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共4组,采用喂养0.02%的氨水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选用胃苏冲剂灌胃。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和对照药物均可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提示穴位贴敷优于对照药物。结论:穴位贴敷可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具有粘膜营养作用;显著升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具有调节胃肠蠕动作用。而且穴位贴敷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物,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增加细胞保护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喂养0.02%的氨水诱发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动物模型,选取足三里、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与口服胃苏冲剂进行对照,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血流量、H^ 反弥散量及胃黏膜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胃粘膜血流量,降低H^ 反弥散量,其作用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对胃粘膜屏障确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加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对抗胃黏膜损伤因子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微波导入对穴位中药贴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3月~2006年3月在我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61例,分别予穴位中药贴敷配合微波导入和穴位中药贴敷治疗.穴位中药贴敷配合微波导入组为观察组31例;穴位中药贴敷组为对照组30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穴位中药帖敷配合微波导入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萎胃康胶囊内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患者采用萎胃康胶囊内服合穴位贴敷治疗,4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67例,占78.8%;显效10例,占11.8%;好转5例,占5.9%;无效3例,占3.5%。总有效率96.5%。结论萎胃康胶囊内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7.53±2.02)分和(17.39±2.67)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6.27±2.31)分和(12.32±2.7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6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频透热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2例)和联合组(52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体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治疗,对照组加用中频透热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胃肠激素水平、胃黏膜组织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纳呆评分和胃泌素(GAS)水平以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阳性细胞面密度值均显著下降,且相比对照组,联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水平、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阳性细胞面密度值均显著提高,且相比对照组,联合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应用穴位贴敷联合中频透热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胃肠激素及胃黏...  相似文献   

7.
艾灸结合穴位贴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艾灸结合穴位贴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艾灸加穴位药与单纯穴位贴药治疗2组对照。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艾灸可以加强穴位药治疗CAG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及艾灸,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心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肌肉痉挛3例,治疗组发生胶布过敏2例,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结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加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且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2%,对照组有效率为64.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加味玉屏风膏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180例。贴敷加味玉屏风膏;对照组64例,贴敷医用橡皮膏。两组均在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并连续随访三年,观察患儿的痊愈和愈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88%,好转率21.11%,无效0;对照组治愈率0,好转率37.50%.无效率62.50%。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能提高患儿的经气、阳气及抵御外邪能力,从而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萎消颗粒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萎消颗粒对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CAG动物模型.同时用不同剂量的胃萎消颗粒进行治疗,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TL)的含量.观察每组大鼠胃黏膜的变化情况。结果:CAG模型大鼠血清GAS和血浆MTL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经胃萎消颗粒治疗12周后,大鼠血清GAS和血浆MTL明显回升(P〈0.05),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鼠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胃萎消颗粒对大鼠实验性CAG胃部相关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穴注法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液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对大鼠不同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时胃粘液屏障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制出不同程度的大鼠CAG模型。在成功造模的基础上,以黄芪注射液与当归注射液乘发混合穴注足三里对其进行治疗,观察其对CAG病变情况及胃粘膜氨基乙糖与磷脂值的影响。结果 胃粘膜损伤指数、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或两者合见者随着造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穴注组可明显改善胃粘膜损伤指数及治疗相关病变(P均<0.01);随着造模浓度的增加,胃粘膜氨基乙糖及磷脂值显著下降,而穴注组可明显提高这两项指标((P匀<0.01);胃粘膜损伤指数与氨基乙糖及磷脂值呈负相关(P均<0.010。结论 随着CAG程度的加重,胃粘膜氨基乙糖及磷脂值明显下降,胃粘液屏障功能受损。穴注法可明显提高胃粘膜氨基乙糖及磷脂值,通过加固胃粘液屏障,以防止CA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动素(MO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6个组,分别是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对照组(维霉素组)及正常组。采用综合造模法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胃动素含量。结果中药各剂量组与模型组及对照组相比可明显提高胃动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27)。结论中药可明显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动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参香养胃散 (SXYW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治疗效果及不典型增生 (IM )的逆转疗效。方法 :临床研究 :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伴IM患者 6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1例口服SXYWP ,对照组 17例口服猴头菌片 ,疗程均为 3个月。实验研究 :①用中性红清除率法测定家兔静脉注射SXYWP水煎剂后胃粘膜血流量的改变情况 ;②观察SXYWP水煎剂对无水乙醇造成大白鼠胃粘膜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③观察SXYWP水煎剂对实验性大鼠CAG的保护作用。结果 :SXYWP及猴头菌片对CAG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综合疗效分别为 92 .16%和 70 .59%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SXYWP水煎剂能增加家兔胃粘膜的血流量 ,对无水乙醇造成大白鼠胃粘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对CAG大鼠的病理改变及分泌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结果优于三九胃泰组 (P <0 .0 5)。结论 :SXYWP对CAG及癌前期病变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血清IL-6,IL-8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高盐饮食与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用盐水灌胃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检测正常喂养、正常对照组和热水组4、8、12、24、32wk血清IL-6,IL-8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灌胃至12wk时出现胃粘膜层变薄,固有层腺体减少,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粘膜肌层明显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等萎缩性胃炎表现,随着盐水灌胃时间的延长,32wk胃粘膜萎缩程度明显加重;正常喂养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IL-6,IL-8含量基本相同。实验组大鼠血清IL-6,IL-8含量在4wk就明显升高,8、12wkIL-6、IL-8含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24wk萎缩性胃炎形成后,其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盐水刺激形成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IL-6,IL-8的升高可能是盐水损伤胃粘膜的主要机制之一,在萎缩性胃炎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尔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1)临床研究 :选择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患者 ,服用胃尔康颗粒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 :大鼠以酒精、去氧胆酸钠、氨水建立CAG模型后 ,随机分为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和模型组 ,观察胃粘膜炎症和萎缩情况。结果 :(1)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78 95% ,对萎缩总有效率68 42% ;肠腺化生总有效率78 95% ;6例异型增生患者在治疗后全部逆转。(2)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叶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各组之间大鼠胃粘膜炎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模型组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较正常组严重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胃尔康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叶酸组大鼠萎缩程度较模型组减轻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或显著性意义(P<0 01,P<0 05)。结论 :中药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并能改善和逆转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萎缩程度  相似文献   

17.
猴头菌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西部医学》2009,21(10):1650-1652
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猴头菌颗粒小剂量组、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制成后连续给药28天;处死动物后通过制备病理切片和利用试剂盒测定胃粘膜氨基己糖、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由此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猴头菌颗粒治疗组大鼠胃粘膜G、D细胞数量和氨基己糖、PGE2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猴头菌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萎康胶囊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复制大鼠胃癌前期病变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萎康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癌前期病变胃黏膜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表达强度显著增强(P<0.01),而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cl-2表达强度均低于自然恢复组(P<0.01)。正常大鼠胃窦部黏膜腺体增值带较多细胞Bax蛋白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胃癌前期病变区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尤其在异型增生区域信号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减弱。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ax表达强度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存在着Bcl-2、Bax蛋白表达的异常现象,萎康胶囊则有下调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o probe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atrophic gastriti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the points of Zusanli, Zhongwan and Tianshu on gastric mucosa in model ra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Result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increase the contents of PGE2α, PGF2α and cAMP, and decrease the content of cGMP in the tissue of gastric mucosa.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ows cytoprotection on gastric mucosa, so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