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浅静脉的变异情况较常见,作者在工作中为患者做体检时,发现双头静脉和双颈外静脉变异各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头臂静脉作为人体的一条较大静脉,变异情况较少见,多为个案报道,国内未见头臂静脉同时伴有副半奇静脉变异的报道。我们在解剖一青年男性尸体过程中,发现头臂静脉、副半奇静脉变异,现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男,72岁.因发热,咳嗽查胸部CT. 由图可见:左侧头臂静脉在升主动脉后方注入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变异并不多见, 主要见于左头臂静脉注入部位的变异和其行程的变异, 注入部位的变异有左头臂静脉注入左心房的变异, 行程的变异有主动脉弓后左头臂静脉的变异[1], 此外还有左头臂静脉与冠状窦异常交通的变异等,目前国内关于头臂静脉变异的报道并不多见, 但头臂静脉的变异对胸外科手术, 尤其是心脏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  相似文献   

4.
奇静脉系是人体中变异较多的血管之一,研究中发现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部分缺失或完全缺失的情况,以及奇静脉系走行的变异。奇静脉系是联系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之一,在病理侧支循环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奇静脉系走行的变异对纵隔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标本解剖学习过程中,发现一处左颈外静脉变异,报道如下. 该具标本为老年女性,发现其左侧颈外静脉直接注入颈内静脉.变异部分的颈外静脉长度约为75.61 mm,宽度约为3.90 mm,右侧未见此类变异现象.正常的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汇合而成,起始于下颌角附近,沿着胸锁乳突肌的表面下行至颈根部,在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终注入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而解剖此变异的颈外静脉,发现其在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后,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绕至其后方,在距离静脉角上方67.80 mm处直接注入颈内静脉,沿途无分支.  相似文献   

6.
在骶髂关节前方,髂内静脉与髂外静脉汇合形成髂总静脉.第4~5腰椎前方,左、右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1].关于髂静脉的变异文献报道较少.2015年一项纳入2 488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指出,髂静脉变异的总发生率为20.9%,并根据髂内静脉引流、髂间交通静脉、下腔静脉异常提出了8种变异分型[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左下肢大隐静脉双主干变异,结合文献归纳分析,为相关研究和诊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解剖1具经10%甲醛灌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利用电子游标卡尺和Digimizer软件对变异血管进行测量。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库中关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变异的文献报道。结果本具尸体左下肢大隐静脉自足至隐静脉裂孔有2条静脉主干。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常见变异包括数目变异和位置变异。结论大隐静脉及属支变异在个体中不是单一存在,常有多种变异共存,大隐静脉曲张术前行影像学检查是防止血管损伤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解剖一成人女尸时,发现颈前静脉变异,现报告如下。该女尸身高160 cm,32岁,右侧颈前静脉变异,且主干管径较粗。为6~8 mm,全长14 cm,属支较多。左侧未见变异。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缺如。右侧颈前静脉的上端管径为6 mm,在下颌下腺后内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情况下,闭孔静脉通常只有一支,它回收内收肌群的血液,在长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向上走行,穿过闭孔管,至闭孔上方,与闭孔动脉伴行,沿骨盆侧壁上行,最终汇入髂内静脉。经资料查询,尚未报告有右侧闭孔静脉的变异。笔者在进行教学标本制作过程中,发现1老年男性右侧闭孔静脉变异,而左侧闭孔静脉与上述正常闭孔静脉无异。现将变异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及肾上腺静脉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永杰  李健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2):F0003-F0003
双下腔静脉的出现并不少见,国内外均有过报道,但同时伴左睾丸静脉和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下腔静脉的变异却非常罕见。本文作者在解剖一具尸体标本时,发现1例双下腔静脉伴睾丸静脉、肾七腺静脉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替代门静脉和肾静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解剖观察60具成年人尸体(男32具,女28具)的114侧下肢的股静脉、腘静脉、股深静脉及交通支,以及门静脉主干和左、右肾静脉.测量股深静脉汇入股静脉点至收肌腱裂孔下缘的股静脉段长度和压扁外径,即股静脉可切取的解剖长度,以及门静脉主干,左、右肾静脉的长度及压扁外径.结果:男性股静脉可切取的解剖长度为18.8 cm±2.3cm,压扁外径15.8 mm±0.8mm;女性股静脉可切取的解剖长度为15.1 cm±1.5 cm,压扁外径14.0mm±1.1 mm;股静脉可切取的长度与性别和身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男、女股静脉压扁外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肢体存在双股静脉的变异现象;42.1%肢体存在一支外径较粗(>2 mm)的股-腘静脉侧支;33.3%肢体存在一支外径较粗(>2 mm)的股深腘静脉交通支;仅17.5%肢体不伴有股-腘静脉侧支和股深-腘静脉交通支.门静脉主干长度和压扁外径分别为6.8cm±0.8cm,19.2 mm±0.8 mm;左肾静脉长度和压扁外径分别为6.5 cm±0.6 cm,20.4 mm±0.6 mm;右肾静脉长度和压扁外径分别为2.8 cm±0.5cm,17.4 mm±0.7mm.门静脉主干及左、右肾静脉的长度和压扁外径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大隐静脉和股-腘静脉侧支或股深-腘静脉交通支的存在,保证了切取股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是可靠的、安全的;可切取的股静脉能够满足门静脉、肾静脉重建的长度及口径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作者在局部解剖学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成年男尸左侧头静脉注入颈内静脉,这种变异非常少见,为了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身长178 cm。左上肢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在"鼻烟窝"区内形成,沿前臂桡侧上行,于距腕横纹8.5cm处转行至前臂前面继续上行。在肘窝注入肘正中静脉,于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The external jugular v. (EJV)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for therapeutic procedures and monitoring by clinicians. In view of this clinical relevance, dissection was done o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s in 40 adult cadavers of Indian origin to detect variations of the EJV. Though several patterns of tributaries were found, a facial v. (FV) of considerable size was observed coursing obliguely to join the EJV in the neck in four cases (5%). The distance of the junction of the FV and the EJV from the angle of the mandible ranged between 55 and 104 mm. This may represent a persistent communication of the primitive linguofacial v. with the secondarily developing EJV. This anastomotic channel is present for some time in the fetus but later undergoes retrogression. Its persistence in some individuals results in this var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