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探讨射频消融(arn)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21例行RFA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时间及复发率。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9月,行RFA后并发症发生率5%(1/21),中位生存时间为14月。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70%、11%、5%及3%,局部复发率为19%(4/21)。单个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时间22月,多个转移灶患者的生存时间10月,两组比较,P=0.004。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可扩张的集束电极对不能耐受或无法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进行RFA治疗。本组共治疗大肝癌患者43例,肿瘤直径5-10cm,平均7.5cm,其中8例于RFA治疗时间、次数和住院时间,RFA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及肿瘤完全坏死率,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43例患者共行RFA治疗67次,每例1-3次,平均1.6次;每次治疗时间为55-150min,平均75min;住院时间3-15d,平均8.7d。RFA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电极板局部皮肤烧伤2例(4.7%),中到大量的胸腔积液3例(7.0%),总的发生率为11.6%;RFA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CT复查,肿瘤完全坏死率为41.0%,AFP阳性的31例患者在RFA治疗后6-12个月内有3例转阴,5例明显下降。43例中有39例经12-18个月的随访,其1年生存率为69.2%。结论:RFA对大肝癌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2例胃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行单纯化疗64例,化疗联合TACE19例,化疗联合肝转移癌切除19例。患者在术后3年内,每3个月来院随访复查1次,3年后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复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0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102例中行单纯化疗的64例患者,部分缓解15例、稳定22例、进展27例;化疗联合TACE的19例患者,部分缓解6例、稳定9例、进展4例;化疗联合肝转移癌切除的19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胃癌复发死亡者16例,其中局部复发10例、多灶复发6例。102例患者中有8例失访,随访时间9~149个月。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2~7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17.7%、6.8%。其中64例单纯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2—3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5.6%、3.5%、0;19例行化疗联合TACE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3~3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1%、6.5%、0;19例行化疗联合肝转移癌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5~7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31.6%、16.8%。联合肝转移癌切除者与单纯化疗和联合TACE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癌直径、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肝外转移、肝转移癌类型、肝转移癌数目和治疗方式与胃癌异时性肝转移的预后相关(,=6.307,7.908,4.375,45.188,18.234,23.9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癌类型和肝转移癌数目是影响胃癌异时性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OR=5.217,3.292,95%CI:1.428~2.882,1.054~2.514,P〈0.05)。结论手术切除肝转移癌仍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考虑肝转移癌数目和转移癌类型这两个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颅底脊索瘤的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Z  Zhang JT  Zhang LW  Jia GJ  Wang 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18-1120
目的通过总结颅底脊索瘤手术后生存、复发等特点,探讨颅底脊索瘤的长期预后。方法采用电话、信件、门诊复查方式对1993年5月至2005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颅底脊索瘤患者进行随访,应用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ere,KPS)对全部患者术前、出院前、随访时的生存状况进行评分,SPSS生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复发率。结果79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58个月,平均63.9个月,本组1、3、5、10年复发率分别为19.1%、34.7%、52.9%和88.3%,本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7.2%、79.4%、67.6%、59.5%。入院时KPS平均评分71.0分,出院前KPS平均评分72.5分,最后随访KPS平均评分67.1分,与出院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20)。结论颅底脊索瘤预后不良,术后复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术后生存率前7年呈阶梯状下降,第8年后有逐渐平稳的趋势。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Xu JM  Zhong YS  Fan J  Zhou J  Qin LX  Niu WX  Wei Y  Ren L  Lai YH  Zhu DX  Qin XY  Wu Z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52-454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收治的47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评价手术治疗对其生存的影响。结果196例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中手术30例(15.3%),274例异时性肝转移患者中手术103例(37.6%)。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3.3%)高于异时性肝转移组(1.9%)(P〈0.05)。以2006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手术患者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异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7%比20.4%,P=0.030)。49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的患者其1、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手术患者(P=0.003)。同时性肝转移组中22例Ⅰ期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和8例Ⅱ期手术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相似(P〉0.05)。生存因素风险分析发现手术切缘达1cm(P=0.036)和复发后再次手术(P=0.04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P=0.023)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动脉介入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回顾分析采用经动脉介入化疗(Ⅰ组)和全身化疗(II组)治疗的91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时间。结果显示,Ⅰ组和Ⅱ组有效率分别为69.5%(41/59)和62.5%(20/32);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2.5±3.0)个月和(21.7±2.0)个月;累计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33.8%、21.2%、6.1%和56.3%、25.7%、16.5%、0。Ⅰ组59例患者共接受244次介入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9.3%(218/244)。结果表明,经动脉介入化疗能够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使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带瘤生存,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5TMR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4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MR兼容多极射频针,于1.5TMR引导下行RFA。术后1个月行1.5T或3.0T肝脏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之后每2-3个月复查1次;随访3-37个月,平均(14.33±9.81)个月。结果34例患者共消融98个病灶,其中完全消融86个(86/98,87.76%),不完全消融12个(12/98,12.24%)。MRI上射频电极针呈低信号。T2WI中消融灶呈低信号,周围可见薄层高信号环绕;T1WI中消融灶呈环样高信号,中央瘤灶呈相对低信号。结论1.5TMR引导下RFA治疗肝转移癌安全、有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伴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67例大肠癌伴肝转移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全肝多个转移灶病人行原发病灶切除加门静脉化疗泵植入术,余54例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本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61/67)、71.6%(48/67)和40.3%(27/67)。生存时间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5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0.2个月。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辅以局部及全身化疗,亦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胃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271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纯接受手术治疗者34例(手术组),单纯接受化疗者103例(化疗组),接受综合治疗者134例(综合治疗组)。通过随访比较3组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8(3—4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2.4%、2.9%和0;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7(3-5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1.1%、1.1%和0;综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3—84)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5.0%和O.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化疗组比较、手术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以及化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程度、治疗方式和肝转移灶是否局部处理是影响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改善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组79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共有 2 5例接受原发灶根治术以及肝转移灶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其中 14例进行了原发灶根治术及肝脏转移灶切除术 ,11例进行了肝脏转移灶射频消融术。结果 本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 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84 %、4 8%。分化程度高以及单个转移灶的患者预后较好。肝脏肿瘤切除与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肝脏转移灶的数量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术对治疗结肠癌肝转移能够达到较为接近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术联合TACE治疗肝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肝癌患者共48个病灶行CT引导下RFA治疗,病灶直径1.50~9.50cm。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过一次或多次TACE或TAE治疗,治疗术前术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后肿瘤完全损毁率为64.58%(31/48),部分损毁率为22.92%(11/48),复发率为12.50%(6/48)。术后相关肿瘤指标AFP和CE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结论 RFA是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手段,与TACE联合应用更有助于提高对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疗系统进行术中靶向瘤床推量放射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共69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18.8%(13/69)患者年龄少于45岁,52.2%(36/69)肿物大于2 cm,40.6%(28/69)组织细胞学分级3级,29.0%(20/69)病人有淋巴结转移。病人保乳术后采用IntraBeam术中放疗系统瘤床表面20 Gy剂量进行术中靶向瘤床推量放射治疗,待化疗完成(或伤口愈合后)2周后给予传统全乳外照射放射疗治疗(50 Gy,共25次,省略瘤床推量照射),评估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共27.5%(19/69)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2.9%(2/69)患者出现血肿,8.7%(6/69)出现血清肿,7.2%(5/69)出现切口感染,8.7%(6/69)切口愈合延迟,切口中位愈合时间3.8(1.0~11)个月,中位随访24.8个月(12~51),2.9%(2/69)患者出现同侧乳房内复发,未出现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乳房美容效果评估优、良者术后1年占89.9%,术后2年占89.7%。结论 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IntraBeam术中放疗系统进行术中靶向瘤床推量放射治疗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少,由于病人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长远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术(1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1年5月对23例特殊部位肝癌在全麻下行LRFA,其中原发性肝癌19例,转移性肝癌4例,单发肿瘤15例,多发8例,肿瘤直径(3.8±1.1)cm,热辐射损毁范围一般超过肿瘤直径0.5—1cm。结果23例均安全完成LRFA,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9.2±4.3)min,手术时间(98.7±21.5)min,出血量(80.6±21.8)ml。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螺旋cT增强扫描证实,瘤体完全消融率达100%。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21/23)、80.9%(17/21)、76.4%(13/17)。6例术后复发,复发率26.1%(6/23),复发时间术后2~18个月(平均7.5月);10例死亡: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5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对于特殊部位肝癌LRFA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肝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病例,根据术时诊断和术后随访肝转移情况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异时性肝脏转移和未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3组,每组各100例。运用PCR及Pyrosequencing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肿瘤原发灶K-ras第2外显子突变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300例样本中肿瘤原发灶K-1-as突变者120例(40.0%),其中K-ras第2外显子G13D突变32例,而异时性肝转移组中K-ras的第2外显子G13D突变较同时性肝转移组多(17.0%比8.0%,P=0.041)。多因素回归模型提示,K-ras第2外显子的G13D突变是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HR=1.108.95%CI:1.032-5.062)。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中K-ras基因突变者较无突变者总体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时间65比72个月,P=0.039),而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的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者无复发生存期短(中位时间18比24个月,P=0.048),多因素分析提示,K-ras基因突变(HR=1.561,95%CI:1.022-6.422,P=0.045)是影响结直肠癌无肝转移组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K-ras基因状态可以为预测肝脏的转移和预后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术中射频联合门静脉置化疗泵治疗结直肠肝转移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10例患者术中切除结直肠原发肿瘤,并术中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及门静脉置化疗泵化疗,对照组既往20例除姑息切除原发肿瘤,术中未行其它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70.0%,而对照组有效率1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3、6、12和18个月生存率,治疗组为100%,100%,80.0%,60.0%和60.0%,对照组为70.0%,50.0%,30.0%,5.0%和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中射频联合门静脉置化疗泵可有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