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含RGD序列的内皮抑素(RGD—ES)抑制兔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碱烧伤后诱导兔产生CNV,36只兔(72只眼)随机分为4组。在碱烧伤后,分别球结膜下注射0.2mL的50g/L脂质体pCI—RGD~ES转染液(A组)、50g/L脂质体pCI—ES转染液(B组)、空白载体转染液(C组)、PBS缓冲液(D组)。每周注射2次,共4次。动态观察CNV的生长状况。第3、7、14天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在模型制作后的各个时间点,A组和B组CNV的面积明显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时间点c组和D组间CNV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A组和B组角膜的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少于D组(P〈0.01),其中A组角膜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量最少。但各时间点c组与D组间角膜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定位于角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内。结论RGD—ES抑制CNV的活性增强,脂质体是眼病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且脂质体本身对CNV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局部干预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方法BALB/c小鼠45只,利用碱烧伤法制作左眼CNV模型。根据实验设计.分3组实验进行研究。①CNV模型小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自伤后分别给予100、500μg/ml TNF—α(实验组)或0-2%透明质酸钠(HA,对照组)点眼1周。于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眼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NF-α对碱烧伤CNV形成的作用。②CNV模型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100μg/mlTNF一仅点眼,对照组给予0.2%HA点眼。分别于伤后第2天和第4天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取角膜.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NF—α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表达的影响。③利用二氯亚甲二磷酸脂质体(Cl2MDP—lip)射制作小鼠巨噬细胞特异剔除模型,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Cl2MDP—lip实验组及PBS—lip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自碱烧伤后均给予100μg/mlTNF-α滴眼1周于.伤后第14天拍照记录CNV形成情况,图像分析软件测算CNV长度及面积,分析巨噬细胞在TNF—α调控碱烧伤后CNV形成中的作用。结果①碱烧伤后第14天,100μg/mlTNF-α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500μg/ml TNF-α组CNV形成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整张切片和热点区域MVD值,100μg/ml TNF-α组为63.25±9.75和114.94±12.93,500μg/ml TNF-α组为39.53±10.41和108.04±23.55.0.2%HA对照组为30.99±7.08和73.81±13.80和100μg/mlTNF—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0μg/mlTNF-α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05)。②碱烧伤后第2天和第4天VEGFmRNA与β—actin的比值,100μg/mlTNF-α组为0.40±0.12和1,51±0.21,0.2%HA对照组为0,31±0.10和0.58±0.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碱烧伤后第14天,Cl2MDP—lip组CNV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l2MDP—lip组的CNV长度和面积分别为(0.84±0.10)mm和(6.64±1.19)mm^2,PBS—lip对照组为f1.37±0.24)mm和(12.25±1.33)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TNF-α可通过上调碱烧伤角膜组织中VEGF表达来促进CNV的形成,其促进碱烧伤CNV形成机制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黄斑水肿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损害视力的原因,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和曲安奈德(TA)的方法已被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治疗,但2种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评价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目的评价和比较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和TA治疗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DME者98例98眼,按就诊的先后时间分为贝伐单抗组和TA组,每组各49例49眼。贝伐单抗组患眼于角膜缘后4mm处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0.05ml(1.25mg),TA组玻璃体腔注射TA0.1ml(4mg)。术后4、8、1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眼的视力(国际视力表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眼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2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和贝伐单抗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各时间点视力与注射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贝伐单抗组在治疗后4~8周时视力最好,注射12周时视力较8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9,P〈0.05);玻璃体注射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眼间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注射前后不同时问2组患眼间的C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TA组和贝伐单抗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各时间点CMT值与注射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4、8、12周眼压值均明显高于贝伐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4、8、12周眼压值均高于注射前基线值(P〈0.01),贝伐单抗组4、8、12周眼压值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眼玻璃体注射后眼压升高的发生率14.3%。结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DME与TA玻璃体注射相比均能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TA显效时间较贝伐单抗快,但贝伐单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PEDF与Avastin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作用。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大鼠CNV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于烧伤当日开始给予10μg/mL PEDF点眼;B组于烧伤后第3d开始给予10μg/mL PEDF点眼;C组于烧伤当日开始给予5mg/mL Avastin点眼;D组于烧伤后第3d开始给予5mg/mL Avastin点眼;E组于烧伤当日开始使用生理盐水点眼,均每日4次,每次10μL。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情况并计算各组CNV的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和CD31的表达。结果:第12d时,A组CNV面积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0.05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及CD31示A组VEGF及CD31表达较弱,B,C,D组表达增多,E组表达显著增强。结论:局部应用Avastin及PEDF均能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CNV。烧伤后早期使用PEDF效果优于Avastin。  相似文献   

5.
恒温下兔角膜热烧伤后继发新生血管建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雍  蒋华  王永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193-1196
目的:初步研究恒温条件下兔角膜热烧伤后继发的角膜新生血管( CNV)快速制模的合适条件。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 A,B,C,D,E)五组恒温烧灼器诱导实验性CNV模型,除E组为5只,其他组均为10只。 A组:100℃, B组:200℃, C组:300℃, D组:400℃,E组:空白对照。以左眼为实验眼,比较建模后第4,7,14,30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资料用x-±s表示,各时间点各自新生血管面积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著性标准为α=0.05。 结果:制模后第4,7,14,30d,A组角膜热烧伤后无明显新生血管生长,仅少量留有角膜云翳(n=2)。 B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9.16±1.45,37.73±5.49,62.44±7.54,40.28±7.39mm2;C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1.45±1.04,44.51±4.64,66.13±4.13,43.04±2.33mm2;D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3.23±0.86,47.26±4.59,67.57±4.56,45.59±4.44mm2;D组部分角膜局部出现焦化(n=4),3d内出现穿孔( n=6)。 E组未见新生血管生长。各时间点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D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角膜热烧伤4~7d时,制模温度越高,新生血管生长越快,面积越大;14~30 d 新生血管面积无明显差别,但400℃角膜制模失败率高,200℃~300℃制作的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均一性及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与转归.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制成单眼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眼,A组碱烧伤后结膜下立即注射贝伐单抗2.5 mg(0.1 ml),B组碱烧伤后3d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2.5 mg(0.1 ml),C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为对照组.共观察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行眼前段照相并计算其面积,伤后7、14、28 d各组随机取6例角膜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 A、B及C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5.9+0.8)d、(3.5+0.6)d及(3.4+1.1)d,其中A组明显较C组延长(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8).伤后各时间点A、B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均明显较C组减少(P<0.05),A组与B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C组烧伤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而A组角膜炎性细胞较少,烧伤区无新生血管形成,B组见少量新生血管侵入烧伤区.3组基质层均可见纤维及瘢痕组织增生,其中治疗组纤维增生程度与瘢痕组织均较对照组轻.结论 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抑制角膜炎性细胞形成,改善损伤角膜基质,促进角膜愈合,从而减少碱烧伤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在早期注射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鲁铭  朱晶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2):224-22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重组Canstatin蛋白对碱烧伤后小鼠角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组织抑制剂-2(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 TIMP-2)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实验B及对照组C,每组20只。采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烧伤小鼠右眼角膜,建立炎症性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予以A组、B 组重组 Canstatin 蛋白3μg/mL、5μg/mL 点右眼,4次/d,对照组C组予以生理眼水点右眼。在碱烧伤后第1、3、7、14d以形态学分析评价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及新生血管生长的情况,并于碱烧伤后第1、3、7、14 d 应用Western-blot检测角膜MMP-2和TIMP-2的表达,增强化学发光法( ECL)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形态学分析显示,A组和B组小鼠在碱烧伤后第3d起各时间点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1),角膜新生血管均得到抑制,CNV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1)。 Western-blot结果显示,碱烧伤后各时间点MMP-2的表达,A组和B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IMP-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且A组和B组间MMP-2的表达在第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2的表达在第7d及第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Canstatin蛋白可通过抑制角膜细胞及浸润的炎性细胞产生MMP-2,促进TIMP-2表达,从而抑制和延迟碱烧伤后角膜融解的发生和发展,对碱烧伤后角膜的重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α/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信号途径是机体内介导多种细胞趋化、黏附以及增生的关键分子,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向肿瘤组织的迁移而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同时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病理过程。目的探讨阻断CXCR4信号通路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8周龄BALB/c小鼠80只,将浸有1mol/LNaOH的滤纸贴附在左眼角膜中央40S以诱导小鼠CNV,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透明质酸钠组(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点眼)及CXCR4拮抗剂组(0.2%透明质酸钠配制的CXCR4拮抗剂点眼),自碱烧伤当日分别用相应的药物点眼共14d,于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两组小鼠的CNV,然后制备角膜悬液,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角膜悬液中CD31的表达值;制备角膜组织切片,以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XCR4mRNA和蛋白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内CD31阳性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以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裂解液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使用CXCR4拮抗剂干预小鼠腹腔来源的巨噬细胞,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结果小鼠角膜碱烧伤后2周,裂隙灯下可见CNV达高峰,与透明质酸钠组比较,CXCR4拮抗剂组CNV明显减少;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XCR4拮抗剂组小鼠角膜中CD31阳性染色强度弱于透明质酸钠组,CD3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CXCR4拮抗剂组CD31阳性表达率为(9.50±2.34)%,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的(17.5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碱烧伤后2、4、7d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4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角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CXCR4拮抗剂点眼后4d、7d角膜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27、5.151,P〈0.05)。体外实验发现,细胞培养后12、24和48h,GM—CSF+CXCR4拮抗剂组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GM—C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4拮抗剂能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实验性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贝伐单抗是第一个完整长度的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已作为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然而,作为小梁切除术后抑制伤口及滤过泡的纤维化及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多次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评估。目的评估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多次注射抗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自身双眼配对的研究设计。对新西兰白兔18只3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滤过手术,动物左眼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5、7天于滤过泡结膜下注射25g/L贝伐单抗0.1ml,右眼术后不进行注射作为对照眼。术后间隔2d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并根据Moorefield滤过泡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分别于术后第10、20、30天各摘除12只眼球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评估细胞的性质,用Masson染色评估成纤维细胞化程度,并以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nti-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每组兔眼的血管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大且更为弥漫,术后第7天贝伐单抗治疗组与自身对照组眼滤过泡面积分别为(2.48±0.22)cm。和(1.73±0.27)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4,P〈0.05)。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生存天数(21.O¨0±1.56)d与对照组(12.50±1.97)d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及邻近组织结膜的血管化程度明显减少,2组间vWf阳性染色吸光度值的平均差值为14320.7±4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75,P〈0.05);而术后3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成纤维细胞沉积明显减少,2组间成纤维细胞阳性染色面积的平均差值为0.2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0,P〈0.05)。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多次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地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在术后30d贝伐单抗能减轻滤过泡和邻近结膜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此外,贝伐单抗在术后滤过泡及邻近组织血管化的末期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0.
李婵  任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49-1452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增殖及钙黏连蛋白( E-cadherin )和纤维连接蛋白( fibronectin )表达变化的作用,探讨贝伐单抗对ARPE-19增殖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0.625、1.25、2.5、5.0mg/mL)的贝伐单抗干预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采用CCK-8法分别于24、48、72 h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RPE-19中E-cadherin和fibronectin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浓度为2.5、5.0 mg/mL贝伐单抗能有效抑制ARPE-19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5.0 mg/mL贝伐单抗能抑制E-cadherin 基因,促进fibronectin基因的转录及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贝伐单抗能够抑制ARPE-19细胞的增殖,下调纤维化相关因子E-cadherin ,同时上调fibronectin的表达,提示高浓度的贝伐单抗可以引起ARPE-19细胞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方法对SD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新生血管增生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3组,A组(对照组)、B组(avastin滴眼液组)、C组(avastin结膜下注射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在烧伤后3,5,7,14d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增生情况,拍照并计算CNV面积变化。同时每组各处死大鼠5只,摘取角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R-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表达。结果:A组在伤后各时段CNV增生面积均大于B,C组;B,C组伤后各个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之间CNV增生面积及伤后各时段VEGFR-2及CD3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应用avastin滴眼液和结膜下注射均能有效地抑制CNV生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实验性兔眼角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NV)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5mm直径的加样器(末端附有棉片)吸入1mol/LNaOH接触新西兰兔右眼(20眼)中央角膜区烧灼30s,制作碱烧伤兔眼角膜NV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成2组,10眼(A组)碱烧伤后立即结膜下注射Avastin 2.5mg;其余10眼为对照组(B组),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烧灼后次日每天裂隙灯观察角膜NV、角膜水肿情况,分别于3,7,14,21,28d裂隙灯照相并计算NV面积及NV抑制率。伤后7,28d各组随即处死5只实验兔,取角膜组织做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两组兔眼伤后第1d角膜缘血管网明显扩张充血,3d时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14d时NV达到高峰,14~21d后NV稳定并逐渐回退。两组角膜NV长度、NV面积及角膜水肿程度存在差异(P<0.05);A组各时间点角膜NV抑制率为44.2%~55%。A组角膜上皮及实质层水肿较轻,NV较少,后弹力层基本完整,VEGF表达明显弱于B组。结论:结膜下注射Avastin对碱烧伤诱导的兔眼角膜NV形成及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VEGF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Yin L  Pi Y 《眼科学报》2010,25(2):70-71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手术对于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6-2010年期间该院收治的Ⅲ度角膜碱烧伤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行羊膜移植术(治疗组)11例13眼,未行羊膜移植术(对照组)8例10眼.该两组的年龄和手术外的处理基本匹配.伤后3 d治疗组行羊膜移植术.分别在伤后14、60 d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将此两组的面积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烧伤后14 d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62.133±8.571)mm2,明显低于对照组(89.561.4±9.741)mm2,治疗组较对照组减低30.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60 d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112.019±17.362)mm2,明显低于对照组为(129.481±13.534)mm2,治疗组较对照组减低13.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移植术能明显抑制碱烧伤所致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bevacizumab with both saline and dexamethasone on inflammatory angiogenesis in the rat cornea induced by small chemical lesions. Methods: Corneal chemical cau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on 24 rats. Animal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six groups and received a daily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for 7 days of: balanced salt solution 0.1 mL or dexamethasone phosphate 4 mg/day or bevacizumab 2.5 mg/day, 3.75 mg/day, 5.0 mg/day or bevacizumab 5.0 mg/day + dexamethasone phosphate 4 mg/day. Clinical examination under slit lamp was performed daily for 7 days to evaluate corneal opacity and vessel size evolution. Computer‐assisted quantitative image analysi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otal corneal area covered by neovascularization. Results: At final examination, the dexamethasone, bevacizumab 5.0 mg/day and dexamethasone + bevacizumab groups showed a significant lowering in corneal opacity score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P = 0.024, P = 0.006 and P = 0.013, respectively). Als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n new vessels size score was observed. Surface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dexamethasone, bevacizumab 5.0 mg/day and dexamethasone + bevacizumab groups compared with control (P = 0.045, P = 0.047 and P = 0.04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ability of a 5.0 mg/day bevacizumab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in monotherapy or associated with dexamethasone, to cause a short‐term involut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fter corneal alkali burn. Combination of both of these treatments may have advantages to monotherapy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6.
温舒  杨炜 《眼科新进展》2018,(1):039-43
目的 研究氢气水(H2水)滴眼对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并探讨H2水抑制CNV的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48只48眼,成功建立碱烧伤诱导CNV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1.6×10-6 H2水滴眼,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在模型建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测量CNV长度,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深麻醉下取大鼠角膜及房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ED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PEDF mRNA表达,ELISA检测房水内TNF-α蛋白表达。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治疗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26±1.82)mm2、(8.59±3.98)mm2和(3.24±2.34)mm2;对照组分别为(4.27±2.68)mm2、(6.44±4.67)mm2和(15.98±4.75)mm2;空白组分别为(9.49±2.79)mm2、(17.71±4.06)mm2和(25.35±1.40)mm2。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第3天和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14天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碱烧伤后第14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角膜上皮层PEDF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增强,基质层新生血管极少;RT-PC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PEDF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房水中TNF-α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空白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1.6×10-6 H2水滴眼能有效抑制大鼠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17.
何志  张明昌  张莹 《眼科研究》2010,28(1):25-28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碱烧伤诱导CNV模型,将25只sD大鼠按处死的时间点不同分成5组,每组5只。每日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AQP1及VEGF在大鼠CNV形成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AQP1和VEGF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AQP1表达开始增强,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检测显示碱烧伤后AQP1表达增强,在伤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21d后呈弱表达(t1d=3.491,t4d=10.690,t7d=12.936,t14d=10.767,t21d=8.59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VEGF与AQP1的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AQP1在碱烧伤后角膜巾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AS)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120只Wistar大鼠制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2.5μgAS组、5μgAS组、地塞米松组、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分别给予2.5μg/0.1mLAS、5μg/0.1mLAS、0.1mg/0.1mL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各0.1mL,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共4次。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裂隙灯下观察大鼠角膜混浊度,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2.5μgAS组、5μgAS组及地塞米松组在第7、10、14天较生理盐水组角膜混浊程度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gAS组、5μgAS组及地塞米松组在碱烧伤后第3天起各时间点新生血管面积小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