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新慧  刘陶世  段金廒 《中成药》2007,29(7):988-992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左金胃漂浮缓释片的漂浮和释药特征的影响,并优选最佳品种。方法:以不同厂家生产的7个HPMC品种为主要辅料制备7种左金胃漂浮缓释片,以起漂时间和持续漂浮时间评价制剂的漂浮性能,以小檗碱和巴马汀体外释放度评价制剂的释放特征。结果:HPMCMK-100000和MK-15000制备的片子快速崩解,不具有漂浮和缓释特征;K-100M和MK-4000所制备的片子起漂时间长,药物释放缓慢;60RT-50、K-4M和MK-1500所制备的片子起漂时间短,持续漂浮时间长,药物释放速度适中,均可作为左金胃漂浮缓释片的亲水凝胶骨架材料。结论:HPMC的品种显著影响左金胃漂浮缓释片的漂浮和释药特征,HPMC60RT-50为最佳品种。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宋洪涛  林方清 《中草药》2009,40(2):210-214
目的 研制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考察其漂浮和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以漂浮性能、雷公藤总二萜内酯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并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_(K4M))为骨架材料,十六醇为助漂剂,碳酸氢钠为产气剂,聚维酮为致孔剂,制备了一天给药两次的胃内漂浮型缓释片.该制剂在人工胃液中立即起漂,2h释放约30%,6 h释放约60%,12 h释放90%以上,满足12 h释放要求,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本缓释片属于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混合控释机制.结论 研制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片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制剂的最优处方配比。方法:以多个组分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选择辅料HPMC(K100M)、PEG 6000、NaHCO3、十六醇等4 个因素,建立正交试验进行考察,干粉压片,优化制剂体外释药及漂浮性能。结果:选择以35%HPMC、5%PEG 6000、10%NaHCO3、15%十六醇、10%MCC 及25%的主药,作为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处方的最优制剂配方。结论: 所制备的戊己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具有缓释、漂浮时间长的优点,制备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银杏叶提取物胃漂浮滞留缓释片,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漂浮时间、起漂时间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缓释骨架材料、起漂剂、十八醇用量及HMPC用量;以累积释放率、起漂时间及漂浮时间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选取HPMC K4M,PVPP,泡腾剂、十八醇的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银杏叶提取物胃漂浮滞留缓释片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最佳处方为HPMC K4M,PVPP,银杏叶提取物、十八醇及泡腾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2%,20%,48%,4%;MCC为稀释剂以补足质量。银杏叶提取物胃漂浮滞留缓释片的释药动力学模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制备的胃滞留漂浮片外观及可压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释药机制为扩散和溶蚀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沈红  朱玲英  李步阳  彭海林 《中成药》2012,34(7):1263-1267
目的研制稳定的费氏七味胃阴胃漂浮缓释片,探讨其体外释药模式。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十八醇、碳酸氢钠、微晶纤维素等为辅料,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费氏七味胃阴胃漂浮缓释片,以漂浮性能、芍药苷释放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初步筛选,并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的胃漂浮型缓释片在0.1 mol/L HCl中10 min内起漂,指标成分芍药苷2 h释放约30%,6 h释放约50%,10 h释放80%以上,满足12 h释放要求,体外接近零级释放,Riger Peppas方程拟合分析表明该缓释片属于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混合控释机制。结论费氏七味胃阴胃漂浮缓释片具有良好的漂浮性和稳定的释药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释放机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_(K15M))、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十八醇、碳酸氢钠为辅料,湿法制粒压片,以体外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处方进行筛选与优化。优化的处方为鸢尾苷元33.3%、HPMCK15 M16.7%、PVPP 20.0%、十八醇13.3%、碳酸氢钠5%、预胶化淀粉10.7%。制得的片剂在人工胃液中10 s内起漂,体外持续漂浮时间12 h;10 h累积释放度在70%以上。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分析表明,该缓释片有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双重作用。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外观与可压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征。  相似文献   

7.
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处方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备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以漂浮性能和体外释药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混料设计试验优选胃漂浮片的处方参数,确定最优处方.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25%积雪草总苷,28.6% HPMC,15.6% NaHCO3,20.8% CMS-Na,10% PEG 20000.起漂时间(3.2±0.2)min,持漂时间>12h,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胃漂浮片具有优良的漂浮能力和释药行为,可增加积雪草总苷在胃部的滞留时间,提高对胃溃疡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金胃漂浮缓释片体外多成分释放的规律和机制。方法采用转篮法以人工胃液为介质,以HPLC法测定左金胃漂浮缓释片中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在8 h内的体外累积释放率,通过相似因子比较法、Higuchi方程,零级、一级释放方程等释放模型拟合法以及Peppas方程研究左金胃漂浮缓释片多成分释放的规律。结果左金胃漂浮缓释片中4种生物碱的平均释放曲线相互之间的相似因子均大于80%,均以Higuchi释放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释放机制均为扩散协同骨架溶蚀作用。结论左金胃漂浮缓释片中生物碱类成分的释放具有均衡缓释性。  相似文献   

9.
丹参胃漂浮型控释片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丹参胃漂浮型控释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丙烯酸树脂IV号、聚维酮(PVPK-30)、微晶纤维素(MCC)、十八醇为辅料,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以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漂浮片,并进行体外累积释放度测定。结果:筛选出体外释放8h,漂浮达12h的丹参胃漂浮型控释片最佳处方和工艺,其释药速度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银杏叶提取物胃漂浮滞留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影响处方的关键因素;以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筛选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确定了最佳处方组成;释药动力学模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文制备的胃滞留漂浮片外观及可压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释药机理为扩散和溶蚀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方去甲斑蝥素片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复方去甲斑蝥素片(含黄芪和白及)制成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制剂.方法:将黄芪和白及制成超细粉末,选择亲水性凝胶制成胃内滞留漂浮片.结果:复方中药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在人工胃液中3min起漂,持续漂浮8 h以上.通过同位素示踪法考察胃内漂浮,普通片饱腹和空腹1 h内全部崩解,漂浮片空腹滞留2~3 h,饱腹可滞留4~5h.采用药典法测释放度,5 h释放50%,8 h释放70%.药动学试验t1/2为5.1 h(普通片为2.4 h),MRT为8.3 h(普通片为3.3 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30.71%.结论:对复方去甲斑蝥素片的药材作预处理,优选辅料和改进工艺,可制备胃漂浮片.  相似文献   

12.
廖庆文  杨宏博  鄢丹  罗杰英  肖小河 《中草药》2009,40(10):1559-1563
目的 优选左金丸胃内漂浮缓释片的制剂配方.方法 以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K4 M-CR)、卡泊姆(Carbopol)934P、十八醇和NaHCO3为L9(34)正交试验4个因素,干法压片,优化左金丸体外漂浮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F1~F5 5个方案,对处方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优选;并研究左金丸胃漂浮缓释片体外评价方法.结果 选择以A3B3C3D3和F4作为左金丸胃漂浮缓释片处方的最优制剂配方组合.初步建立了左金丸胃漂浮缓释片体外评价方法.结论 该剂型符合该药物药理作用特点,有助于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治疗作用时间,且制剂配方稳定可靠,可为左金丸新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蒙制酸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丽  邵杰  张庆芬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2015,46(23):3514-3519
目的优选海蒙制酸胃漂浮缓释片的最优处方配比,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以Ca CO3在2、6、12 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出影响缓释片制备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骨架材料、助漂剂、填充剂,并确定非主要影响因素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复合原理设计3因素3水平实验,以累积释放率为指标优选处方,并利用响应优化器优化实验结果,拟合释药动力学方程。结果优化后的最佳处方为海螵蛸225.0mg、蒙脱石25.0 mg,加入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K100M)100.0 mg、微晶纤维素(MCC)48.3 mg、乙基纤维素(EC)25.0 mg、十八醇74.7 mg,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的乙醇溶液作黏合剂。用Minitab优化方案制得的缓释片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所制备片剂的漂浮时间在人工胃液中均能持续12 h以上,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药模型。结论海蒙制酸缓释片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12 h内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挤出滚圆法,以壳聚糖为骨架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制备菠萝叶提取物(Bolo leaf phenols,BLP)黏附漂浮微丸,评价其体外黏附性、漂浮性及体内滞留情况,并考察药物的体外释放特性。通过体外组织留存量法和直接观察法分别评价微丸的体外黏附性和漂浮性;采用体内组织留存量法和小动物活体成像法考察微丸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情况;对微丸中指标成分对香豆酸和咖啡酸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制备的黏附漂浮微丸体外黏附性达(73.2±3.4)%,在人工胃液中可立即起漂,持续漂浮时间在12 h以上;黏附漂浮微丸在大鼠胃内6 h时滞留率达40%以上,而普通参比微丸胃滞留率低于15%,两者相比,滞留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体外释放时间可达6 h以上,体外释药机制符合Higuchi方程。体内、外研究表明,制备的BLP黏附漂浮微丸具有良好的胃滞留效果和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戊己胃漂浮缓释片中4种成分的体外释放规律及其在家兔胃内的滞留时间。 方法: 采用浆法测定戊己胃漂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以含0.8%聚山梨酯-80的0.1 mol·mL-1盐酸溶液为释放介质,运用HPLC测定戊己胃漂浮缓释片中盐酸小檗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芍药苷在12 h内的体外累积释放率,色谱条件为Thermo-ODS2-Hypersil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05 mol·L-1磷酸二氢钾(B)梯度洗脱(0~20 min,11%A;22~44 min,28%A;46~70 min,40%A),检测波长225 nm;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函数和Higuich方程进行溶出动力学模拟,利用γ-闪烁照相法考察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在家兔胃内的滞留时间。 结果: 4种成分的体外释放均符合Higuchi模型,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可在家兔胃内滞留6 h。 结论: 饱腹状态下,戊己胃漂浮缓释片在家兔胃内的滞留时间明显长于禁食状态下,提示食物可能对该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法莫替丁胃内漂浮型缓释片(Fam-HBS)。方法:照中国药典1995版二部中有关转篮法规定,以人工胃液为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缓释片体外释放度,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片剂的处方进行优化和筛选。结果:Fam-HBS的累积释放百分率符合Higuchi方程,其释药速度符合零级模型。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释药速度平稳。  相似文献   

17.
混料设计优化康复新胃漂浮片处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康复新胃漂浮片的处方,为康复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康复新胃漂浮片,以体外漂浮性能与释药性能为综合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混料设计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交联聚维酮(PVPP)及NaHCO3对康复新胃漂浮片处方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氨基酸含量,流动相[0.1mol·L-1乙酸钠缓冲溶液(pH6.5)-乙腈(93∶7)]-[乙腈-水(80∶20)]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柱温40℃。结果:最佳处方为25%康复新冻干粉,28.38%HPMCK4M,13.38% NaHCO3,18.24% PVPP,14%微晶纤维素,1%硬脂酸镁。康复新胃漂浮片的起漂时间(2±0.2)min,持漂时间>12h,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康复新胃漂浮片具有良好的体外漂浮性能和释药性能,可增加康复新在胃部的滞留时间,对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良附胃漂浮片的处方,片剂的制备工艺和体外溶出度。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十六醇、碳酸氢钠、羧甲基淀粉钠(CMC-Na)为辅料,压片即得。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及漂浮度。结果:漂浮片的迟滞时间小于5min,持续漂浮时间都大于12h,12h的累积释药量大于90%。结论:研制的良附胃漂浮片具有较好的漂浮特性和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9.
氧化苦参碱胃内滞留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延长苦参素的作用时间,降低肠道菌群的降解作用,便于给药,制成苦参素胃内滞留缓释片。方法:以HPMC为骨架材料,十六醇为助漂剂,碱式碳酸镁为产气剂,制备了一天给药两次的胃内滞留型缓释片,并进行体外累积释放度测定。结果: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r=0.9864,体外释药量与释药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个取样点及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1h20%。45%、2h35%~60%、8h75%以上,且起漂时间不超过5min。结论:该缓释片处方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优选雄黄胃内滞留漂浮片的处方配比。方法:以不同处方配比的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筛选制剂配方并进行体外累积溶出度的测定。结果:体外溶出度符合实验预期要求;释药机制是通过溶蚀和扩散同时完成的。结论:雄黄胃内漂浮滞留片基本达到设计要求,满足缓释、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