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SCAN - 195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 74例 (138只眼 )近视散光的患者进行治疗 ,PRK组近视度数在 - 1 0 0~ - 5 0 0D ,散光度数在 - 0 5 0~ - 3 0 0D之间的患者 ,共 6 1只眼 ;LASIK组为近视度数大于 - 5 0 0D伴散光者或散光度数大于 - 3 0 0D的患者 ,共 77只眼。结果 :术后视力 :所有病例均随访 1a以上 ,PRK组视力均≥ 0 5 ,其中 91 98%的患者≥ 0 8;LASIK组视力均≥0 5 ,其中 90 12 %的患者≥ 0 8。结论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是安全、有效并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1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 2方法 采用 PRK治疗高度近视 2 45例 (4 31眼 )。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 - 6 .12~ - 2 1.5 0 D,散光度为 0~ - 5 .5 0 D.按近视程度将病人分为 A,B两组进行观察 ,术后随访 1年以上。 3结果 术后 1年裸眼视力≥ 0 .5 ,1.0者 :A组分别为 97.4% ,78.0 % ;B组分别为 83.3% ,30 .2 % .431眼中 ,73.5 %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81.2 %实际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 1.0 0 D范围内 ;2级以上角膜雾样混浊 (HAZE)者占 6 .42 % ;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 15 .5 % .4结论  PR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对屈光度在 - 10 .0 0 D以内者其稳定性及预测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hotorefoactivekeratecomy ,PRK)治疗近视、近视散光的远期疗效。方法 :按术前屈光度将 2 0 9例 (3 77例 )屈光度为 - 1 5 0~ 1 6 0D的患者分为二组 ,低中度组 (I组 )为 - 1 5 0~ - 6 0 0D(2 3 8眼 ) ,高度组 (II组 )为 - 6 2 5~ - 1 6 0 0D(1 3 9眼 )。应用美国Visx2 0 /2 0准分子激光仪对上述二组患者行PRK治疗 ,并对患者术后 3年的屈光度、视力、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并发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I组、II组中屈光度 <± 1D者分别占 94 5 %和 6 1 9% ;≥± 2 0 0D分别占 0 % ,2 3 7%。术后裸眼视力≥ 0 5者在I组、II组中分别占 99 6 %和 79 9% ;≥ 1 0者分别占 85 3 % ,48 2 %。角膜屈光力两组均在术后 6个月稳定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O级在I组、II组分别为1 0 0 %和 98 6 % ,术后眼压两组均正常。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近视散光效果肯定 ,尤对低中度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Schwind Keratom F准分子激光机对1995眼不同程度近视(-0.75~-20.00D)行PRK治疗。按屈光度分三组:组Ⅰ≤-6.00D,873眼:组Ⅱ-6.25D~-10.00D,774眼;组Ⅲ>-10.00D,348眼。术后随访12个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Ⅰ、Ⅱ、Ⅲ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98.6%,94.2%和60.4%;≥1.0者分别为85.5%,71.3%和25.9%;屈光度在±1.000以内分别为90.5%,68.8%和29.3%。角膜雾状混浊(Haze)≥2级者分别为0.8%,11.5%和13.7%。结论:PRK治疗近视对中低度疗效较好,对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由于术后Haze和屈光度回退发生率增高,疗效受到明显影响,有待进—步完善手术方法和术后用药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 ileusis 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391例772眼近视眼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3.00D以下)、中度(-3.00D—-6.00D)、高度(-6.00D—-9.00D)、超高度(-9.25D以上)近视四组。术后1年观察其屈光度、视功能的变化。结果低、中、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多≥1.0,超高度组患者裸眼视力多在1.0~0.8,近视度数在±1.00D内,散光度数在±1.00D内,术后视力96.1%无下降,术中无并发症出现。结论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是有效的、可预测的、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毛伟  周宏健  周雨声  陆斌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6):339-339,34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 35例 (4 7眼 )中高度散光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 9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 结果 术后随访 9个月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BCVA)者占 4 6 .8% ,散光在± 1.0 0D以内者占 91.5 % ,残留散光平均为 - 0 .5 6D ,散光矫正率 79.4 %。术前与术后结果行配对t检验 ,P <0 .0 1。 结论 LASIK治疗中高度散光预测性佳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观察对近视合并散光角膜单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67例患者128只眼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两组,Ⅰ组28只眼,近视-2.5~-6.0 DS,散光0~2.0 DC;Ⅱ组100只眼,近视-6.25~-14.0 DS,散光0~-2.0 DC。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为75.86%和39%;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达0.6以上者分别为89.29%和67%;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0.8以上者分别为92.86%和56%;术后屈光度在±1.0 DS以内者分别为92.86%和56%;术后散光在±1.0 DC以内者分别为96.43%和为76%。结论:LASEK治疗近视合并散光角膜单薄的患者中,中低度以下比高度以上者更安全,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391 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391例772眼近视眼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低度(<-3.00D)、中度(-3.00D~-6.00D)、高度(-6.00D~-9.00D)、超高度(>-9.25D)近视4组。术后1年观察其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结果低度近视组100%、中度近视组98.6%、高度近视组95.7%患者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1.0,超高度近视组90.2%患者裸眼视力在1.0~0.8,与术前视力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近视度数在±1.00D内,散光度数在±1.00D内,术后视力96.1%无下降,术后有6.3%的患者视力有回退,均为中度以上近视眼,经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均有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可预测的、安全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应用日本生产的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不同程度的近视眼(共115例208只眼)进行治疗。术前按屈光度(等值球镜)高低分三组:A组-0.5~-6.00D,162只眼;B组-6.12~-8.00D,28只眼;C组>-8.00D,18只眼。术后7年随访结果。结果三组裸眼视力≥1.0分别为99.38%、85.71%、16.67%;裸眼视力≥0.5分别为99.38%、96.43%、38.89%;屈光度在±1.00D分别为96.30%、82.14%、27.78%。A、B组疗效明显高于C组(P均<0.01)。结论PRK对治疗-8.00D以下的近视是安全有效的,预测性高,稳定性好,但对-8.00D以上的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因存在屈光回退,部分患者的预测性和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美国VISX20/20型193nm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124例(199)眼,其中合并散光70眼,激光输出能量160mJ/cm^2,脉冲频率5Hz,切削直径6mm,术后随访1-6个月初步报告;术后1个月97.6%视力≥0.5,84.1%视力≥0.8,76.5%视力≥1.0,92.4%屈光度在±1.0D内,术后3个月95%视力≥0.5,77.3%视力≥0.8,70.5%视力≥1.0,88.5%屈光度±1.0D内。结果显示PR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疗效,是一种有潜力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3.8mm小切口碎核同期植入折叠式水凝胶人工晶体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53例 (56只眼 )白内障碎核折叠式水凝胶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状态、前房反应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 ,裸眼视力≥ 0 .5的眼数分别为 :4 9只眼 (87.5% )、52只眼(92 .9% )、52只眼 (92 .9% ) ;平均散光度分别为 :(1.0 2± 0 .71) D、(0 .93± 0 .59) D、(0 .85± 0 .6 7) D。平均散光度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术后角膜透明 ,前房反应轻。结论 :手术切口小 ,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散光小 ,患者短时间内可以获得最佳视力 ,屈光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甘利欣和复方丹参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将206例慢乙肝病人随机分为2组,第1组126例采用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复,第2组80例用门冬氨酸钾镁或肝勃宁,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8.8%,72.5%,SB复常率为86.1%,56.2%,A/G比值的复浞经分别为69%,36%,10%,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1.4%、2.5%,两组经均有显著差异P<0.001,停转率分别为33.3%,10%,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1.4%,2.5%,两组缃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停药后随访3年,第1 复发率25%,死亡率4.4%,死亡率4.4%,第2组复发率43.1%,死亡率1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甘利欣联用复方丹参治疗慢乙肝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10.00D)的远期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1月在我院行LASEK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3例151只眼,观察25~49个月,平均(35.34±6.45)月;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3±0.025,最佳矫正视力0.5~1.2;平均0.998±0.145,术前屈光度-10.00~-14.50D,平均(-11.01±1.19)D。结果术后25~49个月回访,裸眼视力0.2~1.5,平均1.01±0.26,≥1.0者120眼占79.47%,≥0.6者142眼占94.04%,haze 6眼,0.5级5眼,1级1眼。结论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安全可靠,疗效稳定,并发症少,是治疗超高度近视较好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30-1331,1336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患者45例(45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法植人AcrysofToric IOL。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IOL旋转度。结果术后3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400±0.405)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197±0.179)D。3个月时与术后第l天轴位相比较,IOL旋转平均为(2.322±1.853)°。结论 Acrysof Toric IOL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预测性强,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为更好的矫正高度近视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来本院眼科进行矫正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虹膜组和后房组各28例,虹膜组采用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植入术,后房组采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结果:虹膜组和后房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0.43±0.12)vs(0.99±1.34)、(0.42±0.24)vs(0.84±1.23)(P〈0.05);虹膜组和后房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5±0.32)vs(1.04±0.18)、(0.69±0.11)vs(1.01±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眩光敏感度、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率段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后6个月各观察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植入术术后6个月的视觉质量均能达到预期效果,虹膜夹型植入术的视觉质量略好于后房型,远期视觉质量两组间是否具有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再灌注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梗死前 1周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2 5例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比较。 2组基础临床情况相匹配。梗死范围大小根据血清酶和∑R、NQ来估计 ,冠脉再通时间以抬高最明显的ST段迅速下降达 5 0 %为准。结果 :溶栓后 30min内梗死前心绞痛组 33%冠脉再通 ,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没有 1例再通 (P <0 0 0 5 ) ;6 0min内再通率分别为 5 9%和 36 % (P <0 0 0 5 ) ;再通时间分别为 (49± 16 )min和 (6 9± 19)min(P <0 0 5 )。在梗死前心绞痛组 ,反映梗死范围大小的血清酶均明显低 ,而∑R相对较高 ,NQ数目相对较少 (均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效果较好 ,梗死范围较小 ,梗死前反复心绞痛可作为对溶栓治疗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