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全血中6中微量元素的水平,探讨6中微量元素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00例,并以200例菏泽地区在性别、年龄等与DCM患者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采取受检者血液,应用荧光法和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铜(Cu)、锌(Zn)、铁(Fe)、镁(Mg)、砷(Se)、钙(Ca)的水平,并对两组微量元素进行对比。应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结果:DCM组Cu和Zn水平[(1.23±2.13)mg/L、(27.14±6.92)mg/L]与对照组[(0.86±0.03)mg/L、(21.46±0.46)mg/L]比较明显升高(P均0.05),而DCM组中Se和Ca水平[(40.12±3.16)ug/L、(78±2.52)mg/L]与对照组比较[(55.15±4.62)ug/L、(114±4.10)mg/L]明显降低(P均0.5)。两组中Fe和Mg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菏泽地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Cu、Zn、Se、Ca代谢失衡,Cu、Zn水平高于正常人,而Se、Ca水平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34例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Zn,Cu,Al的含量;另选79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发现尿毒症组Zn,Cu,Al代谢紊乱显著,与正常组对照Zn,Cu显著降低,Al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Zn,Cu二种微量元素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病毒性肝炎及其各临床类型患者的Zn、Cu含量均比正常人低(P<0.001),Zn/Cu比值均高于正常人。本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Zn、Cu浓度下降与比值上升临床关系及发病机理上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部分电解质及微量元素钙(Ca)、磷(P)、镁(Mg)、铁(Fe)、锌(Zn)、铜(Cu)的含量,并与对照组对照分析,从而观察血清微量元素与乳腺癌患者及其化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30例健康女性及30例未化疗而仅行对症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检测其血清中6种元素(Ca、P、Mg、Fe、Zn、Cu)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Fe、Cu、Zn含量增高,与病变呈正相关,Ca、Mg含量降低,与病变呈负相关,Cu/Zn比值高于正常;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其血清Fe、Cu包括Zn含量均随治疗而降低,Ca、Mg含量随化疗后病情好转而升高,接近正常水平,其Cu/Zn比值随病情好转而明显下降。P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微量元素(Ca、Mg、Fe、Zn、Cu)测定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及化疗疗效、预后评定的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的运用。方法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60例与无心肌疾病患者60例,用心脏超声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计算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统计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发生情况。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肌疾病组,且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结论心脏超声技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具特异性,可提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40例糖尿病人及3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u、Zn及Cu/Zn比值的检测。糖尿病组Cu、Zn均值升高,以女性组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及0.05。糖尿病患者Cu/Zn比值增大,与健康者相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测定血清Cu、Zn及其比值有助于糖尿病诊断的参考,估计病情和病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60例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扩张型37例、肥厚型15例、未定型8例。对上述病例进行了平均4.5年的随访。11例患者(扩张型7例、肥厚型3例、未定型1例)死亡。肥厚型患者的血清心肌抗体阳性率相当高(5/6),扩张型心肌病阳性率亦达(3/7)。本组1/3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明显家族史。心肌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等有关。从3例心肌病的演变过程看,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可能为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检测了38例消化系癌肿患者,32例消化系非癌肿疾病患者血清、尿液Cu、Zn、Mn等微量元素,发现消化系癌肿病人血清Cu,尿Zn值升高,血清Zn,尿Mn值下降,血清Cu/Zn比值比高,这些变化可能对鉴别消化系疾病和临床观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原予吸收光谱法测定7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微量元素锌(Zn)、铜(Cu)的含量和铜/锌的比值,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清Zn为17.248±1.9888umol/L,Cu为15.2088±2.6425umol/L,血清Cu/Zn比值为0.90±0.25,肺结核患者血清Zn为15.4557±1.5583umol/L,Cu为19.18±3.7221umol/L,血清Cu/Zn比值为1.24±0.204。其中肺结核患者血清Zn含量低于正常人(P<0.01),血清Cu、Cu/Zn比值均高于正常人(P<0.001)。以Cu/Zn比值1.5为界线值,肺结核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敏感性为21%,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71%,阴性预测值为44%。上述结果表明,检测血清微量元素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采用ICP—AES方法测定了3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CPGD)患者头发微量元素锌、铜含量并计算铜/锌比值,结果肾虚组Cu、Cu/Zn低于正常组(P<0.01),而非肾虚组虽然也见Cu、Cu/Zn比值降低,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肾虚组Cu/Zn比值低于非肾虚组(P<0.05)。进一步的观察还表明:肾虚证愈重,Cu/Zn比值则降低愈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Cu/Zn比值也渐趋于正常。据此,Cu/Zn比值的变化还可为判断肾虚证的轻重、观察疗效提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方法应用三电极直流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DCP AES)测定88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Zn、Mn、Al、Cd、Fe、Mg、Ca、Pb、Cu、Ni、Co、Ti、Li和Cr含量,比较两组间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别。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d、Mg、Cu、Co、Li和Cr含量明显升高,Mn、Al、Ti和Fe含量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Zn、Ca、Pb和Ni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可能影响乳腺癌风险, 测定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可能对乳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多发性硬化(MS)和帕金森氏病(PD)血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19例MS和22例PD患者血清Zn、Cu、Fe、Mn、Al等五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MS患者血清Mn、A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u含量则较低。Zn和Fe无明显变化。PD组Al含量明显升高(P<0.01),Mn水平亦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作者结合文献复习对这一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并认为微量元素的改变可能与这二种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DCP—AES分析法检测93例RRTI患儿血清锌、锰、铝、镉、铁、铜、铅、镍、钛、钴、锂、铬、钙和镁含量以及Zn/Cu。结果表明,RRTI患儿血清锌、铁、镍、钛、钴、锂、钙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组血清微量元素下降亦不尽相同,以锌、铁、锂、钴、镍降低为多见。提示RRTI时存在多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调,锌、铁、镍、钴等必需微量元素缺乏是儿童RRTI的重要原因或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应用青霉胺治疗期间尿液中21种元素的变化。 方法 WD患者40例(WD组),青霉胺治疗并低铜饮食;另设健康对照组(n=12)。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24 h尿液中21种元素(铬、铁、钴、硒、锰、铜、锌、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铀、钙和镁)。 结果 24 h尿液中7种必需微量元素(铬、铁、钴、硒、锰、铜和锌)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锰、铜和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0.01和P<0.01)。24 h尿液中12种非必需微量元素(砷、铍、铝、钒、镍、镉、锑、钡、铅、铊、钍和铀)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 h尿液中宏量元素钙和镁检测结果显示,WD组的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在WD患者使用青霉胺驱铜治疗期间,24 h尿液中除铜的排出量增加外,锰、锌、砷和钙的排出量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种血清微量元素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对61例健康妇女、78例乳腺癌手术前及61例乳腺癌手术后血清中铜(Cu)、铁(Fe)、锌(Zn)、锰(Mn)、铅(Pb)、铬(Cr)、镉(Cd)、镍(Ni)、钼(Mo)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3组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血清Fe、Cu、Zn、Mn含量乳癌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Fe、Zn、Cu、Ni含量乳腺癌术前组明显高于乳腺癌术后组(P<0.01),血清Cu/Zn比值乳腺癌组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结果提示Fe、Zn、Cu、Mn、Ni可能是乳癌的危险因素,Mo可能为乳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病人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玉芝 《重庆医学》2002,31(9):817-818
目的 研究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 72例脑梗塞患者和 4 6例正常人的血清Sr、Ni、Co、Cr、Fe、Mn、Mo、Cd、Cu、Zn、Ca、Mg、Se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 脑梗塞组血清Sr、Mn和Cu/Zn、Sr/Se、Mn/Se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Mo、Zn、Ca、Mg、Se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Ni、Co、Cr、Cd、Fe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Zn、Sr、Mn、Mo、Ca、Mg含量及Cu/Zn、Sr/Se、Mn/Se比值与脑梗塞患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铝对兔血清、脑组织中微量元素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铝对家兔血清及脑组织中铜、锌、锰含量及SOD、GSH-Px活力的影响和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方法:在比利时纯种兔饲料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铝盐,测定兔血清及脑组织中的铝,铜、锌、锰含量及SOD,GSH-Px活力,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随着铝摄入量的增加,血清及脑铝含量增加,而铜,锌、锰含量则降低,血清中SOD、GSH-Px活力与铝摄入水平呈负相关,脑组织中SOD活力低,高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GSH-Px活力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则高于对照组,形态学观察发现,随着铝摄入量的增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轴突消失等中毒症状,结论:铝通过干扰体内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的代谢而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这可能是铝发挥神经毒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东省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血液中34种金属元素[锂(Li)、铍(Be)、硼(B)、镁(Mg)、铝(Al)、钙(Ca)、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镓(Ga)、砷(As)、硒(Se)、铷(Rb)、锶(Sr)、锆(Zr)、钼(Mo)、银(Ag)、镉(Cd)、锡(Sn)、锑(Sb)、铯(Cs)、钡(Ba)、金(Au)、汞(Hg)、铊(Tl)、铅(Pb)、钍(Th)、铀(U)]的含量水平,为评价广东省人群体内金属元素状况和指导微量元素的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MS)对315例健康人血液进行检测,并对元素含量进行年龄差异分析。结果所测34种元素的线性关系均良好(相关系数 r >0.9992),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49.33μg/L,相对误差为0%~11.17%,相对标准偏差为0.76%~9.54%,其中有 B、Mg、Ca、Ti、Fe、Cu、Zn、Se、Rb、Sr、Mo、Ag、Cd、Cs、Au、Hg、Pb、U 共18种元素含量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P -MS 法可行、有效,适用于血液样品中多元素 ICP -MS 的同时分析。部分金属元素含量因年龄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来合理控制元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检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头发硒、铜、锌、铁、锰、钴、铬的含量、发现硒.锌、铁、锰、铬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同地区正常人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铜、钴含量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用Z8000塞曼效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分析了50例冠心病人头发中锌、铜、硒、锰、镁、镉、钼、镍、钴、铬10种微量元素,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锌、镉、钴、镁低于对照组,其中以锌、镉、钴为明显;锌/铜比值低于对照组;钼、镍高于对照组;铜、硒、锰、铬与对照组无差别,并对其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