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作者报道8例后颈三角区淋巴结活检中损伤副神经后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探查和修补结果。8例病人中,男4例,女4例。活检时年龄为13~61岁。除1例外,活检时均采用局麻。多数病人术中突然感到向肩或颈部放射的锐痛,但能坚持到活检结束。术后出现肩无力及肩、颈区不适,肩关节活动受限,臂外展<90度。数周后一侧颈部肌肉萎缩,一侧肩往往低于另一侧。神经系统检查:在上肢波动和主动活动增多,特别是外展或前伸时,表现为不适到严重疼痛。最明显的物理所见是斜方肌上部萎缩,受累侧肩低于对侧,肩胛上角高于对侧,肩胛不稳至上臂难以抬高到90  相似文献   

2.
本院近年来收治翼状肩胛二例 ,应用碳纤维及人工韧带作肋骨肩胛骨固定术[1] ,经 1~ 2年随访 ,固定效果良好 ,患者均感满意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 1,男 ,2 0岁。骑摩托车撞伤 ,左肩外展位落地 ,锁骨骨折。经治疗 ,锁骨骨折愈合 ,但患者肩活动受限 ,肩胛骨隆起。入院检查 :患侧斜方肌、冈上肌轻度萎缩 ,肩外展 80°,肩上举受限。嘱患者作肩胸关节活动时 ,呈明显的翼状肩胛。检查者用力固定患侧肩胛骨时 ,上举功能可达正常范围。肌电图检查 :肩背部以及胸壁肌肉的支配神经未受损。例 2 ,男 ,2 5岁。 2年前摔倒右手掌着地 ,致肘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4~26岁,平均19岁。术前三角肌肌力均为0~Ⅰ级,单纯性三角肌瘫痪9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连枷肩2例。采用斜方肌移位代三角肌者9例、肩关节融合者2例。术后随访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侧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分析该切口入路在操作中的细节处理。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5年2月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46例(47肩)以肩胛颈、盂和体部骨折为主的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了外侧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手术采用外侧直切口入路,保留三角肌后束的完整性,通过松解三角肌和周围肌肉之间的筋膜使其具有一定牵拉活动度,在适度屈伸收展肩关节和提拉三角肌后束下,自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间隙进行分离,显露肩胛颈、肩胛盂后侧、肩胛骨外侧,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分别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6个月时采用Hardegger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 47肩均获得骨性愈合。3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并发肺感染2例,1例伴同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以上经治疗感染均得到控制。1例术后出现异位骨化。依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40肩,良6肩,可1肩。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0.6±6.9)分,90~100分37肩,80~89分8肩,70~79分2肩。结论外侧直切口具有软组织剥离少,利于早期康复的优点,用于肩胛骨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严敦尧 《颈腰痛杂志》1997,18(4):245-245
肩胛提肌为颈后部条状肌肉,起于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角及其脊柱缘上部。其功能为上提肩呷骨或使颈向同侧屈曲及后仰。临床上单发肩胛提肌损伤较少见。本文收集到因枕头高度不当而发生肩呷提肌损伤50例,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8~22岁。均在睡眠后发病,初诊时间为发病后1-37天不等。1.2症状与体症主要为肩肿骨内上方颈背部酸痛,少数病例累及同侧斜方肌。体检发现肩胛骨内角有局限性压痛,部分病例可扪及该处有痛性条索。低头、颈向健侧偏或抗阻力向患侧偏时可诱使疼痛加…  相似文献   

6.
1997年以来 ,我院收治颈部切割伤致臂丛神经损伤 9例 ,其特点是神经均系断伤 ,可作神经移植或直接缝合 ,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1~ 2 8岁。右侧 3例 ,左侧 6例。伤因 :刀割伤 5例 ,铁皮割伤 1例 ,其他锐器伤 3例。急诊诊断为颈部软组织及臂丛神经损伤 ;合并颈丛、膈神经损伤 3例 ,合并颈丛、副神经损伤 1例 ,合并椎动脉损伤 1例。症状与体征 :3例膈肌活动明显减弱 ,耸肩受限 2例 ,斜方肌、肩胛提肌肌力 1级 ;7例耸肩正常。肩关节均不能上举 ,冈上、冈下肌肌萎缩均为 ( + + + ) ,肌力 0级。肩外展不能 ,…  相似文献   

7.
例1 女,43岁。因烧伤后颈部重度瘢痕增生挛缩1年,于1996年11月入院。1个月后在左颈肩部置入600 ml扩张器一个,拟以颈肩部正常皮肤扩张后的皮瓣移转修复颈部瘢痕松解后的创面。第一次术后54天行颈部瘢痕松解、左颈肩部扩张后局部皮瓣移植术。术后患者诉左颈肩部酸胀、疼痛,左上肢上举沉重,查患肩位置低于健侧,肩关节外展达不到水平位,上部斜方肌无收缩,左胸锁乳突肌收缩正常,斜方肌肌电图示左副神经不全损伤。随访1年,左斜方肌功能恢复。例2 女,32岁,因左颈肩部浓硫酸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4个月,于1997年3月入院。查左侧颈所植皮片及瘢痕  相似文献   

8.
1997年以来,我院收治颈部切割伤致臂丛神经损伤患者9例,其特点是神经均系断伤,可作神经移植或直接缝合,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21~28岁;右侧3例,左侧6例。伤因:刀割伤5例,铁皮割伤1例,其他锐器伤3例。急诊诊断为颈部软组织及臂丛神经损伤,合并颈丛、隔神经损伤3例,合并颈丛、副神经损伤1例,合并椎动脉损伤1例。症状与体征:3例膈肌活动明显减弱,其中耸肩受限2例,斜方肌、肩胛提肌肌力1级,6例耸肩正常。肩关节均不能上举,冈上、冈下肌肌萎缩均为(+++),肌力0级。肩外展不能,三角肌肌萎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两方面,探讨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4年9月,24例(25侧)符合选择标准的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18侧),女7例(7侧);年龄43~67岁,平均55.0岁。单侧损伤23例,双侧损伤1例。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部分修复术。术前、术后第1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及内旋活动度,前屈上举肌力及体侧外旋肌力,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及Constant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行肩关节MRI检查,在斜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中测量内排锚钉上方、靠近足印区(m区)及关节盂上方(g区)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quotient,SNQ);采用切线征评估冈上肌萎缩情况;测量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上、下部的总体脂肪变性指数(global fatty degeneration index,GFDI),并取均值(GFDI-5)评价脂肪...  相似文献   

10.
本组1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所致连枷肩畸形的治疗,斜方肌代三角肌术7例,手术方法简单,疗效尚可,肩关节融合术和背阔肌代三角肌术各1例,疗效一般;斜方肌加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替代三角肌术1例。手术设计合理,既能协同肩外展,又能使肩关节前屈后伸,获得临床最佳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下水平副神经切断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臂丛损伤患者肩外展功能的临床效果及对斜方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锁骨下副神经内外侧分支入肌处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49例,术后2~4年随访肩外展功能,其中20例来院随访的患者又进行了术后斜方肌肌力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臂丛损伤患者肩外展功能,其肩外展角度平均61^0,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正中、尺神经部分束联合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颈5、6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22例臂丛颈5、6根性撕脱伤,行选择性正中神经内侧一神经束移位修复腋神经外侧半、尺神经内侧一神经束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联合副神经斜方肌支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结果术后时间超过12月随访16例,平均随访24月。15例屈肘100°~150°,肌力M4~M5;肩外展90°~120°,肌力M3~M4。1例屈肘90°;肩外展75°。按中华手外科学会标准,优15例,良1例。结论选择性正中、尺神经部分束联合副神经斜方肌支移位治疗臂丛颈5、6根性撕脱伤,可很好恢复屈肘、肩外展功能,且手术简便、功能恢复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
上斜方肌肌皮瓣在修复颈及口底缺损已有不少报道,我们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枕部、肩背部和侧颈部缺损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介绍3病例。例1为枕后癌肿,因头皮为烧伤疤痕,无法应用局部头皮瓣,而采用下斜方肌皮瓣修复;例2为肩背部癌肿切除后应用对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例3为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严重撕脱常规锁骨上前入路术式难以修复肩胛上神经时,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疗效。方法2003年2~10月对6例臂丛严重撕脱患者应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术式修复肩胛上神经,并观察肩胛冈上缘水平副神经与肩胛上神经的关系、术后斜方肌各部分肌力的变化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冈上缘水平,副神经走行于斜方肌深面、筋膜下,定位于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相交附近,肩胛上神经位于肩胛横韧带深侧肩胛切迹内,二者位置相对固定,相距3.5~5.5 cm,在肩胛冈上缘横切口内二者在无张力情况下直接拉拢端端吻接;术后随访18~26个月对斜方肌上部功能无明显影响,肩外展恢复35°~55°。结论当臂丛损伤肩胛上神经撕脱严重常规手术难以解剖、进行修复时,后入路副神经移位术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1983年以来,我们采用背阔肌重建伸髋及稳定伸膝功能治疗8例病人,获得良好效果,术后检查除1例外,其余7例伸髋力可达3~4级,伸膝稳定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 手术方法: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病人取斜俯卧位,健侧在下。背部作“S”形切口,显露肩胛骨下角平面以下的背阔肌外侧部并游离之。将游离部分的背阔肌内外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在各受区神经近入肌点处同时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恢复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丧失的肩肘功能.方法 2007年2月-9月,收治4例单纯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男性患者.年龄21~39岁.均为车祸伤.左侧1例,右侧3例.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及屈肘不能;耸肩、伸肘、屈伸腕指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副神经、尺神经及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功能好;正中神经功能轻度受损.患者于伤后3~11个月入院.于全麻下行后路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到腋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到肱二头肌肌支和/或正中神经部分束支到肱肌肌支移位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术后出现手部尺侧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余患者未出现与供区神经相关的运动、感觉功能受损症状.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术后3~4个月患侧均出现肩外展、屈肘动作.肌电图显示3组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术后6~7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1例随访12个月患者肩外展、上举、外旋及届肘主动活动度基本正常,三角肌、肱二头肌外形轮廓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功能相近的供体神经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具有供区损失小、恢复时间快、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尤其适合因伤后时间长延误治疗及锁骨上探查有风险的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漂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总结2006--2010年间手术治疗的16例漂浮肩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8岁,平均32.6岁。车祸伤14例,坠落伤2例。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肩关节功能,其中A型(锁骨干+同侧肩胛颈骨折)9例,B型(锁骨远端+同侧肩胛颈骨折)5例,C型2例(肩锁关节脱位+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与肩胛骨腋缘同时固定7例,其中合并盂缘骨折用可吸收螺丝钉固定1例,锁骨、肩胛骨腋缘与肩胛体同时固定5例,锁骨、肩胛岗、肩胛腋缘同时固定2例,锁骨与肩胛骨腋缘固定同时行喙肩韧带修补、双固定钉固定2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或脱位复位良好,所有骨折在6~8个月愈合,无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优6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7.5%。无创伤性关节炎、肩峰撞击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漂浮肩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顺序和内固定方法。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能够明显缓解肩关节疼痛,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应用斜方肌移位治疗肩外展功能障碍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肩外展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结合斜方肌的解剖学特点,采用改良Mayer法(在Mayer法的基础上加用异体肌腱)对5例臂丛上干损伤肩外展不能者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1例,差1例。结论:臂丛上干不可逆损伤所致的三角肌麻痹,如肩关节周围其它肌肉肌力基本正常,采用改良Mayer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6年2月,对1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肱三头肌长头起点联合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术前肩外展5°(0°~30°),术后肩外展80.6°(55°~95°)。按照顾玉东的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6例,可2例。[结论]斜方肌联合肱三头肌长头移位是一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 1999~ 2 0 0 2年对 3 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进行双安达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3 4例中 ,男 2 0例 ,女 14例 ,年龄 13~ 45岁 ,左侧 18例 ,右侧 16例 ,均为间接暴力致伤 ,高处坠落伤 5例 ,行走摔伤 2 5例 ,体育运动伤 4例。骨折分型[1] :外展型 12例 ,内收型 15例 ,后伸型 7例 ,全部为手法复位不理想病例。2 治疗方法阻滞麻醉下 ,仰卧位 ,患肩后垫软枕 ,患肢置胸前 ,采用肩关节前上内方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分离三角肌、胸大肌纤维 ,三角肌上缘距锁骨 0 .5cm ,切断三角肌 ,翻向外侧 ,显露骨折端 ,清除嵌入组织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