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介苗接种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之一,初次接种为出生后24小时内,加强接种为7岁儿童。使用时除应熟悉适应症,禁忌症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接种技术,部位,剂量,方法要正确。即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冻于皮内注射用卡介苗悬液。一旦超量接种或注入皮下甚至肌肉内,须查明原因认真对待,尽量妥善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院自1989~1996年经门诊治疗处理的46例因接种卡介苗致局部感染患儿,现将伤口处理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其中1~3个月的婴儿为对例,7岁儿童为9例;局部感…  相似文献   

2.
本院收治了1例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淋巴结炎,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2005年12月29日出生,12月30日在本县妇幼院皮内接种0.1 ml卡介苗于左上臂三角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卡介苗接种新生儿监护人认知状况,为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将预防接种卡介苗的相关知识自行设计成调查问卷,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时未能行卡介苗接种及未出生新生儿的本市及外省市监护人各50位随机进行调查,将认知不足处进行培训,之后3个月内来我院接种门诊接种及出生时行卡介苗接种3个月后来复查接种阳性率时再发放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培训前后监护人对卡介苗接种认知提高程度及本市与外省市监护人认知差异程度。结果 培训前后监护人对卡介苗接种认知程度明显提高、本市与外省市监护人对卡介苗接种认知提高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接种卡介苗新生儿监护人进行预防接种知识指导、培训,对提高监护人对卡介苗接种依从性和接种后实施义务照护能力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NL  相似文献   

4.
对卡介苗误种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例 1:男,6时龄,刮宫产术。误将0.5ml常介莳当作乙肝疫苗给予婴儿右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止常剂量的5倍),注射后当即发现超量深部误种,于接种后12h内使用雷米封注射液30mg/(kg·d)+0.5%普鲁卡因1ml在卡介苗接种部位局部做10次环状注射封闭,注射封闭的进针部位应尽量避免重复,以提高封闭的效果。时间安排:第1~3天时间内每天封闭1次,第4天开始每隔3d封闭一次,总共封闭10次。结合口服抗结核药物,首选异烟肼片剂,剂量为10mg/(kg·d),连续服药时间为足6个月,在口服给药期间,因患儿体重增加较快的特点,及时调整药品的剂量,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根据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这一治疗原则,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局部及全身情况,婴儿一般情况好,生后6个月进行全面复查,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接种卡介苗所致不良反应摘要如下。 1过敏性皮疹 例1:男,1月龄。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接种卡介苗0.1ml,5min后面部逐渐出现针尖大小的皮下出血点,呈鲜红色,逐渐成为紫红色,诊断为过敏性皮疹。2d后皮疹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6.
正2002年,我国将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提供了基本保证~([1])。医院产科是新生儿出生后最早、最集中的场所,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不仅可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也是我国目前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和结核病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根据国家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  相似文献   

7.
256例乙肝高危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卫东  黄慧丽 《疾病监测》2006,21(9):501-502
为了解乙肝病毒(HBV)感染孕产妇所生患儿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HB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我们对在计划免疫门诊接种乙肝疫苗的乙肝高危儿童(其母为乙肝感染者或乙肝患者)进行了追踪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卡介苗免疫接种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用斜面在1.5~2.0 mm的1ml接种卡介苗专用注射器,准确抽取0.1ml备用,注射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下缘外侧,采用皮内接种法.观察接种卡介苗后皮丘情况;出生满12周后到市疾病预防控质中心随诊做PPD试验,72 h后判断接种是否成功.对硬结直径大于5 ml为阳性接种卡介苗成功,硬结直径小于5 ml为阴性接种卡介苗失败,PPD试验是考核接种卡介苗质量的重要指标.结果 我院2005~2006年卡介苗接种后12周做PPD试验阳转率为76.42%、2007~ 2008年卡介苗接种后12周做PPD试验阳转成功率94.36%,P<0.005.结论 影响卡介苗接种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针头斜面长度、接种部位皮肤的固定、接种方法与剂量不足、接种技术、接种的人员等,都是提高卡介苗接种质量及免疫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选择456名无HBV感染新生儿,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或卡介苗,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表明: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Ⅰ组)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Ⅱ组)后产生的抗-HBs应答特征类似;乙肝疫苗的不同剂量和不同的接种途径所产生的抗-HBs应答也类似,但在1月龄第Ⅰ组的1与2同第Ⅱ组的1与2抗-HBs应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皮内小剂量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速度比皮下常量接种快;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与单独接种卡介苗后3个月的婴儿结核菌素阳转率(0.01<P<0.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乙肝疫苗可能增强卡介苗的细胞免疫效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新医学》1996,(1)
没有查对误了大事──1例卡介苗超量注射的教训女,出生6天。患孩于6天前上午6时左右出生,9时50分护理人员常规于右上臂外侧皮下注射卡介苗0.1ml,紧接着又将1ml卡介苗误为“乙肝疫苗”注射于左上臂三角肌内,即抱回家。至当天11时许出现烦躁不安,大声...  相似文献   

11.
摘  要: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早已用于临床,但在普种过程中新生儿和婴幼儿可出现异常反应。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10例接种卡介苗后引起的腋下结核性淋巴结炎患儿,采用口服抗结核药物及局部穿刺抽脓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999年10月6日出生,该儿童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了6岁以前免疫规划的接种。于2006年9月24日下午在地段医院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国家规定的7岁年龄组的麻疹疫苗和白破二联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了麻疹疫苗0.2ml,同时又在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肌肉注射了吸附白破二联疫苗HE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302,有效期至20090314)0.5ml。接种前体温正常,精神状况良好,接种后观察15分钟,无异常反应后回家。次日上午7:00患儿自述左胳膊胀痛,活动时更痛。  相似文献   

13.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皮内接种要求技术较高,操作者工作稍有疏忽,很容易发生误种,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2003年12月,太原市某乡村医生在接种流脑疫苗时误将卡介苗当作流脑疫苗为儿童进行了皮下接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岁11月,于当地预防接种卡介苗,2009年1月患儿左上臂接种卡介苗处出现一包块,约半月后包块自行破溃;2009年3月左侧腋窝出现包块,包块逐渐增大并破溃;2010年8月左前额、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以提高儿童对结核病的抵抗力,减少儿童结核病,特别是严重结核病的发生.接种方法是:取5人份卡介苗1支,加入0.5 ml所附稀释剂,放置1 min,摇动使之溶解并充分混匀,用灭菌的1 ml注射器,吸取摇匀的疫苗0.1 ml,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相似文献   

16.
黑河市自1992年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为了解黑河市新生儿不同时期乙肝疫苗按种水平及其按种质量。我们对2004—2006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疗模式失效与效应分析(HFMEA)在产科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2月出生的1 000名新生儿为对照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在爱婴区同时进行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选取2010年1~12月出生的1 000名新生儿为实验组,应用HFMEA对新生儿预防接种流程进行风险管理,针对高危流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卡介苗使用数量.结果: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对照组95%,实验组100%;实验组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HFMEA对新生儿预防接种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可降低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提升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病历介绍 患儿,女,2001年3月10日出生,头胎,足月顺产,发育正常。2004年12月3日下午2时。在我站接种门诊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酒精消毒,干后皮下注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0.5ml。患儿于接种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当晚12时许,出现口周潮红,次日上午额部、耳后、颈部皮肤皱折处先后出现少量红斑脓疱,体温38.5℃。在市医院门诊给予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9.
卡介苗接种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之一.使用时除应熟悉适应证、禁忌证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接种技术、部位、剂量,且方法要正确,即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lml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悬液。一旦超量接种,须查明原因.认真对待.尽早妥善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们处理二例卡介苗超量接种的体会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出生2天.体重3.7ks.拟“卡介苗超量接种”于1995年11月2日收住院治疗,于入院前Zh.当地医院将冻干应注射用卡介苗1支(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950124)用随制品附发的注射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24h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率,降低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严格执行不同部位接种不同疫苗,即左手臂接种卡介苗,右臂接种乙肝疫苗。并且乙肝疫苗第一针、第三钊在右臂接种。结果 有效避免了在问一部位接种不同疫苗及部分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后局部出现的无菌性化脓等不良反应。结论 排除了疫苗相互干扰的因素,摆脱了接种工作中的困惑,使接种工作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有效提高了两苗接种率,接种率分别是87%和97%.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