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贺氏三通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贺氏三通法”对痰瘀阻络型中风病的疗效,寻找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则,将319例人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观察组依“贺氏三通法”分期采用放血、火针和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选穴手足十二针法,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30d后,观察两组疗效的不同,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3%,对照组为48.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贺氏三通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接受贺氏三通法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干预方案。观察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善程度,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Barthel指数、SS-QOL量表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60岁以下、60~70岁年龄段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SS-QOL量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80岁年龄段2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为临床运用贺氏三通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评价自拟痰瘀阻络方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状态及脑梗死患者新发梗塞灶区酸中毒、能量代谢障碍改善情况的疗效。方法:符合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0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14天后颅内新发梗塞灶区和对侧镜像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肌酸(Cr)水平,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天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病残程度分级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1);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提高(P均<0.05)。治疗第14天两组梗塞灶心、内侧区NAA/Cr水平均较外侧区、对侧镜像区降低(P均<0.05),两组间各兴趣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各兴趣区Lac/Cr水平均无明显异常(P>0.05),对照组患侧各兴趣区Lac/Cr水平均较健侧区显著升高(P均<0.01),两组间治疗组梗塞灶心和外侧区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研究发现梗塞灶心NAA/Cr水平与对应第14天NIHSS评分呈负向直线关系(r=-0.379,P<0.05),梗塞灶内侧区Lac/Cr水平与相应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记分亦均有一定的直线关系。结论:通过MRS检查分析发现痰瘀阻络方对脑部梗塞灶内酸中毒状态及能量代谢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活动能力;脑组织NAA/Cr、Lac/Cr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在一定直线关系,对判断临床预后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痰通窍方结合针灸推拿辅治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祛痰通窍方结合针灸推拿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  相似文献   

5.
自拟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2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脑饮,分别于首诊日,治疗第7天、14天、21天观察中医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生活能力状态,并记录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arthel指数较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脑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生活能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根据其证型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照组口服根痛平颗粒,两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颈椎病症状评分、疼痛模拟量表评分及血液流变学.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和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cp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下降明显.结论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中风灵颗粒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风灵颗粒,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Barthel指数、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血凝4项。结果: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TC、TG、LDL-C、APTT、FIB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灵颗粒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TC、TG、LDL-C、FIB水平,延长APTT。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寻找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则,将列入统计病例3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观察组以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采用放血、火针和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选穴手足十二针法,均每日1次,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93%,对照组为70.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急性期入组或恢复期入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并且提示分期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中风病之急性期与恢复期治疗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23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115例)与研究组(116例)。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IHSS及Barthel评分、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①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的NIHSS及Barthel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阻络证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较好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学国 《北京中医》2007,26(5):287-288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经χ^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六版《医古文》教材课文《东垣老人传》云 :“其明效大验 ,具载别书。”课文的注释云 :“别书 ,指《元史·李杲传》。”对此 ,我表示怀疑。  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718页 :作者砚弥坚 ,原名贤 ,元德安庆人。生于公元 12 12年 ,卒于公元 12 89年 ,享年 78岁。其卒年距离元朝覆灭的洪武元年 (136 8)还有 80年。中国历史上 ,各朝代史书一般都是后一朝代人编修的 ,本朝不修史。《元史》就是在明代编著的。明洪武元年 ,即 136 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 ,由宋濂等人领衔开局编写。《元史》记事起于 12 0 6年蒙古孛尔只斤·铁…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6.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7.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