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排针平刺配合口服头痛新1号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9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2例。针刺组采用排针平刺(双侧脑户透风府、脑空透风池,留针6 h,隔日1次,每周3次,共2周);中药组采用口服头痛新1号方(每日1剂,每周7剂,共2周);针药组采用针刺(同针刺组)配合中药(同中药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针药组、针刺组、中药组治疗后VAS、ROM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针药组治疗后VAS、ROM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 0. 05);针刺组与中药组治疗后VAS、ROM评分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针药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组、中药组(P 0. 05),且3组治疗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排针平刺法针刺配合口服头痛新1号方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头痛及颈椎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安全性良好,且优于单纯运用排针平刺法针刺或口服头痛新1号方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组采用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量表(ROM)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疗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效,能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9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由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加味葛根汤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 00%)高于对照组(85. 71%)(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及ROM评分相当(P 0. 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及ROM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 00%)与对照组(4. 08%)相当(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安全性较高。结论: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疼痛缓解,颈椎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实验组加以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观察VAS、ROM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VAS、ROM评分均较对照组优(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痛予以小针刀配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疼痛感,促使颈椎功能恢复,巩固治疗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汤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疗。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及颈椎活动度(ROM),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 62%及65. 6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及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清上蠲痛汤可显著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中医症状,减轻疼痛及颈部僵硬程度,改善局部血流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运用中医瘀血阻络辨证分型理念采取针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VAS评分、ROM评分。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19%(23/3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29/3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VAS评分、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ROM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麻素片口服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隔日1次;观察组在推拿治疗的同时加服天麻素片,4片/次,3次/d.两组在必要时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疗程均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并记录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及服用止痛药的次数,观察颈椎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RO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P<0.01);观察组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服用止痛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麻素片口服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0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浮针组,每组各29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浮针组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所有治疗均1次/天,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VAS评分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相比,治疗第3次、第5次浮针组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次,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次、第5次、第10次两组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间同一治疗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记录患者3个月内因颈源性头痛加重而再次行医疗干预的例数,其中浮针组2例,针刺组有11例,所占比例分别是13.80%和37.93%。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浮针配合悬吊运动的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值、ROM及伴随症状总积分。结果:治疗组使用针刀联合手法治疗后在VAS值、ROM及伴随症状总积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21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偏振光加口服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口服中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2组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每个月头痛时间、头痛复发率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及每个月头痛时间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疗效稳定。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后阻滞,对照组仅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寰枢关节后方阻滞治疗。每周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末的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ND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第3个月末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均较疗程结束时上升(P均0. 05),但仍低于治疗前(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患者NDI均较疗程结束时明显上升(P 0. 05),但治疗组NDI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ND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寰枢关节后方针刀松解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更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颈部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天麻素片治疗。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ROM颈椎活动度评分、每日头痛指数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并能调节颈部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川芎止痛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电针)与研究组(电针联合川芎止痛汤)。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头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对照组仍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研究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为78. 95%、97. 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源性头痛采用电针联合川芎止痛汤治疗,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颈部活动度及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颈部活动度及血浆NO、ET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颈部活动度及血浆NO、E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浆NO、ET水平变化与头痛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其对头痛的改善作用与血浆NO、ET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在青少年颈源性头痛中应用毫火针点刺结合新医正骨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三河市医院中医科门诊及病房的颈源性头痛青少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结合新医正骨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2组患者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分,并记录2组治疗方法对青少年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ROM值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青少年颈源性头痛中应用毫火针点刺结合新医正骨治疗,能够在有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毫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自拟毫火针"头痛方"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针灸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疼痛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00%,高于对照组的78.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头痛频率以及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毫火针"头痛方"治疗颈源性头痛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用针刺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头痛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减少、ROM评分下降,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VA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痛程度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部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颈部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症状及颈部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颈椎矫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针刺配合颈椎矫正治疗,对照组60例用针刺治疗,10天为一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颈椎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颈椎结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矫正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特点。方法 釆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将8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取项八穴(双侧风池、风府、大椎和“项四花穴”)和头部阿是穴,对照组取病变颈椎夹脊穴、天柱、风池、玉枕、列缺、太冲、足临泣穴。各组均治疗2星期,每星期治疗3次,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星期末、治疗结束时和1个月随访时进行头痛V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频率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头痛积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为91.1%,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6.7%,近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星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7.8%,优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 项八针配合头部阿是穴留针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近、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且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起效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