量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分析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特征,为我国老年健康服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方法:经系统检索得到老年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文件148份,提取关键信息并梳理政策内容与时间节点,采用Nvivo 11软件对21份主要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中国老年健康服务政策体系的演变历程。结果:中国老年健康服务的政策演变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酝酿阶段(1984—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及系统整合阶段(2017年之后)。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明确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与内涵,建立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结论:本文从政策演变角度总结了我国老年健康服务政策发展的阶段,并针对现存问题与挑战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试点示范促进政策方案的细化、加大对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在大健康理念下促进多部门协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