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观察了国人460侧颈外静脉的合成,区分为6个主型和14个亚型,其中以面静脉注入颈外静脉的Ⅰ型较多见,占40.22%。颈外静脉缺乏或重复的很少。面静脉直接或与下颌后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的占43.91%。下颁后静脉前支以行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然后直接或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的居多数,共见83.70%。此外,作者还规察了颈外静脉的注入部,以及该静脉与肩胛舌骨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作者在局部解剖学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成年男尸左侧头静脉注入颈内静脉,这种变异非常少见,为了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身长178 cm。左上肢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在"鼻烟窝"区内形成,沿前臂桡侧上行,于距腕横纹8.5cm处转行至前臂前面继续上行。在肘窝注入肘正中静脉,于  相似文献   

3.
在作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通过静脉造影和手术,遇2例双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解剖变异,现报道如下:例1:男27岁。童年时即有右下肢静脉曲张,逐年加重。入院时小腿中下段、内外踝,足背  相似文献   

4.
头静脉注入颈外静脉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 ,头静脉末端注入有 5种类型 ,其中注入颈外静脉的成人占 2 .2 4 % ,儿童占5 .0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见其右侧头静脉直接注入颈外静脉 ,现报道如下 :右侧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 ,沿前臂桡侧、臂的外侧进入三角肌胸大肌间沟 ,向上越过锁骨呈直角注入右侧颈外静脉前壁 (附图 )。右侧头静脉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末端至汇入点的距离为 5 .5cm ,压扁外径5 .0mm。右颈外静脉自锁骨内侧端上缘到右头静脉汇入点的距离为 4 .5cm ,其压扁外径为 8.0mm。左侧头静脉起始、行程、汇入部位正常。附图 头…  相似文献   

5.
6.
7.
在供学生局部解剖的40具成人尸体中,发现单侧头静脉与贵要静脉汇合注入腋静脉的变异,此种变异罕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9.
静脉切开术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特别是抢救危重病人,常能争取宝贵的时间。挽救患者生命。而烧伤患者的静脉切开有其特殊性;1.常用经典静脉切开部位往往已被烧伤成为创面,而在这些部位行静脉切开,易招致静脉导管感染,经创面静脉内插管发生导管脓毒症的机会增多,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率64.7%,而经正常皮肤静脉插管,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率22.9%。阳性率仅为前者的1/3。2.烧伤患者较其他患者输液量大持续输液时间长,且常输入静脉全营养液,难免在输液部位渗漏,有利于一些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  相似文献   

10.
11.
12.
笔者在进行教学标本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在1具45岁男性尸体(165.0 cm)标本的左侧共干头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经查询医学文献及资料,尚未见报道.此类变异极为罕见,为国人统计头静脉类型积累资料,也为临床手术注意特例情况提供解剖学依据,现报道如下.该具男性尸体左侧头静脉前支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发出,向上绕过前臂桡侧缘至前臂桡侧面,至肘窝处继续沿肱桡肌与肱二头肌之间向外上方,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表面,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至臂上1/3处进入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内.  相似文献   

13.
为给临床提供肾静脉和肾上腺静脉插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在45具成尸上,对肾静脉和肾上腺静脉的回流部性、角度、外径和长度等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位静脉动脉化与静脉动脉间置后,静脉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在18只犬后肢设计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静脉动脉间置实验模型,对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和静脉动脉间置后不同时间(2、4、8、16w)静脉管壁的变化,进行了实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原位静脉动脉化后早期内皮细胞损伤较轻微,中、晚期主要表现为管腔内皮细胞损伤较轻微,管腔的扩张和中膜平滑肌的增生,肥厚;②静脉动脉间置早期内皮细胞有广泛脱落,中膜平滑肌细胞肿胀,细胞间积液,中晚期变化主要为内皮不规则增生,肥厚,中膜平滑肌不同程度的增生与纤维化,使血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原位静脉动脉化后静脉呈现结构上的“动脉化”倾向,并且较静脉动脉间置更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  相似文献   

15.
16.
椎静脉系统     
关于椎静脉系统的构成及其意义,教科书及一般的参考书记载都比较简单,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为此,收集了有关文献加以综述,以供参考。一、历史19世纪20年代,Bock 首先描述了椎静脉系统。然而100多年来未能给予明确的概念。1947年 Herliby 把这个丛归于一个  相似文献   

17.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插管,导管尖端要在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链接处,上静脉管径粗而且血流量大,可以迅速稀释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从而不损伤血管,故特别适用于行化疗的患者。唯一允许护士操作的穿刺技术就是PICC,此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但是因穿刺针粗,穿刺时存在疼痛、紧张引起血管痉挛问题。为了解除送管中血管痉挛,我选择了局部用药的方法。从2013年5月~12月,我给69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术。患者全部置管成功,穿刺时疼痛明显减少,6例患者穿刺中痉挛立即解除,行大剂量化疗后无1例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笔者发现1例下颌后静脉和面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身高约166cm.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但下颌后静脉没有分前、后支,面直接向下延续为颈外静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在下颌骨下缘收纳一颈前区属支后,注入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进行标本制作时,发现腰静脉异常的成年男性一例,右侧仅2支腰静脉经下腔静脉后壁汇入下腔静脉,左侧见3支腰静脉全部汇入左肾静脉,未见左侧腰升静脉存在.经作者查询国内相关文献,此种变异属较罕见.  相似文献   

20.
脑底静脉     
一、本文系由专用研究的小儿脑100侧半球(50个大脑),观察了脑底静脉的组成,形态,起源及其归流。二、脑底静脉由嗅静脉,纹状体下静脉,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静脉所组成。三、大脑前静脉归流于脑底静脉较多(55±4.97%),注入大脑中静脉较少(30±4.58%),而缺如和注入静脉窦者仅有少数, 四、嗅静脉的条数一般为1—4条,2条者居多数(51%),其次为1条(42%)。而3、4条以及细小静脉仅有少数(7±2.55%)。五、大脑中深静脉的归流,大多数流入脑底静脉(64±4.8%)和大脑中浅静脉(22±4.14%),少数归流于大脑上静脉,大脑上、中静脉吻合支和静脉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