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0例、寒热错杂证10例,分析各证型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情况。结果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1肝郁气滞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2寒热错杂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3脾虚痰湿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4肝郁脾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寒凝经脉的情况下,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的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2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任督二脉皮温的影响,探讨背俞指针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建立GER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以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连续14 d。治疗第1、7、14天检测大鼠任督二脉均温及穴位皮温变化。结果:①任督二脉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中脘穴、关元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其余4穴皮温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除命门穴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5穴皮温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各穴位皮温均明显升高(P0.05)。②任督二脉红外热均温检测: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各组任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督脉均温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任、督脉均温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任脉均温、督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的任、督脉均温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任督二脉皮温的变化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相关,GERD大鼠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大鼠低,背俞指针疗法可提高任督二脉皮温,提示背俞指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坎益离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及食道炎症的影响,从温度角度探讨补坎益离汤对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的影响。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进行比较,每组10只。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制作GERD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予兰索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分散片灌胃治疗;中药组予补坎益离汤灌胃治疗。应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4组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皮温变化,采用光镜观察14天后4组大鼠食道中下段组织的鳞状上皮、粘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层的变化,确定病理分级。结果 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低于正常组(P 0. 01);中药组、西药组治疗第7天、第14天后任督二脉温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1);中药组治疗14天后任督二脉皮温高于西药组(P 0. 01)并与正常组任督二脉皮温无明显差异(P 0. 05);中药组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P 0. 05)。结论 GERD大鼠模型的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正常组大鼠低;中药组与西药组皆可调节GERD大鼠模型任督二脉皮温,且中药组更强,但治愈食管炎能力与西药组相当;进一步推测补坎益离汤可能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促进胃肠动力,减少酸反流,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背俞捏脊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作用。方法:选定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6月接诊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背俞捏脊疗法)与对照组60例(枸橼酸莫沙必利),比较两组症状评分、任督二脉均温及复发率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任脉温度、督脉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背俞捏脊疗法可有效提升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廖涛  蒋殊  高蓉  郭龙清 《河北中医》2015,(4):504-507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肺俞、定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侧肺俞、定喘穴位贴敷疗法。共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14 d对2组进行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检测。结果治疗组显控率82.5%,对照组显控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7、14 d后咳嗽、咯痰、气喘评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7 d后各症状评分及治疗14 d后气喘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7、14 d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及FEV1/用力肺活量(FVC)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1,P<0.05),且治疗组治疗7 d后FEV1、FEV1/FVC及治疗14 d后FEV1/FV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药贴敷肺俞、定喘对AECOPD肺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殷克敬教授经络诊查选穴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经络诊查发现的异常经脉的腧穴选穴为主,再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辨证选穴治疗;2组均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Fugl-Meyer评分2组治疗后均升高,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分级情况2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络诊查选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较好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夏至及夏至前后督脉穴位皮温的变化情况.方法:夏至及夏至前后利用红外摄像仪对300名志愿者对督脉线穴位平均皮温及命门、至阳、大椎、肾俞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夏至的督脉穴位皮温明显高于夏至前后的皮肤温度(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温度夏至时较高,说明节气对皮温具有一定的影响,督脉为阳脉之海,该部位的能量代谢较为旺盛,此时实施"春夏养阳"之法,运用中医外治的补阳之法,有助于人体虚弱的阳气得到调养恢复,使气盛血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前期实验所完成的工作基础——拔罐大椎穴监测健康成人督脉经线上穴位的穴表温度变化,发现拔罐大椎穴能够提高健康成人督脉穴位的皮表温度。为进一步深入探寻拔罐疗法的作用规律,本实验观察拔罐大椎穴前后对正常健康人膀胱经的穴表温度变化的影响,从温度角度继续探讨拔罐疗法对能量代谢影响的机理。方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左肺俞:P=0.004〈0.01,右肺俞:P=0.000〈0.01;左肝俞,P=0.003〈0.01,右肝俞:P=0.000〈0.01,左肾俞:P=0.029〈0.01,右肾俞:P=0.00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拔罐前后穴表温度随时间变化有差异。结果表明,拔罐大椎穴对正常健康人膀胱经上的左右肺俞、左右肝俞、左右肾俞穴表温度变化的影响显示共同规律:拔罐后穴表温度均升高且拔罐5 m in时升高最显著,而后趋于平稳。结论:拔罐大椎穴能够提高膀胱经穴位的穴表温度,拔罐疗法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独取足少阳经穴组和常规取穴组,每组40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独取足少阳经穴组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独取足少阳经穴组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感合剂治疗邪郁阳明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80 mg,2次/d;治疗组口服抗感合剂100 m L/次,3次/d。2组均连续治疗3天。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咽痛、鼻塞、咳嗽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抗感合剂治疗邪郁阳明型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杨玥 《西部中医药》2010,23(10):10-12
通过分析文献,从经典经络诊断方法(病候诊断法,经穴按诊法)、现代经络诊断方法(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经穴光、热失衡现象的研究,经穴力学失衡现象的研究)2个方面对经络诊断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循经点按穴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循经点按督脉、膀胱经及肾经穴位,对照组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循经点按穴位冷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