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I型38例,Lenke Ⅱ型6例,LenkeⅢ型11例.LenkeⅣ型1例,LenkeV型14例,LenkeVI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0,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0,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o,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及融合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08年5月本科收治的13例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全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并根据侧凸结构性特点选择内固定及融合节段.测量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 s角、侧凸矫正率、骨盆倾斜、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结果]冠状面Cobb' s角从46.8°减少到9.2°,侧凸矫正率80.7%;骨盆倾斜从9.9°减少到3.2°;顶椎旋转度从1.9°减少到0.3°;顶椎偏距从3.6 cm减少到0.8 cm;躯干偏移从16.8 cm减少到1.6 cm;胸椎后凸角从18.2°增加到23.5°;腰椎前凸角从37.4°增加到41.8°.术后平均随访22.2个月,无明显矫形丢失、躯干失平衡、假关节形成,且未发生原有神经症状加重及新的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及融合术治疗合并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成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早期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对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术的患者采用后路选择性椎板关节突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随访测量各种影像学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术后1例出现神经牵拉损伤,和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21°,矫正率为59%,终末丢失率为11%;顶椎偏距平均2.4cm,矫正率为50%,均丢失0.4cm,丢失率为8.3%;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5cm。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0.2cm。丢失率为7.4%。结论:采用选择性椎板关节突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理想,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技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外科矫治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采用后路凸凹侧双棒同步矫形技术治疗AIS 4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年龄11~24岁,平均17.1岁.Lenke分型: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8例.行选择性胸弯融合27例,非选择性融合21例.观测手术前后冠状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躯干偏移、尾端融合椎旋转、倾斜角、椎间角、矢状面平衡变化,评价侧凸矫正效果及脊柱平衡状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5.1个月.选择性融合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6±11)%、(72±9)%.非选择性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胸、腰弯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74±15)%、(69±9)%.所有病例尾侧保留脊柱活动节段平均4.4个.1例因术中定位错误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行翻修术.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无脊柱失代偿,无假关节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凸凹双侧矫形棒同步矫形治疗AIS,有助于提高矫形效果,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69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13.9±4.5岁(7~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主弯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并评估脊柱侧凸矫形率及相关并发症[矫形率=(术前Cobb角-术后即刻Cobb角)/术前Cobb角]。结果:在69例脊髓纵裂患者中,单纯膜性纵裂50例,骨性纵裂4例,膜性合并骨性纵裂15例。合并椎板畸形38例,半椎体24例,肋骨畸形25例,37例同时存在其他椎管内畸形,椎管外畸形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背部毛发10例,跛行6例,腰背痛4例,截瘫2例。双下肢/双足异常8例,神经系统阳性体征20例。脊髓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占72.4%(50/69),纵裂累及椎体节段平均为4.2±2.7个。所有患者中,1例在矫形前行骨嵴切除,余均未对纵裂做预防性切除,仅单纯行侧凸矫形内固定术。6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9%。平均随访时间32.4±22.7个月(13~115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71.8°±29.4°,次弯Cobb角为46.4°±17.3°,胸椎后凸角为39.5°±36.1°,腰椎前凸角为50.4°±17.3°;主弯顶椎偏距为6.2±3.6cm,躯干偏移平均为2.8±3.0cm。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28.8°±21.6°,次弯Cobb角25.6°±14.5°,胸椎后凸角25.5°±19.1°,腰椎前凸角42.3°±15.4°;主弯顶椎偏距4.2±3.3cm,躯干偏移2.4±2.8cm,主弯顶椎旋转度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形率为(59.9±22.0)%,末次随访时矫形率为(53.6±25.7)%。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主弯顶椎偏距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主弯顶椎旋转度及躯干偏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为33.3°±25.9°,次弯Cobb角为27.1°±16.9°,胸椎后凸角为25.1°±16.1°,腰椎前凸角为45.6°±17.6°;主弯顶椎偏距为4.9±6.0cm,躯干偏移平均为2.1±2.0cm,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6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均为不完全神经损伤,无截瘫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棒断裂1例。2例螺钉松动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予以随访观察;1例内固定棒断裂患者手术翻修,未再次出现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SCM手术治疗患者纵裂好发于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畸形以混合型最多见;中下胸段肋骨畸形的伴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下端固定椎的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融合术后影像学改变.[方法]选取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的52例Lenke1型AIS患者.按照融合下端椎将52例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下端融合椎为T12)及B组(下端融合椎为L1),进一步根据Lenke分型将Lenke 1A(下端融合椎为T12/L1)及Lenke 1B/1C(下端融合椎为T12/L1)患者分别行矫形效果分析.[结果]术前A、B两组间各相关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A组患儿术后末次随访时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下端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冠状面成角及远端交界性后凸均显著大于B组患儿(P<0.05).根据腰弯修正型分为两组:Lenke 1A及Lenke 1B/C组.无论是下端融合椎为T12或L1的Lenke 1A型患者术后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矫形效果,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学改变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Lenke 1B/C(下端融合椎为L1)患者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较好.[结论]在对Lenke 1型患者行选择性融合术时应结合腰弯修正型制定手术策略:对于腰弯柔韧性佳的Lenke 1A患者只需融合至T12即可,而Lenke 1B/C患者的融合范围应延伸至L1.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椎体、椎板、棘突旋转角及椎体相对棘突偏移的距离,为指导术中轴状面去旋转及冠状面侧凸矫形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7.0岁,Cobb角51.9°,术前皆行平卧位顶椎区域CT平扫.测量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然后将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利用SPSS13.0进行三组定量资料的两两比较,分析三者间的旋转角差异.同时测量椎体相对椎板的偏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值.[结果]顶椎旋转角:椎体平均为17.3°±8.67°,椎板平均为17.6°±11.14°,棘突平均为11.3°±10.51°.经统计分析椎体、椎板与棘突间的旋转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3),而椎体与椎板间的旋转角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06).椎体相对椎板偏移的距离平均为(0.19 ±0.12) cm.[结论]测量脊柱侧凸患者术前CT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度和椎体相对棘突的偏移距离,对术中指导脊柱侧凸的轴状面和冠状面矫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胸椎及腰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双肩高度差、顶椎偏移(AV...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rike I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 I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I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