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与64层肝动脉CTA的最佳延迟时间及最佳成像方法,以及16层CT与64层CT肝动脉血管成像延迟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腹部增强扫描患者371例,随机分为9组,1~4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0、25、27、30s)在16层CT机上完成;5~9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3、25、27、30、32s),在64层CT机上完成。在相应后处理工作站行MIP及VR,分析肝动脉显示情况。结果:16及64层肝动脉CTA最佳延迟时间分别为25,27s。MIP及VR显示2级肝动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3,4级肝动脉的显示MIP优于VR;16层CT 25s组与64层CT 27s组肝动脉显示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肝动脉MSCTA的延迟时间适合临床应用,且MIP、VR应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戴旭  徐克  程颖  赵宁  王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76-1180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拟行肝移植的受者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3DCTA,根据术前3DCTA所显示的肝门血管情况,初步计划术中肝门血管重建方案,最后与实际手术情况相比较。结果 25例肝移植受者中15例为正常肝动脉解剖;10例有肝动脉解剖变异,占40%,其中以替代肝右、替代肝左、副肝左和副肝右动脉血管变异出现的情况居多。变异组中1例经DSA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而放弃肝移植手术。其余24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中,1例合并脾动脉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术;1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3例经术前CT测量发现受者肝脏主要供养动脉直径〈3mm,上述4例患者接受肝-主动脉间移植架桥血管重建供肝血供。1例有门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术中门脉取血栓术后行标准门脉吻合。经DSA及手术证实,3DCTA对肝门区血管诊断符合率达100.0%;术前根据CTA预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实施方案相比,符合率正常肝动脉解剖组可达93.3%(14/15例),肝动脉变异组可达77.8%(7/9例)。结论 3DCTA能准确评价肝门区血管的变异和病变情况,对于术前准确合理地预制定肝门重建方案及术中准确快速地进行肝门血管吻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容积重建术和表面成像术在椎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术(VR)和表面成像术(SSD)在椎动脉CT血管(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疑诊为椎动脉椎病患者作椎动脉CTA检查,采用VR和SSD两种方法重建图像,VR通过容积漫游,SSD通过设置双阈值来显示椎动脉。结果:65例,130例血管显示129例,1支全程闭塞不显示,发现先天变异31支;血管因骨质增生受压移位17处,血管狭窄21例;颅内段血管呈串珠状45处;钙化3处,讨论:VR能清晰显示椎示椎动脉全貌和伴行骨骼的解剖关系,大大提高椎动脉病变的检出阳性率。SSD优良图像仅占50%左右,约半数的病人椎动脉显示不满意,实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APS及门静脉癌栓与DSA图像基本一致。MPVR、VR有利于检出肝癌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APS及门静脉癌栓。结论 MSCT肝脏兼容性SCTA、SCTP血管造影,可为临床及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7.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 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8.
彭碧荣  黄雄  罗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28-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3期扫描,肝静脉期图像分别行1mm及2mm层厚重建,图像重叠60%,分别对两组薄层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的优缺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第二肝门的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20例中有18例显示第三肝门静脉属支,另2例在第二肝门以下未见明显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1mm重建层厚较2mm重建层厚对微小肝静脉的显示更好,图像质量好。4种后处理方法中轴面薄层MIP显示的引流静脉数目最多,冠状面MPR对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解剖关系显示最好。VR及SSD对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各静脉属支立体结构关系显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可显示主要肝静脉,1mm重建层厚,60%影像重叠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较好,各种重组技术相结合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癌栓组为无手术指征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50例,对照组为原发性肝癌42例,两组患者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率和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和癌栓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50.0%(21/42)和42.0%(21/5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癌栓组门静脉癌栓消失或缩小〉25%者为44%(22/50),两组治疗后肝癌二期手术切除率分别为38.1%(16/42)和30%(15/50),无显著差异;对照组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0/42)、47.6%(20/42)、31.0%(13/42),中位生存期为15.6个月;癌栓组分别为64.0%(32/50)、40.0%(20/50)、24.0%(12/50),中位生存期为14.2个月,组间差异不显著;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对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肝脏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主要分支进行了观察和测量。重点探讨了肝内门 分流术中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永久性肝内分流通道时经常选用的血管段的部位、管径、穿刺点间物距离、各主要分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定位方法。结果表明,肝右静脉或中脉近端1-2cm处与肝门静脉左支横部中点至角部的血管段之间是建立肝内分流通道的理想部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详尽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13.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hepatic hemodynamic abnormalitie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hepatic arterial inflow disorder, portal vein inflow disorder, hepatic vein outflow disorder, and presence of a third inflow to the liver. Although their detailed etiology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se hepatic hemodynamic abnormalities may cause the formation of hepatocellular nodules. Recent advances in imaging modalities now enable visualization of these hepatocellular nodules concomitantly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hemodynamic abnormalities. Most of these nodular lesions are benign hyperplastic nodules, such as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 and other types of regenerative nodules. However, neoplastic nodules such as hepatic adenoma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ay also occur in conjunction with hepatic hemodynamic abnormalities. Distinguishing neoplastic nodules, especially malignant liver tumors, from hyperplastic nodules is important. Detection of intranodular Kupffer cells with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a key indicator that a nodule is regenerative rather than neoplast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暂时性肝静脉(HV)阻断下经肠系膜上动脉(SMA)化疗及肝动脉(HA)化疗的价值。方法 10条犬,每犬均行4组实验并作自身对照。于灌注5-氟尿嘧啶(5-Fu)以后0.5、5、10、15、20、30、60min抽取门脉血各5ml,测定血药浓度,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 阻断组5-Fu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明显高于单纯组,药物总清除率阻断组低于单纯组。肝静脉阻断下肝动脉造影显示阻断区末梢分支增多,肝段浓染明显。结论 暂时性阻断肝静脉经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灌注5-Fu,可以提高门脉及局部肝组织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强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iment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3DDCEMRA)前瞻性地观测肝内门静脉(简称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142例门脉和肝静脉3DDCEMRA检查。对肝内门脉和肝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每一型所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并计算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结果142次成像中,8例(5.6%)显示门脉呈三分叉状,7例(4.9%)门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4例(2.8%)门脉右前支源于左支,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余下123例(86.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绝大多数情况下(95.1%)肝中、肝左静脉合并,而三大支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仅占4.9%。右后下肝静脉的显示率为7.7%。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肝中和肝左静脉多合并后汇入下腔静脉。部分病人有较为粗大的右后下肝静脉。3DDCEMRA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上述血管的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三维DCE MRA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探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分成像(3DDCEMRM)检查的最佳技术,评价3DDCEMRA在该系统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行3DDCEMRA108次,二维(2D)DCEMRA10次。比较两种力法显示门静脉右支的能力,不同层厚对3DDCEMRA显示门静脉右支的影响,并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3DDCEMRA的显示情况以及各种病变的3DDCEMRA表现一分析。结果3DDCEMRA显示门静脉右支级数优于2DDCEMRA(P<0.05),且层厚越薄,显示分支越细(p<0.01)。3DDCEMRA能较好地显示门脉主干(显示率93%)、左右分支(88%.97%)、肝静脉(81%)和腔静脉(83%),并能显示多种疾病。结论3DDCEMRA能较好地同时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在门静脉和肝脏静脉系统多种疾病的显示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全面评价胆囊床周围肝内血管的分布及走行情况。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60例正常成人胆囊床周围2cm范围内的门静脉分支,肝动脉分支及肝静脉属支的内径、距胆囊床的距离及其分布类型。结果:受检者距胆囊床2cm范围的肝实质内均可观察到肝内血管的分布,肝静脉属支、门静脉分支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8.13%、90.00%及1.88%,其中紧贴于胆囊床的肝静脉属支与门静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18.13%、8.13%。胆囊床血管可分为肝静脉优势型、门静脉优势型及肝静脉-门静脉混合型三型,分别占58.75%、37.50%及3.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无创性准确评价胆囊床血管的分布类型、内径及其与胆囊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研究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HVO)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为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TACE组和TACETHVO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中5氟尿嘧啶(5Fu)的血药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中5Fu的曲线下面积比值,TACETHVO组明显大于TACE组;肝静脉血中5Fu的峰浓度,TACETHVO组明显高于TACE组。同组中肝静脉和外周静脉的5Fu浓度趋向一致时间,TACETHVO组30分钟,TACE组为6分钟。结论暂时阻断肝静脉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加倍提高了抗肿瘤的效果,该法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与介入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BCS的血管造影表现,有膜性狭窄闭塞22例,节段狭窄闭塞8例,病程4个月至25年。行下腔静脉和楔嵌肝静脉造影。结果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肝内外侧支。肝内侧支有:(1)肝静脉藉包膜下侧支与体循环交通;(2)肝内叶间交通;(3)未确定型。肝外侧支有:(1)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通道;(2)腹壁浅静脉通道;(3)左肾静脉-半奇静脉通道;(4)左肾静脉-膈下静脉通道;(5)门静脉途径。结论侧支循环的解剖学变化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对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期肝癌伴门脉癌栓介入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分析40例晚期肝癌伴门脉癌栓病人介入治疗疗效和肝动脉栓塞安全性。方法:靶血管内灌注化疗并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结果:经介入治疗后病人存活6个月至18个月不等。较文献报道仅生存平均14周为佳。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门脉癌栓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