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肿块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2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13例、恶性18例,对比观察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密度/信号和强化表现,并采用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中,恶性病变18例(精原细胞瘤9例,胚胎性癌3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间质细胞瘤1例);良性病变13例(腺样腺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平滑肌瘤1例,血肿1例,炎性肿块6例);在睾丸良恶性病变CT、MRI表现中,浅分叶、密度/信号混杂、T2WI呈低信号、周边强化、间隔强化、延迟强化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睾丸良恶性肿块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助于睾丸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淋巴瘤CT及MRI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PET-CT扫描;结合文献分析子宫淋巴瘤患者病理、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 4例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增大,CT表现为子宫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子宫肌层明显增厚而宫颈黏膜完整,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结论 子宫淋巴瘤在CT及MRI上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 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旁假病灶(FLP)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60例FLP,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8例加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60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内叶51例,左外叶9例。CT平扫呈低密度10例、等密度50例。MRI平扫T1WI双回波正反相位呈等、等信号15例,呈等、低信号2例,呈低、低信号1例,16例在脂肪抑制T2WI均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平衡期呈等、低密度信号,门脉期均为低密度信号。结论:FLP影像表现典型,CT结合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例腰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4例均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3例可见腰椎椎小关节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1例可见局限性轻微骨质压迫呈浅弧形,痛风结节可位于椎小关节后方、椎间孔区、黄韧带走行区。MRI可见椎小关节骨质破坏,椎小关节旁可见T1WI不均质低信号,T2WI呈不均质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结论:CT及MRI是诊断腰椎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检查方法,对痛风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胆囊炎(EC)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C患者,3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2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MRI平扫,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6例均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5例伴胆囊或胆总管结石。5例(83.3%)胆囊壁弥漫性增厚,1例(16.7%)胆囊局限性增厚;3例MRI 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动脉早期可见强化,随时间延迟病灶逐渐强化。5例误诊,误诊率83.3%,其中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胆囊炎4例。结论:EC临床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类似,但常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Joubert综合征的MRI、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Joubert综合征的临床及MRI、CT资料,4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CT平扫。结果:4例可见典型的MRI、CT表现,两侧小脑半球之间"中线裂";中脑平面"臼齿征";第四脑室呈"蝙蝠翼状"、"三角形"改变。结论:Joubert综合征具有典型的MRI、CT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血病胰腺浸润的影像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7例白血病胰腺浸润患者的CT和MRI表现,7例患者中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累及胰头部,2例同时累及胰头和胰尾部。6例表现为肿块型,1例同时表现为弥漫型和肿块型;肿块型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状肿块;弥漫型表现为受累部位肿胀,与胰腺轮廓一样;2例肿块型伴远侧胰管扩张。2例CT上表现为等密度;5例MRI上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DWI呈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乏血供,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胰腺。结论:白血病胰腺浸润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正确认识并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OCCC的CT和MRI资料,6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综合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26例中,双侧卵巢发病7例,右侧13例,左侧6例。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20例边界光滑,肿瘤最大径6.9~27.0 cm,中位值13.7 cm;囊实性肿块19例,实性肿块7例。CT特征:囊性成分平扫CT值17.0~31.0 HU,实性成分平扫CT值29.0~47.0 HU,增强扫描CT值为59.0~84.0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MRI表现:肿瘤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等信号,DWI实性成分呈明显高信号;实性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明显持续性强化,TIC呈"快速上升平台型"。结论:OCCC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临床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影像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3例均为单发实性肿块,右侧8例,左侧5例,肿瘤可见完整包膜,腹膜后及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MRI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4例T2WI呈低信号,3例呈低信号夹杂斑片状稍高信号,6例呈高信号。DWI肿瘤呈稍高-高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卵巢降低。增强扫描肿瘤后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方式,TIC为缓升型,但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MRI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PA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例同时行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双侧8例,单侧4例,共20个肿瘤,肿瘤直径2.1~13.2 cm,中位数为6.0 cm;肿块型16个,类肾上腺型4个。MRI冠状位检查的11个肿瘤中,6个呈三角形。T1WI呈稍低信号8个,等信号3个,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b值为800 mm2/s,ADC值为(0.95±0.04)×10-3 mm2/s。CT平扫13个肿瘤呈稍低密度,7个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8个,门脉期持续中度强化;6个强化不均匀,6个边缘不清。结论:PAL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肾上腺钻缝样生长、密度/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较低,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PCNSL)的影像学表现,提高PCNSL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确诊的PCNSL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分布、形态、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7例中,5例单发,2例多发,均位于幕上;共13个病灶,位于大脑半球深部5个,灰白质交界区4个,胼胝体3个,基底节区1个;CT示略高密度10个,混杂密度3个;MRI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轻。结论:PCNSL预后不良,生存期较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表现多样化,早期确诊难度较大;认识其CT、MRI特征性表现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睾丸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MRI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肿块边缘基本清楚,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密度欠均匀或明显不均.MRI表现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T2WI呈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有轻度均匀强化.其他表现,易侵犯附睾和精索,同时伴有腹膜后淋巴结受累,包绕推移血管,呈漂浮征.结论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IV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3例伴子宫肌瘤及IVL,4例有子宫肌瘤切除史。7例病变均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5例累及单侧或双侧髂静脉,1例累及右侧卵巢静脉。CT平扫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管腔内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增粗;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肿瘤内丰富的迂曲血管。MPR可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病变起源位置,以及血管受累程度。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仅可清晰显示IVL的影像特点,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还可对病变整体作出准确评估,指导临床制订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4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光整,2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直径23~57 mm,平均45 mm;20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见散在囊变,2例见小斑片状钙化;24例均表现为CT低密度,20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22例肿瘤内见多发血管影,其中16例肿块内血管呈"烟花样"分布;2例较小病灶瘤周水肿较轻,余22例肿瘤占位效应显著,瘤周水肿明显。病理上肿瘤组织中含大量扩张、充血的血管。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密度或信号、肿瘤内"烟花样"血管分布及瘤周水肿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卵巢扭转的临床、CT及MRI特征,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卵巢扭转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结果:30例中28例伴腹痛,12例恶心呕吐,4例发热。左侧11例,右侧18例,双侧1例。单纯性卵巢扭转5例,卵巢不对称性增大,最大径5~15 cm(平均8.6 cm);余25例卵巢扭转合并卵巢或输卵管肿块,其中成熟囊性畸胎瘤7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卵巢纤维瘤1例,卵巢浆液性纤维腺瘤1例,单纯性囊肿合并出血6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输卵管系膜囊肿2例,输卵管闭塞、积血2例。22例囊性或囊性为主肿块囊壁增厚,19例密度不均。9例卵巢体积增大,CT低密度泡状影位于卵巢外周区域。9例卵巢出血性梗死,CT平扫卵巢实质呈高密度,T1WI及DWI为高信号。30例中,28例CT或MRI可显示扭转的蒂,23例扭转的蒂或增粗的输卵管呈靶征或鸟嘴样改变;2例扭转的蒂T1WI及DWI呈高信号。18例行CT或MRI增强扫描中,13例扭转的蒂中见增粗的血管;扭转的卵巢或肿块正常强化2例,强化程度降低6例,无强化10例。卵巢移位15例,子宫向患侧移位17例,附件周围脂肪界面模糊30例,盆腔积液14例。结论:卵巢扭转临床无特异性,但多合并附件良性肿块,若CT或MRI发现蒂扭转可明确诊断,其他间接征象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组织滑膜肉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大小、部位、密度、强化方式等。结果:18例肿瘤体积均较大,其中下肢15例,上肢2例,胸壁1例。13例较深,11例呈分叶状。CT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2例瘤周伴钙化,呈渐进性强化。4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5例T2WI均以稍高或高信号为主,4例病变内见T1WI高信号,6例瘤体内见分隔征;3例T2WI表现为"三重信号"信号,7例均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MRI表现,有助于滑膜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确诊的28例胆管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28例中,肝内胆管癌8例,均为肿块/结节型;肝外胆管癌20例(肝门部胆管癌14例,其中肿块/结节型11例,管壁浸润型3例;远端胆管癌6例,其中腔内生长型1例,肿块/结节型3例,管壁浸润型2例)。结论: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颈胸部横纹肌肉瘤(RMS)的CT图像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颈胸部RMS患儿的组织学类型和CT图像特点,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位于右颈部3例,左颈部2例,右胸腔1例,左胸壁1例。CT平扫呈团块状、卵圆形或不规则状肿块,4例呈均匀稍低密度,2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1例因瘤内出血呈等高密度,7例均未见脂肪成分及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3例伴增粗迂曲血管,静脉期呈片絮状、团片状及斑马纹状强化,液化坏死部分无强化。1例伴下颌骨轻微溶骨性破坏,1例侵犯喉咽,1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4例为胚胎性RMS,3例为腺泡状RMS。结论:儿童颈胸部RMS的CT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点,根据年龄、发病部位及CT图像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