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海伦  胡玲  罗琦  周正  劳绍贤 《新中医》2014,46(7):61-62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检测,并与脾气虚证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与Hp相关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75例,招募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各受试对象完成临床观察表,常规HE染色进行胃黏膜炎症程度观察;快速尿素酶、美蓝染色法进行Hp感染检测。结果:脾胃湿热证Hp阳性率为60.38%,脾气虚证为54.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研究病例胃黏膜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呈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的趋势;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加重(P0.05)。本研究病例Hp感染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和0.683。结论:Hp感染越明显,胃黏膜炎症也越重;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Hp感染率、炎症程度和活动性与脾胃虚实证候尤其脾胃湿热证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Hp相关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霖 《江苏中医药》2006,27(5):19-20
HD相关胃炎是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总称.在成人与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癌相关.在儿童也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从事中医儿科医教研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善治小儿肺、脾系疑难杂病,对小儿Hp相关胃炎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汪师,现将汪师诊治小儿Hp相关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顾银颖  徐进康 《吉林中医药》2012,32(4):364-365,369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溃疡病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亦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黏附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及胃小凹之间,导致黏膜炎症反应,引起慢性胃炎.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改善黏膜组织学病变、缓解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减少胃癌发生.另外,中医药整体论治、辨证施治亦可起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自从1982年Warren 和Marsha从胃上皮细胞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来,17年间大量研究证明Hp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联系,并研制出众多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当地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1]。目前已知Hp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后还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根除Hp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2]。西医主要采取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23.4%),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0.7%)、肝胃气滞证(19.2%)、胃阴不足证(13.3%)、肝胃郁热证(12.1%)、胃络瘀血证(11.2%)。②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5.3%,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72.9%);不同中医证型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方面,总检出率为53.8%,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活动性炎症检出率最高(71.4%),其中中度、重度活动性炎症占比分别为37.1%和27.1%;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胃黏膜组织萎缩方面,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占比最高,分别为43.0%和27.8%;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化生程度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与Hp感染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疗程7d,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对于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40mg1次/日,疗程1月,停药后立即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捡查结果,包括胃镜下息肉及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息肉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编织学仅部分发生慢性炎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77.08%(37/4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奥美拉唑疗效不显著。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与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但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上皮化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病变范围缩小。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并且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与胃外疾病的相关性已受到关注,慢性乙型肝病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二者协同感染时是否导致更为严重的胃黏膜损伤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病及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病患者Hp感染状况以及Hp感染与肝源性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溃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及125例消化道溃疡患者,比较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溃疡唾液及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不同龋病Hp检出情况,统计不同类型消化道溃疡者口腔及胃内Hp检出情况。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龋病及唾液中Hp检出与复发性消化道溃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表或糜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复合溃疡患者胃内Hp检出率均高于口腔Hp检出率(P<0.05)。结论:口腔与消化道之间Hp可以相互转移,但复发性口腔Hp感染是否会导致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复发及再感染的原因和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为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研究显示,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的阳性率达80%以上,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达95%。采用质子泵抑制剂(eel)和抗生素为主导的三联疗法为公认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但部分患者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Hp的根除率明显下降。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化湿解郁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相关性胃炎125例,并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达克普隆治疗糜烂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已明确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及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祖国医学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所蒸化”,因此上述胃脘疾病又与舌象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探讨上述变化的实质,我们对近3年1212例门诊胃脘痛患者进行了舌诊与Hp感染关系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万丽艳  李密 《中医杂志》2011,52(2):156-158
慢性活动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80%~95%,感染后自发清除少见。长期感染与胃黏膜癌变有很大相关性。由于根除Hp可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降低,临床通过根除Hp治疗HPAG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应用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根除Hp辨证治疗HPAG,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选80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就诊的门诊及住院HPAG患者。根据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标准》,全部病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并证实有Hp现症感染(14C尿素呼气试验),排除疑似病例及并发严重疾病及恶性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的检出率在 54%~100%[1]。Hp感染相关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化生为病理特征;长期Hp感染的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Hp与胃癌密切相关,可增高胃癌发生的风险[2]。  相似文献   

16.
目前,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常见。本文选择320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分析了中医证型与Hp感染率的关系,发现脾胃湿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常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取出胃窦部黏膜,并利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同时对取出的胃窦部黏膜进行病理检查。结果:68例慢性胃炎患者中,36例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占52.94%;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24例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占80.00%;经病理检查,65例轻度浅表性炎症患者中,34例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占52.31%;29例中重度浅表性炎症患者中,23例患者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占79.31%;4例萎缩性炎症患者幽门螺杆菌均呈阳性。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干预效果。方法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选取50例该院门诊接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及50例常规体检者,探究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复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健康体验者感染率(32.0%)低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88.5%),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采用中药复方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俊杰  周庚生  顾伟忠  严杰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55-2257
目的:探讨芩连合剂对幽门螺杆菌延缓乙酸性胃溃疡愈合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幽门螺杆菌(Hp)多次重复感染乙酸性胃溃疡大鼠。造成Hp相关的慢性胃溃疡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该方对Hp感染的慢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mRNA和胃黏膜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中药组与Hp+乙酸组相比溃疡底部及周围胞浆中bFGFmRNA表达明显增强,并能显著提高胃黏膜PCNA标记指数的阳性率。结论:芩连合剂能有效拮抗NCTC11637株Hp对慢性胃溃疡的延缓愈合,其加速溃疡愈合的主要机理与促进溃疡周围bFGF表达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唐胜修  李凤萍 《中国针灸》2005,25(11):813-814
临床许多偏头痛病人在头痛发作时伴有消化道症状,过分饥饿或饱餐后及食用刺激性食物后出现偏头痛发作,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原因,与胃溃疡和胃癌密切相关,因此偏头痛与Hp感染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笔者采用电针治疗Hp感染的偏头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