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2009年1月至6月对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9.3岁;骨折部位均为L2.术前神经功能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 结果 术后1周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20.0±2.7)mm恢复至(37.0±0.5)mm,占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平均54.0%±0.5%提高至98.5%±0.5%;Cobb角由术前平均32.0°±2.0°矫正至2.5°±0.6°.2例钛网位置良好,1例钛网位置少许偏斜.随访4~7个月,平均6个月.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的恢复,双下肢、腰部活动及外观良好.未次随访时X线片示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钛网未见移位,钛网周围见大量骨痂形成.结论 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置入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次完成固定、减压、复位、融合,并且可重建三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治疗41例伴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椎管容积率。结果手术时间180~290 min,术中出血量600~2 40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植骨均顺利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术后6个月ASIA分级:A级5例无恢复;B级9例恢复至C级2例、D级5例、E级1例,1例无恢复;C级1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6例,2例无恢复;D级14例恢复至E级13例,1例无恢复。Cobb角:术前23.6°±2.7°,术后6个月为6.4°±0.8°,P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9.03%±6.04%,术后6个月为98.09%±0.98%,P0.01。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合并有肺挫伤、关节交锁、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断裂等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椎管容积及Cobb角度,减压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结果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神经症状出现,伤椎Cobb角5°~15°(7.8°±0.5°),X线脊柱序列基本正常。11例均获随访,时间4~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均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例;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重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2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8.0±12.5)岁;车祸伤29例,高处坠落伤13例;伤椎分布:T_(10)椎体3例,T_(11)椎体8例,T_(12)椎体11例,L_1椎体15例,L_2椎体5例;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14例,E级12例。均接受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治疗,观察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术中未出现静脉丛、神经根及硬脊膜损伤情况;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伤椎骨折均已愈合,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6.8±2.1)个月;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伤椎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开窗减压结合经皮伤椎植骨置钉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可较好地重建并维持椎体高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内固定治疗的爆裂性胸腰椎椎骨骨折的患者76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A型25例,B型33例,D型10例,E型8例.ASIA损害分级:A级19例、B级8例、C级12例、D级17例、E级20例.20例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脊柱固定者60例,采用前路椎管减压脊柱固定者16例.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时间5~ 48个月,平均随访(30.0±10.2)个月.术后ASIA脊柱感觉运动损害分级:A级8例、B级9例、C级10例、D级10例、E级35例.本组术前Cobb角平均为(37.2°±15.6°),术后为(7.9°±5.8°),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1).术前椎体压缩程度56.8%±20.1%,术后为12.8%±16.4%,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前后路手术各有优缺点,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应因人而异,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34例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31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5.4岁.损伤部位:L_1 10例,L_2 14例,L_3 6例,L_4 4例;骨折按AO分型均为A3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6例.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7%~71%,平均丢失46.6%±5.1%;后凸Cobb角5°~45°,平均25.5°±3.1°;腰椎管骨块侵入占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57%~98%,平均72.5%±3.1%.其中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19例,分期前后路手术15例. 结果 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3 h;术中出血1400~2200 mL,平均1700 mL;输血1000~1600 mL,平均1280mL.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5%~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11°~9°,平均-2.0°±1.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椎管得到彻底减压,无骨折块占位,其余5例椎管侧方仍有少量骨块.所有患者随访11~84个月,平均42.5个月.最后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无明显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4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最后恢复到C级2例,D级15例,E级13例.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是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2岁,平均37.6岁;均为单一节段骨折,T_(11)8例,T_(12)10例,L_112例,L_26例。按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总评分为7~9分,平均7.4分。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merica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神经病损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8例。36例均采用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分别对比评估术前、术后初期、末次随访时以下各项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ASIA分级评估);后凸畸形矫正(Cobb角)情况;伤椎椎管容积变化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变化情况;记录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面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3.5(2.8±0.3)h;术中出血量为550~1 350(880±120)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移位、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情况:除A级和B级各有1例无明显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7例,D级10例,E级17例。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伤椎椎管容积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各个指标在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结果与术后初期复查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经单一入路同时完成骨折复位、环脊髓360°减压和脊椎的三柱重建;其椎管减压彻底、即刻稳定脊柱、能达到前后联合入路所能取得的手术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52.76±5.07)%和(18.12±2.29)%,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8.09±0.83)%和(0.99±0.2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0°矫正至5.1°,平均矫正10.9°,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为18d。10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无1例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椎间隙塌陷,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可减少内固定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后路钉棒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30例,对照组(常规内固定后外侧植骨)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14.9±4.8)个月。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骨折愈合12例,对照组5例;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断钉、2例螺钉松动退出。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和短节段椎弓根钉联合伤椎固定的方法治疗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2例,其中T2 1例,T3 1例,T4 2例,T5 3例,T7 1例,T102例,T112例.术前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4例,C级5例,D级3例.观察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的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和神经损伤的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处理后痊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前Cobb角平均20.7°±2.5°,末次随访时平均6.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3,P=0.023).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平均40.6%±5.1%,末次随访时平均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9,P=0.009).术后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2例改善为C级,2例改善为D级;C级3例改善为D级,2例改善为E级;D级3例均改善为E级,无加重患者.结论 胸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以后路椎弓根固定为主,中上胸椎骨折应采用长节段固定,下胸椎骨折可以采用短节段联合伤椎固定,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术中仔细操作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行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后路组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7~62岁;坠落伤9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5例,L27例,L32例;ASIA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5~15 d。侧前方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7~62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7例,L29例,L32例;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4例,D级6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4~12 d。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对其神经功能ASIA等级变化、临床疗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骨性融合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3.3)个月。后路组和侧前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两组间ASIA分级结果、JOA评分、RIS临床疗效无差异。两组均获得融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对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需椎管前方减压和前中柱重建的病例,可根据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但对椎管前后均需减压、三柱重建而需前后联合入路的病例,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马尾神经松弛影像学改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影像学上存在马尾神经松弛改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腰椎MRI均可见狭窄节段上方马尾神经迂曲成团,均行常规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硬膜撕裂行硬膜内探查。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硬膜内探查可见马尾神经迂曲成团,无粘连及占位。16例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9~14(12.56±0.75)分,较术前4~9(7.44±0.73)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显示马尾神经迂曲成团现象消失。结论马尾神经松弛是腰椎椎管狭窄症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椎管内马尾神经迂曲成团是导致其影像学改变的原因。治疗腰椎原发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需要松解马尾神经,也不必担心马尾神经松弛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周茂生  谢加兵  丁国正  王强  徐祝军  方超  杨民 《中国骨伤》2015,28(12):1132-1136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 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采用后路短节段复位固定和保留PLC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Denis B型)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4岁,平均45.7岁;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伤5例,重物砸伤4例,其他外伤2例;L1骨折14例,L2骨折9例;伴神经损害13例(ASIA评分D级).术后12~20个月(平均14.3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并比较各时间点神经功能JOA评分和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4个月。13例伴神经损害者术后3~6个月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术后1年和去除内固定后3个月JOA评分分别为20.63±0.92和20.38±1.06,较术后3个月的9.90±2.73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变角、局部Cobb角分别为(95.1±0.53)%、(2.78±1.36)°、(2.43±1.52)°,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去除内固定3个月后与术后1年JOA评分及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短节段复位固定结合保留PLC的潜行减压治疗上腰椎爆裂性骨折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减轻术后腰背痛,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en-bloc切除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腰椎软骨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en-bloc切除术治疗腰椎软骨肉瘤患者29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对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肿瘤组织均一期en-bloc切除,单纯后路/后外侧入路23例,前后联合入路6例。患者平均随访49.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65 min,平均出血量为2 150 mL。术前VAS评分(7.69±1.25)分,术后恢复至(1.57±0.53)分。术前ASIA分级C级2例,D级11例,E级16例;术后1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1例D级患者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其余C级和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E级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损伤、邻近脏器误伤或死亡。1例患者因肿瘤包绕单侧L5神经行牺牲神经根的肿瘤en-bloc切除术,术后左足下垂,其余28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术前伴下肢疼痛麻木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大池引流后顺利拔管,体温恢复正常。1例坠积性肺炎患者经抗炎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发生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后半个月恢复。5例患者随访时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行相应部位肿瘤再次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肺转移,6个月后死亡。其余患者无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腰椎软骨肉瘤的治疗虽棘手,en-bloc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解除腰椎软骨肉瘤造成的神经压迫。术前详细的手术方案制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减少毗邻大动脉、大静脉及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是精准医疗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2例(Quadrant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35例(Wiltse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检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测量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采用Goutallier分级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8.60±6.13)个月.Quadrant组手术时间较Wiltse组长,术后住院时间较Wiltse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Quadrant组血清CK水平低于Wilt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Quadrant组改善优于Wilt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Goutallier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相当,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内有效容积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