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化疗是目前治疗AL的主要手段,而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化疗胃肠道反应的影响,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对本科住院的AL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检出幼稚白细胞在诊断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93例已确诊为AL患者的骨髓及组化检查结果,与首次外周血涂片染色检查发现幼稚白细胞的存在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393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诊断为未分化型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1)、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1和AL2)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均为91.8%以上;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2)、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M3)、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5)、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M6)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71.4%~86.7%,平均为87.7%,亦有少数患者外周血中查不到幼稚白细胞(占12.3%)。结论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但骨髓细胞学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的病变程度;应用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等综合诊断,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血液或骨髓内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不正常地过度增生,减少或阻碍血液内其他正常成分的生成,导致各种病变及死亡。本病可根据病情分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cemia,AL)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两大类,又可依细胞类型分为淋巴细胞性、骨髓细胞性、  相似文献   

4.
伴三系病态造血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少见特殊类型,具有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相似的病态造血,是由MDS转变而来?或是一种急性白血病的独立亚型?至今尚有争议。为此,对我院收治的原发伴三系病态造血的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与由MDS急性转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原始细胞计数,骨髓三系病态造血程度及预后作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2006年3月至2015年12月首次行 auto-PBSCT 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4(16~64)岁。均在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后,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 auto-PBSCT,术后定期随访及维持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12例 AML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3(9~93)个月,6例(50.0%)仍存活,6例(50.0%)持续完全缓解(CR),3年总生存(OS)率50%(6/12);7例 ALL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7(3~106)个月,4例(57.1%)存活,3例(42.9%)持续 CR,3年 OS 率71.4%;所有患者的死亡均因白血病本病复发所致。结论auto-PBSCT 可提高 AL 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白血病生存(DFS)率,是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 AL 患者可供选择的一个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方法:采集经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对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移植。结果:移植后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迅速,DNA检测证实为供者型。结论:移植后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迅速,DNA检测证实为供者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在体内和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因此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增强移植效果,最近研究结果证实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和造血恢复。既往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病理改变,包括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改变。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SC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此外,MSC的来源有限,而且异基因MSC存在归巢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 ia,A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异常的原始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器官、组织,而正常的造血受到抑制。1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中医学无“白血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如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晚期肺癌(ALC)的疗效。方法5例急性白血病(AL)、1例霍奇金病(HD)和1例晚期肺癌(ALC)用AHSCT治疗。其中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例接受自体骨髓移植(ABMT)。AL和HD均在初次完全缓解后移植,ALC患者在化疗后获部分缓解后移植。AL、HD和ALC分别用MAC方案、MeVEC方案和MeVAM方案预处理。结果7例患者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5例AL和1例HD已分别持续完全缓解450天、313天、276天、112天、81天和171天;1例则ALC患者在移植后完全缓解115天后出现颅内复发。结论初步结果提示AHSCT能延长AL、HD和ALC患者的无病存活期。  相似文献   

10.
健康指导的内容 疾病知识指导: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特点为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破坏内脏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作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白血病主要指的是因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系统大量增殖、积累的病理现象,其会累及到其他造血组织器官,对正常造血功能产生抑制[1]。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贫血、感染以及浸润等,临床多采用化学治疗。然而大部分患者对急性白血病缺乏正确认识,依从性不强,伴随焦虑、抑郁情绪,疗效不稳定性[2]。此次研究引入健康教育,为探究其实施效果,收集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旨在分析不同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并总结汇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继化疗后又一突破性进展,为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治疗措施[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用HLA相合的同胞脐血移植治疗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1例急性淋巴肉瘤白血病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急性白血病(AL)的 MIC 分型研究使某些原来未能识别或不能定型的 AL 得到明确的诊断、分型与及时治疗。由于强烈联合化疗、髓外白血病防治的加强、骨髓移植及生物造血因子的应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完全缓解率(CR)达盯%~100%,5年无病生存率(DFsR)为5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急性白血病 (AcuteLeukemia ,AL)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393例已确诊为AL患者的骨髓及组化检查结果 ,与首次外周血涂片染色检查发现幼稚白细胞的存在与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从 393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诊断为未分化型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 (M1)、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 (M4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AL1和AL2 )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均为 91.8%以上 ;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 (M2 )、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 (M3 )、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 (M5)、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 (M6)的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 71.4 %~ 86 .7% ,平均为 87.7% ,亦有少数患者外周血中查不到幼稚白细胞 (占 12 .3% )。结论 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 ,但骨髓细胞学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的病变程度 ;应用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学等综合诊断 ,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相似文献   

16.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合中药治疗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例确诊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移植后造血重建快,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改善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预后的重要手段.结论是治疗、根治儿童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微波体外净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自体骨髓35例,自体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7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4例。移植前采用微波体外净化自体骨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结果 76例病人造血均获造血重建,随访5年,5年生存率37.1%,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5年生存率4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33.3%。结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1例14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C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选用环磷酰胺(CTX)和马利兰(Myleran).0天回输单个核细胞.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及造血重建情况.结果 动员获得单核细胞数为4.98×108/kg,+12d粒系植入,+16d巨核系植入.结论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效.  相似文献   

20.
张慧  刘瑞明  刘刚  苗庄  王磊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35-1135,1140
目的 探讨静脉血(外周血)首次检出幼稚白细胞对诊断AL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7例已确诊的AL患者的骨髓细胞及组化染色结果与首次血液幼稚白细胞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从607例AL患者外周血首次拟诊为未分化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1)、急性原始粒细胞型白血病(M2)、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M3)、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1、AL2)幼稚白细胞检出率为97.89%以上;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5)和急性红白细胞型白血病(M6)的幼稚细胞检出率为83.79%以上,平均为92.60%,幼稚细胞检出范围均在40.1%~77.8%,亦有少数患者因白细胞总数少,在外周血中难以查到幼稚细胞,高度怀疑时,应采取浓缩白细胞后涂片检查.结论 外周血发现幼稚白细胞为诊断白血病提供首次诊断时机,同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和组化染色等综合检查,更全面地反映造血组织病变程度,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