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白雄霞  刘贵娥 《家庭护士》2009,7(10):872-872
[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对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35.0 ℃~35.5 ℃),可调钠(起始透析液钠浓度143 mmol/L~145 mmol/L,曲线超滤配合高钠时高超滤量,低钠时血压保持平稳).[结果] 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的最低血压明显高于常温普通透析,且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明显降低病人低血压、头晕、恶心呕吐及肌肉痉挛的发生频率.[结论]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改善透析低血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刘薇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8):714-715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法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方法32例血液透析中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透析方法:①高钠透析:透析治疗最初4h内用高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150mmol/L),结束前0.5h钠浓度调至135mmol/L。②单纯超滤+血液透析:透析最初30min单纯超滤,以后4h透析。③低温透析:整个透析过程中透析液温度调至34.5—35.5℃。④低温透析+高钠透析。结果4种透析方式的透析效果并无差异,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低温+高钠透析对于稳定血压明显优于标准透析(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温度37℃)组。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减少低血压发生率。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者临床首选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高钠透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2.8kg的透析患者单纯超滤+血液透析并不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孙亚南  孙蕊 《护理学报》2009,16(17):35-37
目的 探讨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对患者透析致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连续4次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2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透析模式;观察组给予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的血压变化、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体温变化、超滤量及血钠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过程中最低血压值为(102.05±5.88)/(64.10±4.63)mmHg(1 mmHg=0.133 kPa),较对照组最低血压值(89.00±4.81)/(57.20±4.91)mmHg有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低血压、肌肉抽搐、头晕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两组超滤量、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透析过程中较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照组透析过程中体温较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温联合钠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较常规常温透析模式能有效维持透析血压,减少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透析过程中的体温升高,同时可达到常规透析时的超滤量与钠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在过去20多年中得到很大发展,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仍为20%~30%。透析中低血压不仅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不适,还可能降低透析充分性。一些学者尝试在透析过程中改变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率的模式,据报道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而对透析间期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钠与超滤模式结合与标准透析相比对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润芝  宛家奎 《新医学》2007,38(4):227-229
目的:观察钠曲线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对血钠浓度的影响,以及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0例较常发生透析低血压的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分别交叉进行钠曲线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可调钠组)和标准血液透析模式(对照组)治疗各5次,记录每次患者的血钠浓度、血压及超滤量。结果:透析前、后可调钠组的血钠浓度分别为(142±4)mmol/L、(146±4)mmol/L,对照组则为(141±5)mmol/L、(143±2)mmol/L,两组透析前后血钠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透析过程中可调钠组的平均血压为(134±23)/(77±12)mmHg,对照组为(109±30)/(67±13)mmHg;透析后,可调钠组的血压为(138±21)/(81±11)mmHg,对照组为(127±25)/(77±13)mmHg。两组透析过程中的平均血压和透析后的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透析过程中,可调钠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调钠组超滤量为(4.3±1.2)kg,对照组为(3.9±0.8)k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钠曲线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可明显降低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了透析患者的耐受性,且并未增加患者的钠负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透析模式,特别适用于较常发生透析低血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不同透析方法对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血液透析(HD)中低血压非常常见,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比较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哪个更优。方法:12例血液透析中常发生低血压的患纳入观察对象。四种不同的透析方法①高钠透析:透析治疗前4小时用高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150mmol/L),结束前半小时钠浓度调至135mmol/L。②单纯超滤 HD:透析开始前30分钟单纯超滤,以后4小时透析。③低温透析:整个透析中透析液温度调至34.5℃—35.5℃。④低温透析 高钠透析。结果:四种透析方式的透析效能并无差异,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 高钠透析对于稳定血压均明显优于标准透析(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温度37℃)组。单纯超滤 HD并不能减少低血压发生率。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反复发生低血压的透析患临床首选高钠透析、低温透析以及低温 高钠透析。透析间期增重大于2.8k8的透析患,单纯超滤 HD并不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钠曲线、超滤曲线模式对高超滤量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44例次符合条件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联合组各122例次,分别应用普通模式和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三阶梯下降型)模式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及低血压临床表现、实际超滤量、透析充分性。结果:联合组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打呵欠、出汗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P0.01),联合组患者实际超滤量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透析后血钠、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三阶梯下降型)能减少高超滤量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有利于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达到干体重,对透析充分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温联合钠曲线透析模式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方法 26例低血压患者分别采用钠曲线透析、低温透析及联合模式透析,每一患者均行3种透析模式的单盲交叉治疗,连续治疗8次.分析治疗期间患者体质量、血压、肾功能、电解质等的变化,以及自觉症状等.结果 在联合透析模式患者头晕出汗、恶心呕吐和肌肉痉挛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模式(χ2分别为8.980,11.160,7.100,P<0.05).方差结果分析,除联合模式对舒张压无影响外(F =2.08,>0.05),其它模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变化(F值10.240~26.640,P<0.01).相比其它2种模式,低温模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相对较大.透析后血钠在钠曲线和联合透析模式时略有增高,低温模式透析后血钠明显低于联合模式(t=2.360,P<0.05). 结论 低温联合钠曲线模式对患者透析中的血压影响小,更适合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且不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及相关症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既往常规血液透析有IDH倾向的患者40例,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6周,监测血压、体重、超滤量,分别于2、4、6周完成透析相关症状问卷.结果 联合方法透析2、4、6周后IDH、头晕、肌肉抽搐和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方法症状发生率(P<0.05).结论 联合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有助于减少IDH发生,增加患者的耐受力,该方法不以增加患者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重过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水负荷过重,临床上常表现为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IDWG)过多。钠梯度为透析液钠浓度与透析前血清钠浓度的差值,本研究拟研究钠梯度与MHD患者水负荷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1例,血液透析3次/周,尿量500ml/天。收集患者期间透析前及透析后血清钠数据、钠梯度、IDWG、IDWG%及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透析前血清钠浓度为[138.81±3.27(130.2~145.0)]mmol/L,透析后血清钠浓度为[137.81±2.88(132.5~146.0)]mmol/L,透析液钠浓度为135mmol/L,钠梯度绝对值为[3.92±2.69(0~10.0)]mmol/L,透析前后钠浓度差绝对值[2.79±2.14(0.1~8.6)]mmol/L,IDWG为[2.06±0.82(0.50~4.20)]kg,IDWG%为[3.71±1.42(1.01~8.42)]%。钠梯度绝对值与IDWG及IDWG%均显著相关(r=0.349,P=0.001;r=0.269,P=0.013),钠梯度绝对值为0时,MHD患者IDWG最低,透析对患者的钠负荷及水负荷影响最小。年龄与透析前钠浓度、钠梯度绝对值、IDWG及IDWG%显著负相关。低血压的发生率与钠梯度绝对值、IDWG等无显著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钠梯度绝对值与IDWG显著正相关,对MHD患者透析液钠浓度的个体化处方,可能改善MHD患者的水负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及相关症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既往常规血液透析有IDH倾向的患者40例,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透析6周,监测血压、体重、超滤量,分别于2、4、6周完成透析相关症状问卷.结果联合方法透析2、4、6周后IDH、头晕、肌肉抽搐和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方法症状发生率(P<0.05).结论联合采用可变钠和超滤曲线有助于减少IDH发生,增加患者的耐受力,该方法不以增加患者钠负荷为代价,不造成透析间期体重增重过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大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腹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非透析人群,饮食钠摄入增多可升高PWV;反之,限盐可降低PWV。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低钠透析液增加透析钠清除对血液透析患者大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干体质量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16名。先应用标准透析液(钠浓度138mmol/L)透析一1个月,再将透析液钠浓度降为136mmol/L透析4个月(低钠透析)。研究期间未对饮食钠进行限制和干预,并且每个月应用生物电阻抗仪对干体质量进行调节,以保持透析后容量状态稳定。同时测量PWV、44h动态血压,记录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每月透析中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随着低钠透析,腹主动脉PWV显著下降(12.61±2.30比11.74±2.65m/s,P=0.005);44h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较基线水平下降10mmHg和6mmHg(1mmHg=0.133kpa),而透析后容量状态无明显变化;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轻度下降(2.89±0.66比2.67±0.63kg,P=0.051)。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降低透析液钠浓度可显著改善透析患者的大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对体液负荷过多的长期血透患者急性并发症,尤其是低血压发生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维持性血透2~3次/周,且透析期间体液控制不良患者47例,分为A组21例,按可调钠模式联合超滤曲线透析,共221例次;B组26例,按标准钠曲线透析,共249例次,时间8周,分别比较其耐受性及透析后血钠负荷情况.[结果]A组患者透析中、透析后血压及超滤量较B组高,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等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可调钠模式联合超滤曲线能降低透析患者低血压等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耐受性,不增加透析后钠负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透析模式,对于透析期间体液控制不良患者尤其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调钠与超滤曲线透析用于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对14例在常规血液透析时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使用可调钠与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比较两种透析方式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血压。结果应用可调钠与超滤曲线透析,发生低血压频率少于常规血液透析,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可调钠与超滤曲线透析可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容量维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钠超滤曲线模式透析(PHD)对尿毒症患者透析时的血容量维持作用。方法 选择10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每例患者常规血液透析模式(CHD)与销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交替进行各5次,观察两种透析模式下患者血容量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血球压积、血压、透析后血浆钠浓度及透析时症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销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较普通透析血容量下降明显减少(P0.05),透析中及透析后患者出汗、肌肉痉挛症状明显减少(P<0.05)。结论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防止了透析患者血容量的明显减少,减少了透析并发症,增加了患者透析耐受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温透析和低温高钠透析对血压的影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特别是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提供更适合的透析方式。方法30例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在透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机、交叉进行低温透析:透析液温度35.5℃,恒定钠浓度140 mmol/L,10例次/例,共300例次;进行低温高钠透析:透析液温度35.5℃,恒定钠浓度145 mmol/L,10例次/例,共300例次。观察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超滤量、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低温高钠透析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5);低温透析组透析后的收缩压明显降低(P<0.005),透析后的舒张压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超滤量及不良反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高钠透析比低温透析更适合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老年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1年7月在血液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反应的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10次(对照组)后,再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血液透析模式,即单纯超滤+血液透析(试验组A),钠梯度血液透析(试验组B)和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试验组c),每种模式分别进行10次。比较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超滤+常规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与一般常规血液透析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钠梯度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一般常规透析模式(P〈O.05);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一般常规透析模式(P〈O.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过程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首选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或钠梯度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几种不同的血液透析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5年12月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反应的规律HD患者14例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自身对照设计。常规HD治疗8次后,再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透析模式,即单纯超滤 HD,钠梯度HD和钠梯度 超滤梯度。每种模式持续8次。比较3组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钠梯度HD和钠梯度 超滤梯度HD组低血压发生率与常规HD相比,每种透析模式透析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钠梯度 超滤梯度HD透析结束血压、透析过程最低血压与透析前血压的差值与常规HD、单纯超滤 HD以及钠梯度H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超滤 HD预防低血压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于血液透析过程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应首选钠梯度 超滤梯度HD,其次钠梯度HD。  相似文献   

19.
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57  
目的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并发症,观察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作用,以及其对透析中血钠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1年7月至2002年3月期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2~65岁(43.46±21.58),透析前血BUN(20.86±4.53)mmol/L,血肌酐(1050.56±253.27)μmol/L,6人4周透析按普通钠、可调钠、普通钠、可调钠各一周方式进行,另外6人按可调钠、普通钠、可调钠、普通钠方式进行,每人每周透析两次,可调钠透析方式按东丽透析机面板上的6个钠档次进行,每50分钟下调一档,根据我中心检测,透析液钠浓度从开始的151mmol/L,至透析结束前半小时降为136mmol/L,普通钠透析组钠浓度为139mmol/L,在透析过程中观察透析低血压的症状及其频数,测定透析前透析后血钠的浓度.结果透析低血压主要表现为血压明显下降、大汗淋漓、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减慢、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可调钠透析组,其透析低血压的发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低血压的症状和体症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透析前血压与透析中最低血压差可调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透析前、透析后血钠浓度可调钠组、普通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而并不增加患者的钠负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恒定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传统透析方法)与指数衰减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对血液透析病人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对本院反复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30例,分别采用传统透析方法(对照组)与指数衰减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实验组)两种模式各进行血液透析各30次,观察病人透析后血压、脱水量、相对血容量下降值(ΔBV)、血浆钠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增加值、尿素氮下降率(URR)等变化情况。结果与传统透析组比较,指数衰减钠及超滤速度模式组透析中血压下降、ΔBV、HCT增加值、护理干预次数明显减少(均P<0.05),脱水量、URR高于传统透析方法(均P<0.05),但两组透析后血浆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指数衰减透析液钠浓度和超滤速度透析模式可有效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减少了透析并发症,增加了病人的透析耐受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