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更为安全的钉道和置钉方向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50套C3~7椎骨标本,确定微型钢板固定侧块时上、下两枚螺钉在颈椎侧块上的进钉点A和B,测量垂直颈椎侧块表面进钉的钉道长度A1和B1,以及头倾15°进钉的钉道长度A2和B2。 结果 A1的平均值C3(9.4±1.2)mm、C4 (11.7±2.8) mm、C5(12.9±2.5)mm、C6(12.0±2.3)mm、C7(10.4±1.8)mm;A2的平均值C3(11.9±1.6)mm、C4(15.3±1.7)mm、C5 (15.7±1.7) mm、C6 (14.2±1.3) mm、C7 (13.5±1.0) mm均大于11 mm; B1的平均值C3(4.7±0.6) mm、C4(5.0±1.1)mm、C5(5.8±0.9) mm、C6(5.5±0.6)mm、C7(5.3±0.4)mm,钉道长度<5 mm的占比分别为57%、46%、28%、27%和35%。B2的平均值C3 (6.8±0.8) mm、C4 (7.0±2.1) mm、C5 (7.8±1.4) mm、C6 (8.5±0.8) mm、C7 (7.6±0.6) mm均大于5 mm。 结论 微型钢板颈椎侧块固定时,为避免螺钉尖端穿出颈椎侧块前方,宜按头倾15°建立钉道,头端一枚可选择长度9 mm的螺钉、尾端一枚宜选择长度5 mm的螺钉,头倾15°建立钉道可以增加钉道的长度并避免螺钉尖端突破侧块前方而破坏小关节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经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在颈椎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0套成年C3~ 7段 5 0节防腐颈椎标本的颈椎侧块和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长度、椎弓根轴线的角度及进钉点定位等作了三维形态学观测。结果 :颈椎侧块的斜径线为 (10 .5 7± 1.41)mm、其倾斜角为 5 .14°± 0 .82° ,后表面中心点距椎动脉距离为 (13 .99± 1.63 )mm ;颈椎椎弓根的高为 (6.77± 0 .61)mm、宽为 (5 .18± 0 .5 9)mm、侧块后表面经椎弓根至椎体前缘间距为 (3 1.70± 1.44 )mm、椎体矢状面与经椎弓根轴线的夹角为 42 .90°±3 .2 1°。颈椎经侧块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进钉的深度、方向、以及螺钉的选择上均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根据不同节段颈椎后侧路侧块和椎弓根的解剖特点 ,合理设计经颈椎侧块和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 ,准确选择相应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可以保证颈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颈椎解剖学参数,为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人群,完善颈椎CT扫描,在CT片上分别测量C3~7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长度(包括椎体内长度、椎弓根长度、椎板长度,作为椎弓根螺钉长度设计参考)、进钉外展角和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和高度(作为椎弓根螺钉直径设计参考)。计算各测量结果的均值及四分位数。结果 纳入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5.95岁。从C3~7,各参数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椎体平均长度(15.85±1.20)~(19.40±1.50)mm;椎弓根平均长度(5.42±1.06)~(6.03±0.84)mm;椎板平均长度(9.52±1.15)~(10.33±1.58)mm。进钉外展角平均值范围(39.82±2.53)°~(42.56±2.50)°;椎弓根峡部宽度平均值(5.84±0.87)~(7.10±1.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中国成年人枢椎椎板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交叉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取60具成年人干燥枢椎标本,测量双侧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结果:成年男性枢椎椎板的厚度、高度、钉道长度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5.93±1.54)mm、(10.98±1.47)mm、 (28.04±3.41)mm、 47.840±6.380,成年女性分别为(5.18±1.32)mm、 (9.97±1.64)mm、 (25.89±3.85)mm、 46.160±5.820,不同性别间的椎板厚度、高度、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8%的椎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 mm,78.3%大于或等于5 mm.结论: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可准确估计钉道的长度以及进钉角度,避免椎动脉和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颈椎X射线平片评估提供理想C1侧块螺钉的置钉钉道及置钉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C1侧块螺钉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共完成79枚C1侧块螺钉。通过颈椎正位X射线分析C1侧块螺钉钉尾和钉尖的位置,通过颈椎侧位X射线分析螺钉长度及高度并分为0°、Ⅰ°、Ⅱ°;通过术后CT平扫分析螺钉是否破出侧块皮质、螺钉侧块骨质侵占的百分比、双皮质螺钉、螺钉超出侧块皮质的长度以及对临近关节的干扰。结果当正位X射线螺钉钉尖位于侧块内缘内侧(Tip 0)时所有患者均出现侧块皮质破坏,但螺钉钉尾位于侧块外缘内侧(Head 0)及经过侧位外缘时(HeadⅠ)未出现侧块皮质破坏,当钉尾经过侧块外缘(HeadⅠ)且钉尖位于侧块内侧半(TipⅠ)时螺钉侧块骨质侵占率为97.6%,当螺钉钉尾位于侧块外缘内侧(Head 0)且钉尖位于侧块内侧半(TipⅠ)时螺钉侧块骨质侵占率为90.5%,当钉尾经过侧块外缘(HeadⅠ)且钉尖位于侧块外侧半(TipⅡ)时螺钉侧块骨质侵占率为86.4%。当侧位X射线螺钉钉尖超过寰椎前弓后侧半时所有螺钉均为双皮质螺钉,螺钉平均穿出皮质长度为1.9 mm,当螺钉位于寰椎前弓下半时有98%的患者相邻关节未受累。结论颈椎正位X射线提示当钉尾位于侧块外缘且钉尖位于侧块内侧半时C1侧块螺钉钉道最安全且最长,颈椎侧位X射线提示螺钉钉尖位于寰椎前弓的前下1/4时的双皮质螺钉不会损伤邻近关节,上述X射线结果对术中及术后评估C1侧块螺钉钉道及长度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成人颈椎侧块干骨标本的形态学测量,选择安全、稳定的进钉途径。方法:测量颈椎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侧块上关节面的长径、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侧块高度。结果: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C_3~C_6数值较为接近(48.4±8.3~53.2±5.9),C_7数值较大(62.7±5.4);侧块上关节面的长径C_3~C_7逐渐增大(10.7±1.0~12.0±1.2),成线性关系;前后径C_(3-6)数值接近,C_7最短;侧块上关节面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48.8±4.6~50.0±3.7;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59.4±5.5~62.9±4.7。结论:经颈椎侧块内固定,理论上的最佳进钉途径应当是与侧块上关节面长径平行,钉长不宜超过12mm,进钉点应靠近侧块的内侧缘。保持以上进钉角度和进钉深度不会伤及神经根和椎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国人上颈椎临床解剖的影像学数据,为该区域手术内固定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从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集国人正常上颈椎影像学资料55例(其中男47例,女8例),包括DR正侧位、张口位片和CT横断面片、二维及三维重建片,采用直形标尺、量角器测量。结果寰椎上关节面外倾角、下关节面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17.6%、14.5%;后弓内侧半距约为外侧半距的1/2;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剥离不宜超过20mm,后弓向外剥离不宜超过25mm,后弓向外切除不宜超过15mm;所有横突孔的内径(横径纵径)均4mm,所有侧块横径(短轴)均11mm,椎弓根钉道理想距离约为(27.8±1.5)mm,侧块螺钉钉道理想长度约为(24.8±1.3)mm;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6.8~15.3°),上倾角变异不大;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须采用较大的上倾角,置钉点在椎弓根偏上部,钉道平行于椎弓根的上缘走行攻取,钉道止点也在枢椎体上部;枢椎椎弓根置钉理想内倾角度约为(12.9±2.0)°;理想上倾角度约为(38.3±2.1)°。齿状突的DR张口位侧位测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无明显差异;齿状突后倾角变异较大(12.4~34.5°),腰部内径(纵径横径)9mm者占38.3%;齿状突理想钉道的后倾角度约为(28.2±3.2)°;齿突螺钉置入枚数应由术前CT检测决定。结论对上颈椎影像学的多角度测量,能够较全面的观察到其立体结构,为区域内内固定的置入提供了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选择应用螺钉的直径、长度、角度,进钉点定位及判断手术复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颈椎CT图像,并依据性别与身高等因素分组,对椎弓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椎弓根皮质、松质骨高度、宽度,第3~7颈椎同节段侧别间比较因性别和身高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较女性均宽大,第3~7颈椎总的趋势均逐渐增大.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椎弓根长同节段侧别间比较与性别和身高因素关系密切,男性第3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最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最短;女性第4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最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最短.椎弓根外展角度及向头、尾侧倾斜角度,无性别差异.结论:下颈椎椎弓根等骨性结构个体差异较大(性别、身高因素关系密切),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术中螺钉直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下颈椎椎弓根松质骨的宽度,但应注意个体差异,第3~7颈椎均可用3.5mm的螺钉;螺钉长度选用范围29~32 mm,置入角度有明显规律性,是术中螺钉进钉定位、判断手术复位程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洲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侧块的最短矢状面长度(LMAPmin)、侧块进钉点与前结节距离(AO)、两侧块进钉点距离(AA')及前弓最小直径(MD);(2)6例新鲜上颈椎标本,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分犁中的前弓双骨折,以JeRP模拟行内同定,并对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标本的活动度进行榆测并前后比较.结果:(1)LMAPsup,LMAPmin、AO,AA'及MD分别为(20.60±1.84)、(19.57±1.55)、(18.68±1.89)、(35.46±2.86)及(4.66±0.65)mm;(2)JeRP同定后上颈椎6向运动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和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4下方约1 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1.
股骨近端髓腔三维解剖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量国人股骨近端髓腔形态,探讨适合国人的股骨近端髓内钉设计方案。方法选取120侧(男性55侧,女性65侧)正常成人单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图像分析软件对股骨近端的髓腔内径及髓腔开大指数行三维解剖测量,研究其与身高、年龄之相关性,及性别差异,并与国内外数据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以小粗隆中点为参考点(T),男、女性组髓腔内径分别为:T+20(44.79±5.42)mm和(39.79±4.96)mm;T+10(34.00±3.64)mm和(32.06±3.29)mm;T(26.93±3.71)mm和(24.18±3.31)mm;T-20((18.65±2.96)mm和(18.21±2.60)mm;峡部(10.40±1.45)mm和(10.15±1.05)mm。男女组T+20、T+10、T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T-20、峡部处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与各组间数据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骺端髓腔开大指数呈负相关,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年龄与髓腔内径参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各组髓腔开大指数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东西方人、男女性之间股骨近端髓腔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治疗粗隆间骨折时需要充分评估其股骨近端内径,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5只3月龄幼猪采用完全随机化法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自幼猪后路单侧切开,仅显露单侧椎板;B组(5只)为对照组,同法显露单侧椎板后常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C组(5只)为实验组,同法显露后单侧置入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应用X线测量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以及C组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的平均距离。术后3个月时处死实验动物,选取固定节段的椎间盘观察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C组T6-10、T10-14椎体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6.81±1.70)mm、(27.43±2.92)mm,T6-10椎间隙的平均高度为(2.13±0.17)mm,与A组的(27.13±3.31)mm、(27.91±3.03)mm、(2.20±0.14)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与B组的(22.30±2.52)mm、(22.62±2.11)mm、(0.82±0.41)m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钛棒上下两端滑动平均距离42.7mm。C组生长板软骨细胞层高度(165.6±1.7)μm与A组(167.2±6.8)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140.4±7.2)μm比较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单边固定对幼猪脊柱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成人腰骶段脊柱前方重要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腰骶段脊柱前路手术及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奠定解剖基础。方法对80具成人尸体标本腰骶段脊柱前方重要血管的走行、分布进行大体观察并对部分血管指标进行解剖测量,将实验结果与文献回顾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左前方,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右前方。左、右髂总动脉均在骶髂关节水平处分为髂内、髂外动脉。骶正中动脉走行及分布形式固定,而骶正中静脉变异较大。男性腹主动脉末端血管壁厚度为(1. 72±0. 17) mm,女性为(1. 52±0. 24)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腹主动脉分叉角为(66. 4±2. 3)°,男性腹主动脉分叉角为(58. 9±4.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左、右髂总动脉长度分别为(57. 6±4. 7) mm、(50. 1±5. 0) mm,女性分别为(43. 7±6. 1) mm、(37. 3±6. 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下腔静脉汇合角为(60. 7±4. 8)°,女性下腔静脉汇合角为(66. 7±4.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男性左、右髂总静脉长度分别为(59. 4±3. 9) mm、(48. 7±3. 3) mm,女性左、右髂总静脉长度分别为(52. 8±6. 4) mm、(46. 6±3. 0) mm。结论尽管腰骶段脊柱前方血管众多,解剖复杂,但是存在一定的解剖规律,熟悉重要血管的解剖特点是提高腰骶段脊柱前路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两种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odman和Window两种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例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两组。用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正常颈椎C4.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时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切除C4/5椎间盘,制成损伤模型,测定植骨加钢板,植骨块缩短1mm加钢板固定后C4/5节段的ROM,植骨块的长度根据测量椎间隙的高度而定。结果:Codman和Window两种钢板加植骨时的ROM在屈/伸、侧屈、旋转时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屈/伸时的ROM与正常标本相比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侧屈时、旋转时与正常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植骨缩短后,两种钢板的ROM均不同程度的变大。其中Codman组在屈/伸、侧屈、旋转时与正常标本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Window组在屈/伸时与比正常标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侧屈、旋转时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dman钢板在植骨与植骨块缩短后均能对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性,Window钢板在植骨时能提供有效的稳定性,但在植骨缩短后不能对颈椎提供有效的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寰椎的测量及临床应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国人寰椎骨,为寰椎螺钉设计和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5例干燥的成人寰椎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的长度、侧块中间宽度、侧块中间厚度、侧块外侧缘中点高度、侧块内侧缘中点高度、寰椎侧块的内倾角、寰椎侧块的上倾角、侧块后下缘的宽度和高度、寰椎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度和厚度;横突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椎动脉沟宽度和高度;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度和高度等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寰椎侧块长(23.29±1.47)mm,侧块中间宽(11.13±1.17)mm,侧块中间厚(13.33±1.40)mm,侧块外侧缘中点高(19.18±1.61)mm,侧块内侧缘中点高(10.45士1.46)mm;寰椎侧块的内倾角(19.95±3.32)。寰椎侧块的上倾角(24.53±2.31)。;侧块后下缘宽(9.64±0.94)mm,侧块后下缘高(4.275=0.63)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11.05±1.12)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厚(4.82±0.65)mm;横突孔的前后径(7.30±0.89)mm,横突孔的左右径(5.90±0.78)mm椎动脉沟宽(8.40±0.58)mm,椎动脉沟高(6.38±0.79)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7.25±1.27)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高(4.16±0.83)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得55例寰椎骨数据,寰椎侧块和寰椎椎弓根具备实行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锁骨标本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获得锁骨的解剖学数据并研究其解剖学特点,为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国人锁骨测量标本61副(男31副,女30副),分别测量其各项解剖学指标。结果锁骨的各测量数据在同性别间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锁骨内侧1/3长度AB男女分别为(5. 52±0. 42) cm、(5. 27±0. 39) cm;中间1/3长度BC分别为(4. 33±0. 47) cm、(4. 24±0. 44) cm;外侧1/3长度CD分别为(4. 41±0. 38) cm、(4. 04±0. 40) cm,以上三部分间的距离比较,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骨的骨性测量值可为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保留C_2棘突止点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在治疗累及C_2水平的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共26例在我院接受手术的累及C_2水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保留C_2棘突止点的潜行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轴性症状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手术时间(141.7±36.2)min,术中出血量(328.1±43.9)mL;椎板切除宽度(17.1±2.2)mm,JOA评分由术前的(7.4±2.3)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2.3±3.1)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5±3.3)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达到(63.7±12.5)%。颈椎曲度指数由术前的(13.6±3.7)%,增加到术后3个月时的(16.8±4.3)%及末次随访时为(16.2±4.2)%,手术前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0.05)。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患者2例,发生率为7.7%(2/26)。根据轴性症状评定标准:优14例,良8例,可2例,差2例,AS发生率15.4%。结论保留C_2棘突止点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是治疗累及C_2水平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术式,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促进神经功能显著恢复,侧块螺钉植入可避免颈椎后凸畸形,同时可降低轴性症状及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寰椎进行剖面解剖和三维CT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和三维CT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们器测量30例60侧C1湿骨剖面标本,采用GE 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操作软件(ADW4.2)测量30例60侧30~50岁正常人的C1-三维CT图片结果:剖面解剖学和3D-CT的测量结果分别为:寰椎侧块宽度为(10.42±1.50)mm、(10.1±1.4)mm;侧块长度为(21.33±1.06)mm、(21.5±1.3)mm;侧块高度为(10.22±0.80)mm、(10.3±1.1)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7.98±1.32)mm、(27.8±1.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36)mm、(14.5±1.1)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64)mm、(18.6±1.1)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0)mm、(22.1±1.7)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肇的距离为(8.22±1.62)mm、(7.6±1.4)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0±1.44)mm、(9.7±1.3)mm;高度为(4.60±0.11)mm、(4.4±0.8)mm.其中17侧(1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 mm.占28.3%(30%);寰椎侧块角为(24.6±1.1)°、(24.8±1.5)°两者的符个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面解剖学和三维CT的寰椎测量一致,均可为骨科医师提供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但三维CT可提供具体、个体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CT三维重建及3D打印技术进行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学观测及钉道设计,探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2017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60例患者骨盆CT检查数据,其中男女各30例,年龄21~65岁,骨骼发育均成熟且排除骨盆疾病。首先采用患者CT DICOM数据,使用Mimics Research 21.0软件进行骨盆CT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3D打印模型。在60例骨盆CT三维重建模型上,分别按照传统髂骨螺钉(对照组)和改良髂骨螺钉(改良组)两种不同方法模拟植钉,测量最大进钉深度、尾向倾角、外向倾角、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钉道最窄髂骨厚径,测量数据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改良组,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在骨盆3D打印模型上采用改良髂骨螺钉技术分别植入直径7.5 mm长80 mm的髂骨螺钉,观察植钉成功率以及有无螺钉穿出或钉道受阻情况。结果 改良组以髂后上棘向尾侧1 cm处、髂骨缘内半中心点为进钉点,以髂前下棘与髋臼上缘中点为进钉方向,尾向倾角为28.6°±4.2°、外向倾角为32.8°±4.9°,为改良组的髂骨螺钉钉道。对照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3.6±5.0)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5±3.6)mm、尾向倾角29.5°±2.1°、外向倾角31.4°±5.1°,与改良组的最大进钉深度(122.1±5.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4±2.7)mm、尾向倾角28.6°±4.2°、外向倾角32.8°±4.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0.0±0.0)mm、与中线距离(44.3±4.9)mm,与改良组的入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16.5±2.9)mm、与中线距离(32.1±4.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72、14.496, 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最大进钉深度(124.9±6.1)mm、外向倾角33.4°±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7.3±1.9)mm、与中线距离(33.2±3.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5.5±2.9)mm,与女性最大进钉深度(122.3±5.5)mm、外向倾角32.2°±5.6°、入钉点与髂后上棘垂直距离(16.1±2.9)mm、与中线距离(31.0±4.8)mm、钉道最窄髂骨厚径(14.9±2.9)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中男性尾向倾角30.3°±3.6°与女性尾向倾角26.9°±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 P<0.05)。60例3D打印模型均顺利植入髂骨螺钉,植钉成功率100%,未见螺钉穿出或钉道空间受限情况。结论 改良螺钉钉道的最大进钉深度、钉道最窄厚径、尾向倾角、外向倾角恒定,均能满足长度为8 cm、直径7.5 mm的髂骨螺钉,符合临床髂骨螺钉的植入安全性;改良后的进钉点与髂后最高点垂直距离、与中线距离,较传统进钉点更接近L5、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所在的直线,方便安装,并可降低进钉点切迹,减少并发症。改良髂骨螺钉是髂腰固定手术中一种较佳的髂骨植钉方式。  相似文献   

20.
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辅助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同定术的定位和路径.方法:60个成年健康志愿者行S1~3多层螺旋CT扫描,由计算机重构图像后测量通过椎弓根狭窄处中心点与正中推辞矢状面之间的角度、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结果:S1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91.03±10.62)mm,同侧髂嵴后部(41.16±8.80)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面头侧(11.29±5.87)mm,进钉方向与水平而夹角(30.76±5.34)°,欠状而(48.76±9.43)°,最佳长度(84.59q±5.29)mm.S2体表进针点距离后正中线(127.82±15.63)mm,同侧髂嵴后部(59.34±9.03)mm,位于通过髂后上棘连线的骶骨层而尾侧(15.35±5.50)mm,进钉方向与水平面夹角(30.76±5.34)°,矢状面(61.15±8.38)°,最佳长度(64.04±6.65)mm.仰卧位和俯卧位骶骨倾斜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分析确、上的体表进钉点、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可直接引导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分析确立的由CT扫描导航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定位和路径为临床骶髂关节修复手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