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地塞米松(DEX)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PRP临床骨组织修复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BMSCs分为单纯血清培养组(FCS组)、PRP诱导组和DEX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盐沉积染色,RT-PCR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l-Ⅰ)、骨连接蛋白(ON)、中心结合因子(Cbfα1)mRNA表达系统评价PRP的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 PRP抑制了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DEX则诱导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PRP抑制了ALP分泌,钙盐沉积;DEX增加了ALP分泌,促进钙化结节形成.与FCS组相比,DEX促进了ALP、OCmRNA表达,PRP抑制了ALP、OC mRNA表达;PRP、DEX对Coll-Ⅰ、ON、Cbfα1 mRNA表达均无影响.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PRP对人BMSCs体外成骨分化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效应;在体外PRP并不能代替DEX作为人BMSCs成骨分化的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一些理论质疑富血小板血浆对骨前体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本实验拟验证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效应。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试验室(省级)完成。①实验方法:抽取6名健康志愿者髂前上棘骨髓5mL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扩增,静脉血10mL以二次离心法制得富血小板血浆。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富血小板血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富血小板血浆组加入富血小板血浆使终浓度为100g/L,单纯血清培养组仅加入等量胎牛血清。培养后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为胞质中呈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③矿化结节染色: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同上。培养后第19天以0.1%茜素红-TrisHcl(pH8.3)37℃下放置30min,矿盐沉积染色阳性为红色。④Cbfa1基因表达: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同上。培养后第3,7,12,16天RT-PCR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fa1基因的表达。⑤形态学观察:实验过程中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培养后第7天,富血小板血浆组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量较单纯血清培养组明显减少,且阳性细胞内灰黑色颗粒也明显减少,为弱阳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矿化结节染色结果:培养后第19天,单纯血清培养组可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矿盐沉积,但未形成明显的矿化结节。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表面只有稀少的矿盐沉积。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fa1mRNA的表达:培养后第3,7,12,16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单纯血清培养组与富血小板血浆组cbfa1基因表达量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点两组间cbfa1基因的表达基本相似。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富血小板血浆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旺盛,细胞达到单层汇合的时间较单纯血清培养组明显缩短。单纯血清培养组细胞在完全汇合后开始出现聚合现象(14~16d),但趋向性不明显,未完全形成团簇;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在完全汇合后未出现聚合现象,细胞密集生长。培养初期两组细胞以梭形为主,多角形细胞较少,培养至14~16d单纯血清培养组多角形细胞较富血小板血浆组增多。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与矿盐沉积,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直接效应是抑制其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体手移植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目的:探讨异体双手移植中共刺激信号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对象:于2001-09/12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异体双手移植患者1例,并选择15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方法:患者术前未用免疫抑制剂采血1次;术前使用免疫抑制剂后采血2次;术中接动静脉前各采血1次;术后第1周每日采血1次,第2周隔日采血1次,三,四周每周两次,后每周1次共2个月。其中术后1周为诱导期,余为维持期。对照组健康成人抽取外周静脉血2mL,20g/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54,CD11a)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变化。结果:异体双手移植患者的3种共刺激分子(CD28,CD54,CD11a)变化一致,诱导期较术前下降[(9.84±5.28)%,(55.50±3.62)%;(71.03±5.33)%,(95.10±1.26)%;(9.40±9.17)%,(29.70±3.23)%],维持期维持于较低水平[(22.54±6.56)%,(91.28±8.12)%,(11.22±4.08)%]。结论:动态监测异体肢体移植患者外周血中共刺激信号可以帮助观察肢体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度,对于指导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以及预测和诊断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通过处理共刺激信号的方法诱导免疫耐受在异体手移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双手移植术细胞因子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11月,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异体手移植术患者移植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2(interl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与15名健康对照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清IL-2和IL-6水平于术后诱导期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回升,在维持期保持较术前略高水平,与诱导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2R水平术后明显上升,并维持于较高水平.血清IL-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移植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诱导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2、IL-6和sIL-2R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排斥反应的诊断,以及预防机会性感染、肿瘤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无菌术中洗手教学改革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无菌术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和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医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习至关重要.洗手是无菌术操作技术中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消毒剂的研发取得一定的成效,外科洗手方法也逐渐发生变革.作者在进行无菌术教学时对外科洗手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腕部结核性腱鞘滑膜炎的诊治经验 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2例手腕部结核性腱鞘滑膜炎患者进行手术、抗结核、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分析其治疗疗效,诊断,误诊原因。结果 12例患者的手腕部结核性腱鞘滑膜炎全部治愈。术后随访6 个月~1年,未见复发。功能恢复满意,12 例手指及腕部活动良好。正中神经压迫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核性腱鞘滑膜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结核菌素试验及组织活检抗酸染色阴性不能完全排出诊断,组织学检查以往作为诊断金标准,但易与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混淆,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今后应加强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检测明确诊断。及时作病灶清除术、加上系统的抗结核药物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7.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骨科学习的医学生临床思维培训过程中,增强了医学生对骨科疾病临床证据掌握能力、分析鉴别能力、治疗处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性,16岁,于1个月前与人追逐时不慎摔倒,左膝着地,伤后出现左膝肿胀、疼痛,给予按摩、中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症状进一步加重,外院X线片提示为胫骨近端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相似文献   
9.
儿童手受伤机会较成人少,加之血管纤细、菲薄、吻合难度大,因此有关儿童断指再植的文献报道很少[1~7],幼儿多指离断再植更为罕见。我科收治 了1例 3指离断的 1.5岁幼儿,行断指再植成功,现报告如下。l病例介绍 患儿,女,18个月。因玩耍时被铡刀于近节指骨中分处切断右手2-4指,指间有少许指蹼(只有皮肤、无皮下组织)相连,拇指仅指腹皮肤缺失。在当地医院子伤口包和,断指纱布包好置于塑料袋内,用冰壶保存。伤后约8h来我院就诊。1.l手术方法 经积极术前准备,于伤后9h在基础加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术。 lh内(…  相似文献   
10.
第七届国际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大会于2007年9月6~9日在风景秀丽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17个国家近200名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领域顶级专家和众多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共同交流复合组织移植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观点。本次大会还邀请了“肝移植之父”美国匹兹堡大学Starzl教授、英国剑桥大学Calne教授、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细胞治疗中心Ilstatd教授等做精彩的报告。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合组织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表面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研究。此外对目前已经进行的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进行了回顾,介绍基础方面研究的进展,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