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进行分析,探讨小月龄婴儿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s,Live;MV)的免疫策略.方法 在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济南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取0、3、6、8、9月龄未患过麻疹的本地常住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1:738.93,到3月龄时抗体阳性率下降至22.3%,GMT为1:36.63,6、8月龄时抗体阳性率只有6.9%、6.7%,GMT分别为1:6.89、1:3.69;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T为1:516.94;母婴麻疹抗体的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 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MV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孕妇及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最佳免疫月龄,为降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孕妇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96%,GMT 636.90.母婴配对母亲抗体阳性率为91.57%,GMT679.70;6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为12.05%,GMT 19.25,抗体滴度几乎在保护水平以下.部分母亲的抗体滴度和GMT虽然较高,但其婴儿抗体滴度都较低或者没有抗体.结论建议将儿童麻疹基础免疫时间提前在6月龄、1岁复种及在18~22岁育龄妇女中开展麻疹疫苗普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孕妇及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最佳免疫月龄,为降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孕妇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96%,GMT 636.90。母婴配对母亲抗体阳性率为91.57%,GMT679.70;6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为12.05%,GMT 19.25,抗体滴度几乎在保护水平以下。部分母亲的抗体滴度和GMT虽然较高,但其婴儿抗体滴度都较低或者没有抗体。结论:建议将儿童麻疹基础免疫时间提前在6月龄、1岁复种及在18-22岁育龄妇女中开展麻疹疫苗普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及6~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探讨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的免疫策略。[方法]在南昌市的12个县(区)随机抽取0~8月龄婴儿各70余名,监测麻疹母传抗体;对6~8月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前和免后1个月的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8月龄以下婴儿母传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09,各月龄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均未达保护水平;6月龄、7月龄、8月龄初免后GMT分别为1︰1407、1︰1897、1︰2410,初免前后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免后3组的阳性率均≥90%,免疫成功率﹥85%,接种MV未出现异常反应,提示6月龄的MV初免程序是可行的;但6、7、8月龄3组间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前母传抗体阴性和阳性的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婴儿母传抗体的存在对MV的免疫成功率有干扰作用。[结论]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滴度均较低,无有效保护作用;6足月后接种麻疹疫苗安全有效。建议进行育龄妇女孕前接种MV和提前婴儿MV初免时间的成本效益研究,制定安全有效的免疫策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奉贤县产妇与婴儿麻疹免疫水平监测及当前麻疹控制对策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鉴于近些年本县小月龄婴儿及成人麻疹发病出现增多趋势,我们于1997年对1973-1975年出生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及6月龄婴儿的麻疹疫苗(MV)免疫应答反应,进行了血清学监测.结果:170对产妇及婴儿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76%及93.53%,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53及1:8.54;139名出生时HI抗体阳性的婴儿,在6月龄时HI抗体阴转率达99.28%;31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HI抗体均<1:2,免疫后1个月HI抗体阳转率达100%,GMT为1:20.01.鉴于上述监测结果及当前麻疹流行特征,作者建议将现行婴儿麻疹疫苗初免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对预防本县出现麻疹流行提出控制对策:使外省籍流动人口中20岁以下人群MV接种率应达80%以上;对散发病例的儿童接触者和暴发点周围30岁以下人群做应急接种;当发病率>10/10万时,对流行波及范围内6-7月龄婴儿提前初免.  相似文献   

6.
孕妇及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儿童最佳免疫月龄,为降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孕妇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96%,GMT636.90。母婴配对母亲抗体阳性率为91.57%,GMT679.70;6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为12.05%,GMT19.25,抗体滴度几乎在保护水平以下。部分母亲的抗体滴度和GMT虽然较高.但其婴儿抗体滴度都较低或者没有抗体。结论:建议将儿童麻疹基础免疫时间提前在6月龄、1岁复种及在18~22岁育龄妇女中开展麻疹疫苗普种工作。  相似文献   

7.
母婴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母婴及5~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的观察,了解本地新生儿胎传抗体水平,探讨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为制定基础免疫最适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50%,GMT774.59和78.50%,GMT408.93;新生儿麻疹胎传抗体远高于5~8月龄.不同月龄的婴儿阳性率及GMT随月龄的增大出现下降趋势.结论:建议可将麻疹初免月龄提前,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以提高婴儿胎传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6月龄与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学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 探索麻疹疫苗最佳初免月龄。 [方法 ] 分别选择卢湾、杨浦、南汇 3个区县 6、8月龄健康婴儿192名和 177名 ,给予麻疹疫苗接种 ,并对其免前、免后血清抗体水平进行观察。 [结果 ]  6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后IgG抗体阳转率 92 .6 1% ,GMT 1340 .15 ;8月龄婴儿IgG抗体阳转率 96 .0 0 % ,GMT 1138.11。[结论 ] 如果 8月龄初免前婴儿麻疹发病率高的地区 ,可考虑将初免时间提前至 6月龄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及初免月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广州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探讨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方法在广州市2个区和1个县级市随机抽取6月龄婴儿50名和8月龄婴儿127名进行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效果观察,抽取166名3岁(已完成了8月龄麻疹初免)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免疫效果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前和免后1个月的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8月龄组初免后GMT和免疫成功率分别为1∶2663和99.2%,均比6月龄(1∶916,9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组儿童再免前GMT为1∶1102,免后上升为1∶4940,免疫成功率为73.4%,再免前抗体滴度<1∶200的再免疫成功率为100%,再免成功率与再免前抗体滴度呈负相关(P<0.01),免前抗体滴度越低则免疫后4倍增长率越高。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麻苗免疫成功率和免疫后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月龄初免比6月龄初免效果好,广州市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仍以8月龄为宜。3岁儿童再免疫对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消除免疫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78名5-8月龄儿童麻疹胎传抗体及其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20对新生儿及母亲、282名18-38岁育龄期妇女,观察其麻疹抗体消退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新生儿脐血与其母亲和18。36岁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相一致;5-8月龄儿童麻疹胎传抗体阳性率在14.86%-55.71%之间,且7-8月龄阳性率显著低于5。6月龄(x^2=11.69,P〈0.01);新生儿阳性率及GMT远高于5—8月龄婴儿,不同月龄的婴儿,阳性率及GMT随着月龄的增大,出现下降的趋势;而278名5—8月龄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其免疫成功率为84.89%,GMT平均为1:1154.8,6-8月龄免疫成功率显著高于5月龄的婴儿(x^2=8.55、14、64、25.73,P〈0.01),尤其以8月龄婴儿免疫应答为好。另外,初免麻疹疫苗前IgG抗体滴度对免疫应答结果有明显的影响:180名IgG抗体≤1:200的婴儿,其免疫成功率为86,11%,19名IgG抗体滴度为≥1:800的婴儿,有10名免疫成功。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预防我市出现麻疹发病向低年龄组转化的趋势,在同时考虑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胎传麻疹抗体对麻疹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两种干预措施,第一种是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还是定为8月龄为宜,从联合免疫等方面考虑也比较科学合理,对申请结婚的育龄期妇女中接种一针麻疹疫苗,将会有效提高母传麻疹抗体的水平,进而降低婴儿麻疹的发病率,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第二种是建议在麻疹流行期内,应急接种可从6月龄开始,从而可为更多的婴儿提供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11.
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09,自引:1,他引:108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不同月龄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探讨减少小月龄麻疹病例的对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58对育龄妇女及其婴儿中有51对麻疹抗体相同,7对不同,但只相关1个滴度,且两者抗体均处于低水平。通过对胎传抗体追踪观察发现,新生儿抗体水平不高,3月龄时降低50%,6月龄和8月龄降到15%左右,抗体水平很低,几乎无保护作用,且6月龄和8月龄婴儿接种疫苗后免疫成功率间无差别。结论 说明母婴麻疹抗体间有密切关系,由于目前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低,因此,可通过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来提高婴儿抗体水平,同时建议在某些地区将麻疹初免时间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时进行。  相似文献   

12.
麻疹胎传抗体的跟踪观察及初免月龄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通过了解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和不同月龄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探讨减少小月龄麻疹病例的对策。方法:采用ELE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月龄时降低50%,6月龄和8月龄降到15%左右,几乎无保护作用,且6月龄和8月龄婴儿接种疫苗后免疫成功率间无差别。结论:目前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低,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胎传抗体已降到保护水平以下,因此,为实现消灭麻疹的总目标,在小月龄麻疹发病率高的地区可考虑将麻疹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到6月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麻疹疫苗最佳免疫月龄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58  
对58对25~30岁产妇及其婴儿的麻疹抗体的研究表明,58对母婴中有51对母婴麻疹抗体滴度相同,7对不同,但只相差1个滴度,且两者抗体均处于低水平,说明母婴抗体间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胎传抗体追踪观察发现,新生儿抗体水平不高,3月龄时抗体阳性率已降至48.3%,6月龄和8月龄时分别降至19.0%和15.0%,6月龄和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后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4.5%和85.0%,因此可考虑将麻疹疫苗初免提前到6月龄时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刘方  王珊  王晨  李书明  张国辉  黄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751-4754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其母亲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新生儿与母体抗体水平关系以及影响新生儿抗体水平的可能因素,为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采集孕妇产前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血共156对,使用ELLSA方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母亲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546.48 mIU/ml,新生儿为746.64 mIU/ml,是母亲的1.37倍;母亲麻疹抗体对数浓度与新生儿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3(P=0.000);母亲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年龄、户籍和出生地等因素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30岁及以上组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30岁以下组(t=-2.078,P=0.039),外省户籍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北京市户籍组(t=-2.073,P=0.040),两两比较发现农村地区出生母亲的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高于城市组(LSD法:P=0.005);胎传抗体能力与胎龄、母亲年龄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胎龄38~40周的新生儿其胎传抗体能力高于胎龄小于38周的新生儿(LSD法:P=0.014),母亲年龄在30岁以下组的新生儿胎传抗体能力高于30岁及以上组(t=2.636,P=0.009)。结论:母亲麻疹抗体水平和胎传抗体能力是影响新生儿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育龄妇女加强免疫麻疹成分疫苗是现阶段控制小月龄麻疹发病的重要手段,早产儿和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所生新生儿受到麻疹威胁时应考虑提前到6月龄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为降低婴儿麻疹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枣庄市1999-2011年婴儿麻疹发病状况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母体、婴儿、育龄妇女麻疹抗体调查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99-2011年共发生麻疹1 485例,婴儿占38.45%;其中<8月龄占23.10%。2004年前(1999-2004年)后(2005-2011年),<8月龄婴儿麻疹所占比例分别为4.46%和30.59%;婴儿平均发病月龄分别为9.38月和7.65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t=2.74,P均<0.01)。育龄妇女麻疹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2001年最高,为675.50,2009年最低,为370.23;各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P<0.01)。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GMRT,2005和2009年6月龄与1999年8月龄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t=1.21,P均>0.05)。婴儿患与未患麻疹,其母体抗体阳性率、GMRT分别为79.88%,373.63;86.48%,51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t=4.21,P均<0.01)。结论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密切相关,随母传麻疹抗体的提前消失婴儿发病月龄趋于前移。因此,提高母体麻疹抗体水平,是控制婴儿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动态变化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减少其感染麻疹病毒的免疫策略。方法 采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市某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出生时(0)、3、5和7月龄血清,采用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分析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共纳入689名母亲及691名新生儿(其中双胞胎2对)。母亲血清麻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8 mIU/ml和81.6%,新生儿分别为732.8 mIU/ml和87.3%。新生儿血清麻疹抗体水平与其母亲的血清麻疹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9175,P<0.001)。婴儿自出生后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在3月龄时迅速下降,至7月龄时基本转为阴性。低、中抗体水平组婴儿在3月龄时抗体水平均已转为阴性,而高抗体水平组的婴儿在5月龄时抗体水平仍为阳性。结论 不同免疫状态母亲的婴儿其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在8月龄前已基本无法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麻疹,建议适当调整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月龄,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18 infants attending a primary care clinic in the Giza Governorate. Following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 estimation of measles antibody titer by neutralization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on 10 infants prior to vaccination and on 8 infants prior to as well as one month following vaccination against measles utilizing the Edmondston-Zagreb strai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the currently adopted age of 9 months for vaccination, infants are susceptible to measles. Good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with acquisition of immunity was noted despite border-line level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occasional patient with persistent maternal antibodies to measles responded well to vacc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