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医院感染病例前瞻性监测与漏报控制方法,分析其实施效果,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监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6月运用品管圈(QCC)方法,前瞻性监测住院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对医院感染漏报进行控制。结果建成"信息化系统智能筛查+移动通讯短信提醒+院感督导"三位一体的前瞻式医院感染病例堵漏监控模式,第一轮PDCA循环后医院感染漏报率由QCC活动前的79.16%降至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821,P=0.000);与第一轮PDCA循环后的医院感染漏报率相比,第二轮PDCA循环后医院感染漏报率降至2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75,P=0.002)。结论在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发生前,采取积极前瞻性的防控,可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病例漏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漏报情况,分析漏报原因,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效率. [方法]对某医院2007年1月和2009年12月份的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定期下科室进行前瞻性调查. [结果]医院感染漏报率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为33.51%、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为9.60%.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发现感染病例的水平,并可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从而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提高监测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干预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效果.方法 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监测,并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的医院感染漏报率.结果 2000-2002年医院感染漏报率为11.79%,2003-2005年为2.63%,后者比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前瞻性监测,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的1025例医院感染病例按监测方法分为A组(医院感染病例完全依靠临床医师主动填报)、B组(常规前瞻性监测)、C组(运用医院感染病例网络预警系统辅助前瞻性监测);比较各组间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主动填报率、医院感染的发现率和漏报率.结果 A组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病例的填报率最低,仅为26.21%;B组次之,为67.08%;C组最高,为9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仅能早期发现70.42%的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32.92%,而C组医院感染病例发现率达98.22%、漏报率9.25%,与B组相比,C组的医院感染发现率和临床医师填报主动性较高、漏报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借助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前瞻性监测,可提高医院感染发现率、减少漏报率、提高临床医师填报医院感染的主动性、突出前瞻性监测的"时效性",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10142份病历进行医院感染率及其漏报率的调查。101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05例,已报116例,漏报89例。漏报较高的科室为手术科室,其中移植科居首位,漏报32例(55.17%);漏报较高的疾病为真菌性肠炎28例(31.46%),上呼吸道感染19例(21.35%)。漏报原因为诊断标准掌握不准、忽略多次感染、标本送检不够、有意不报、专职人员失误等。经采取措施后,医院感染漏报率由2004年的72.62%下降到2005年的23.14%。提示加强宣教,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采取前瞻性与回顾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是防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医院感染漏报率抽样调查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出一种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医院感染漏报真实情况的漏报率抽样调查方法,使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采用两种抽样调查方法对医院2006-2008年的医院感染漏报情况进行回顾性抽样调查,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漏报率(样本率)与全面监测得到的实际漏报率(总体率)进行比较,观察二者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3年同一年度内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6.19%、9.74%、13.33%)与当年度实际漏报率(5.15%、7.57%、11.14%)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7.94%、9.94%、14.16%)与当年度实际漏报率相比较,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与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得到的抽样漏报率相比较,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采用每周顺延1d抽查全部出院病历,或固定抽查每周三全部出院病历两种抽样调查方法,替代查阅全部出院病历获取年度医院感染漏报率的全面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对临床患者的高危因素及异常数值进行前瞻性监测,打印出异常报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持报告到临床科室与医师沟通交流,督促及时上报并填写医院感染诊断.结果 2008年医院感染病例755例,漏报率4.79%,2011年医院感染病例602例,漏报率为1.47%,漏报率较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提高了医师上报医院感染病例的依从性;改变了临床科室对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认识;强化对日常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降低了医院感染漏报率.  相似文献   

8.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医院2005年医院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的敏感度、特异度,以评价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所有上报病例、确认病例及漏报调查资料,对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的敏感度、特异度进行统计.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3.04%,<7 d上报的占72.02%,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7.75%;不同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的假阳性率在14.00%~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系统的敏感度为82.75%,特异度为98.93%,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的敏感度在70.00%~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偏低.结论 医院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是行之有效的,但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专职人员的密切监控、加强软硬件的管理等手段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行政干预对减少医院感染漏报的作用.方法 采用同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02-2007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漏报调查及统计分析;观察自2005年采取行政干预等措施后,医院感染的漏报病例是否有所减少.结果 6年问共检查住院病历9550份,发现医院感染漏报49例,其中2005年前3年漏报32例(65.3%),经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行政干预后,2005年后3年漏报17例(3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P<0.05);漏报较多的科室为手术科室,漏报较多的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结论 针对医院感染漏报率较高的科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行政处罚相结合,可减少医院感染的漏报.  相似文献   

10.
梧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梧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情况,为提高传染病报告管质量提供依据.[结果]2005~2007年梧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波动在6.24%~4.95%之间,漏报较多的传染病为:肺结核、淋病、肝炎、结膜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90,P<0.01).[结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仍存在漏报,今后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加以改进,更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