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椎体之间和椎体内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1~69岁。10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5个年龄组,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在L1~S1椎体CT正中矢状位影像选择松质骨范围最大的区域测量其HU值,进而将L1~5椎体自上而下三等分,分别测量每一等份内松质骨的HU值;基于腰椎MRI,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对比5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间及同一年龄组内L1~5不同椎体间的松质骨HU值,分析同一腰椎节段上、中、下不同区域椎体松质骨HU值;观察不同Pfirrmann分级的腰椎间盘上位与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各年龄组间患者的性别分布、体质量指数、病变节段、术前腰椎侧凸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密度HU值在L1~5各椎体之间并未表现出梯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L1~5椎体HU值表现出下降趋势。L1~5椎体内部存在骨密度梯度变化,上、中、下1/3椎体松质骨HU值依序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0例500个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4例、Ⅱ级204例、Ⅲ级186例、Ⅳ级93例、Ⅴ级13例;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松质骨HU值随着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升高而减小,而上、下位椎体松质HU值差值则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25、20.39,P值均<0.01)。结论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不同椎体之间骨密度无梯度差异,而各腰椎椎体内部骨密度HU值表现出从头端向尾端增加的趋势。骨密度下降以及上下相邻椎体松质骨骨密度梯度的较大差值对于椎间盘退变可能具有病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侧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侧和凸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2~L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2/3节段。DLS患者L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性(P<0.05);而L5/S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间盘、椎旁肌肉磁共振成像(MRI)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5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5例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无骨质疏松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Pfirrmann分级、L1~L5椎旁肌肉的相关指标,包括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脂肪变性比例。结果 2组Pfirrmann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1~L5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显著大于观察组,L1~L5脂肪变性比例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1~L5椎体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椎旁肌肉MRI变化主要表现为双侧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减小和脂肪变性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4月—2018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20~66(37.0±10.6)岁,病程1~38(10.3±8.0)年。测量患者术前GK及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Z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GK与L1~4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Z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GK与股骨颈T值、Z值均呈负相关性(r=-0.259、-0.242,P=0.014、0.021),与L1~4椎体T值、Z值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GK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质疏松是以全身骨组织显微结构损坏及全身骨量减少为特征,有学者认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体前高不会减少,反而会有增加的趋势。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37例,另选取同期在住院治疗的腰椎非侧凸组患者37例。测量时采用改良Cobb法,沿患者的T12-L5各椎体上终板平行划线,2条线的最大夹角为侧凸角,两线所在椎体即为上、下端椎。运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对患者L2-L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股骨转子的骨密度进行测定。采用Linear regression对骨质疏松和退行性腰椎侧凸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椎侧凸组患者L2-L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股骨转子部位的骨密度T值与腰椎非侧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各部位骨密度较腰椎(L2-L4)较低。腰椎侧凸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腰椎非侧凸组患者(P < 0.05)。Linear regressi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个部位的T值与侧凸Cobb’s角无明显相关性。结果提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与侧凸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 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 mg/cm3,T7~T9椎体的CT值和T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 HU。T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 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矢状化小关节角度(FJA)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单节段L4/5 DLS住院患者89例纳入DLS组,按年龄分为A1、B1两亚组,A1组44例(男14例、女30例),年龄<65岁;B1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为同期骨科门诊腰腿痛患者,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当,但未见腰椎滑脱者。按年龄分为A2、B2两亚组,A2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65岁;B2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65岁。在腰椎CT软组织窗测量各组L4/5和L3/4节段FJA,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FJA、小关节不对称(FT)程度和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DLS组内,L3/4节段A1组和B1组FJA分别为54.73°±7.26°和56.6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1组、B1组FJA分别为58.43°±10.41°和63.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L3/4节段A2和B2组FJA分别52.16°±10.07°和54.66°±8.66°,L4/5节段A2组、B2组FJA分别为45.36°±7.78°和47.82°±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L3/4、L4/5节段FJ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各亚组间FT比较,L3/4与L4/5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组间FT比较,在L4/5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4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4/5节段及L3/4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均高于对照组, DLS组内B1组均高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对照组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这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 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 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 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 < 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 > 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 > 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既往的文献多报道用椎板钩或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或讨论融合节段的选择。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行影像学评价。 方法:选择66例连续观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末端融合到T12或L1椎体。其中32例行椎板钩内固定,34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最少随访2年。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组患者内固定后胸段Cobb角矫正程度及腰段Cobb角自发矫正程度明显大于椎板钩组(P < 0.001)。椎板钩组内固定后13例患者冠状面朝左侧失代偿大于20 mm(参照C7铅垂线),而椎弓根内固定组仅4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与椎板钩相比,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矫正效果且内固定后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 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 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 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单节段骨折26例,双节段骨折4例;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2例,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7例。3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1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伤椎穿刺点导针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2)机器人组中,测量比较术前规划穿刺通道与术中实际穿刺通道的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评估机器人导针定位的精准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伤椎分布情况、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组单个导针平均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分别为(283.5±118.7)s、(12.4±5.7)次,均少于对照组的(469.2±113.9)s、(16.5±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2.78,P值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8.8±4.6)mL、0.9±0.1,对照组分别为(10.3±5.3)mL、0.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3.59,P=0.002、0.003)。机器人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机器人组中,术前规划穿刺通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7°±3.4°、10.0°±6.6°、(33.3±6.2)mm,术中实际进针隧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6°±3.8°、8.5°±6.2°、(33.3±6.2)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82、-0.01,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效果相同,还具有导针定位精准、定位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临床试验注册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40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BS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病变部位:T11/T12 2例,T12/L1 8例,L3/L4 6例,L4/L5 20例,L5/S1 8例。术前行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均阳性。术前16例患者伴有神经症状,其中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者6例,D级者10例。有6例患者对一线抗布鲁杆菌药物过敏。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依据个体体质、营养状态、肝肾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服药剂量及频次,实施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应用。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是否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患者行VAS、CRP、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术后6、12个月随访,行MRI检查;并且末次随访时行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配对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2.2±0.2) h、(360±50) mL。本组44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肝肾功能无损害,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VAS分别为(6.3±1.3)、(2.3±0.8)、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6,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CRP分别为(65.31±4.01)、(4.31±0.12)、(3.05±0.01)、(1.33±0.12)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3, P<0.05);44例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ESR分别为(54.78±3.12)、(13.08±1.01)、(6.21±1.32)、(2.32±0.38) m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8,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VAS、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9、5.763、4.219,P值均小于0.0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术后3个月复查均阴性。术后6、12个月X线显示椎弓根钉着力牢固、脊柱稳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后6、12个月MRI显示椎体及椎旁组织炎症吸收,椎管内脊髓无受压。术前ASIA神经功能C级6例,术后改善为D级2例,E级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D级患者10例,术后均改善为E级。 结论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对于BS控制感染、合理用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促进快速康复是安全可行的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叶酸对去卵巢大鼠抗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影响。方法: 40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二乙基己烯雌酚(0.03 mg·kg-1·d-1)组、低剂量(5 mg·kg-1·d-1)叶酸组和高剂量(20 mg·kg-1·d-1)叶酸组。各组大鼠于术后1周开始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给予蒸馏水,10周后,取L5椎体和右股骨行骨密度(BMD)检测;测定血浆和骨匀浆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大鼠L5椎体和股骨BMD显著降低(P < 0.01),血浆GSH-Px、NO和骨匀浆TAC、GSH-Px、NOS及NO水平明显降低(P < 0.01),MDA浓度升高显著(P < 0.01);与去卵巢组大鼠比较,高剂量叶酸组大鼠L5椎体和股骨BMD增加(P < 0.01),骨匀浆TAC、GSH-Px、NOS和NO水平升高(P < 0.01),MDA浓度降低(P < 0.01),血浆GSH-Px和NO水平升高。结论: 去卵巢大鼠体内抗氧化酶、NOS和NO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参与了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高剂量叶酸能提升去卵巢大鼠腰椎和股骨BMD,提高其体内抗氧化酶、NOS和NO水平,改善氧化应激,这可能是高剂量叶酸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 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 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 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