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334-335
1996年3月~2004年3月,我院开展分期手术治疗脊柱侧凸220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0例,男103例,女117例,11~42岁,平均20岁。冠状面cobb角96°~170°,平均116°。特发性脊柱侧凸15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61例;其中神经纤维瘤脊柱侧凸15例,ch 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伴脊柱侧凸8例,麻痹性脊柱侧凸7例,马凡氏综合征伴脊柱侧凸3例。治疗方法如下:①前路松解牵引2周后行后路矫形170例。②自体胫骨行前路支撑融合,2周后施行后路矫形9例。③一期前路骨骺阻滞加后路内固定矫形41例[1]。术后随访1~3年…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于椎体序列复杂移位而导致的三维脊柱畸形,即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胸后凸减少或加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段前凸消失以及轴状面上的旋转畸形。于1998年1月~2001年1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及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全组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5~23岁,平均15岁。侧凸类型为特发性侧凸8例(其中KingⅠ型1例,KingⅡ型3例,KingⅢ型4例),先天性侧凸4例。术前冠状面畸形(Cobb法)为40°~105°,平均65°。矢状面后凸(Cobb法)为-11°~58°,平均45°。旋转畸形Nash-Moe法为Ⅰ~Ⅲ度…  相似文献   

3.
严重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2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脊柱侧凸是脊柱在三维空间上的严重复杂畸形 ,冠状面上Cobb角≥ 90°,表现为头部偏离骨盆中心 ,双肩不等高 ,躯干倾斜或塌陷 ,常伴有心肺功能减退 ,严重的后凸畸形压迫脊髓引起不全性瘫痪[1] 。1997年 7月我院开展分期手术治疗 ,重建躯干平衡。护理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评估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现将我科 2 0 0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 79例 ,女 12 1例 ,年龄 9~34岁 ,平均年龄 17岁。冠状面Cobb角 90~ 170°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 8例均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脊髓减压术。结果随访 1~ 4年 ,结核全部治愈 ,植骨融合率 10 0 % ,纠正后凸角度平均 2 5° ,丢失角度平均 3.1。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6.
缪昌杰  张辅才 《中国康复》2001,16(4):250-250,254
儿麻后遗症脊柱侧凸是因脊柱肌肉瘫痪引起 ,当脊柱侧凸曲度 >60°时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 ,限制肢体活动 ,需行手术矫治 [1]。我们在临床上结合康复理论对 31例儿麻后遗症脊柱侧弯需行手术矫治的患儿进行术前术后康复护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儿麻后遗症患者 31例 ,男 1 6例 ,女 1 5例 ;年龄 1 0 - 1 4岁 ;病程 9- 1 3年 ;均有明确的脊髓灰质炎病史 ,下肢及躯干肌广泛麻痹 ,逐步发生并不断加重的脊柱畸形 ,“C”型胸腰弯 1 8例 ,“S”型胸腰弯 1 3例 ,矫形术前 Cobb角均 >80°,最重的 1 2 6°。1 .2 方法  1…  相似文献   

7.
一次性多平面椎弓椎体联合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不仅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出血多,而且由于患者颈椎固定于前屈位,胸腰椎后凸,髓、膝关节屈曲挛缩,胸廓固定,引起呼吸功能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给麻醉处理带来许多困难。我院自1988年10月至1992年2月共施行这种手术2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本组250例病人,男性207例,女性43例,年龄17~60岁。病因均为强直性脊柱炎,病史最短者3年,最长者32年。术前按Cobb氏角大小将脊柱后凸畸形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度,即50°以下为轻度;51°~70°为中度;71°~90°为重度;91°  相似文献   

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目前对其外观表现与畸变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设计采用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对象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32岁.方法行脊柱正位X线摄片测量侧凸的Cobb's角及顶椎CT扫描测量顶椎的旋转角度(Aaro法)和双侧椎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主要观察指标正位X线摄片Cobb's角,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在38°~124°内,侧凸Cobb's角每增加1°,顶椎旋转增加0.39°.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4.72±6.02)°,(14.22±6.52)°.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3~ 12月 ,通过对我院住院拟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 46例患儿进行呼吸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探讨呼吸训练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拟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儿中 ,选择46例不伴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儿进行呼吸训练 ,患儿一般情况见表 1。表 1 患儿一般情况 (x±s)项目例数年龄 (岁 )身高 (cm)体重 (kg) 病程 (年 )Cobb角 (°)男孩 712 .71± 2 .4 3 14 5.83± 2 1.814 0 .0 0± 18.3 85.3 0± 3 .5860 .4 0± 11.62女孩 3 913 .90± 2 .4 2 154 .75± 10 .70 4 1.84± 9.157.80± 4 .7855.85± 1…  相似文献   

10.
肖丹  刘斌  曾时兴  王义生 《新医学》2006,37(10):661-66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手术矫形,并观察术后脊柱侧凸角矫正情况、有否出现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及身高增加程度。结果全组病例脊柱侧凸角由术前平均56°改善为术后7°,矫正成功率100%。无发生脊髓损伤、血气胸、断钉、松棒、感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半年,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身高增加(1~5)cm。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80年10月~1991年12月为脊柱侧凸、后凸畸形等手术后的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21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3例中,男104例,女109例,年龄3岁~45岁,平均16.6岁。脊柱侧凸173例,其中手术治疗组130例,非手术治疗组43例;脊柱后凸畸形术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18例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18例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1例,年龄10~24岁,平均17岁,胸腰段侧凸10例,腰段侧凸7例,上胸段侧凸1例,均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时间最长40d,最短18d,平均住院20.3d,18例治愈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脊柱侧凸矫正手术中出现神经损伤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诱发电位的应用使神经损伤可以及时发现,并使术者有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了神经损伤。笔者自1996年以来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下施行脊柱侧凸矫正术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17岁,平均15.4岁,应用改良CD棒4例,美国奥比列克公司的AST矫正器1例,术前cobb角45°~65°,平均55°,术后平均18°。king1型侧凸1例,kingII型侧凸4例,1例合并有多节段半椎体。二、体感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3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结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院 198 5~ 1998年共收治老年脊柱结核并发病理性骨折病人 4 8例 ,均在彻底清除病灶同时给予椎体间相对较宽较长的髂骨全板植骨 ,术后卧硬板床 6个月以上 ,抗结核药物治疗 12个月以上 ,效果满意 ,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有 4 8例病人 ,男 2 8例 ,女 2 0例 ;年龄 60~ 85岁 ,平均 68岁。颈椎 2例 ,胸椎 14例 ,胸腰段 12例 ,腰椎 2 0例。椎体破坏总数 88个 ,平均 1 85个 ,破坏最多累及 3个椎体。本组脊柱后凸最大约 80° ,最小者 5°。术前并发截瘫 9例 ,截瘫指数 2~ 4。本组并发寒性脓肿 30例。本组病人从有症状到…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成英 《护理研究》2004,18(16):1458-1459
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称作特发性脊柱侧凸或原发性脊柱侧凸。我科1998年3月—2 0 0 2年8月对18例重症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进行脊柱前路松解加TSRH矫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7岁~16岁,Kning法分类Ⅱ型2例,  相似文献   

17.
陈书勤  郭春燕 《临床医学》2004,24(1):F003-F003
在我国 ,脊柱侧弯的发病率约为 1%左右[1 ] ,且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不但影响美观 ,给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 ,甚至导致截瘫。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手术。自 2 0 0 0年开始我院应用TSRH棒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 12例。经围手术期系统化整体护理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3年 6月在我科住院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 12例 ,其中男 7例 ,女 5例。年龄 12~ 15岁 ,平均 13岁。合并半椎体 1例。侧凸部位 :胸段 5例 ,胸腰段 7例。术前Cobb角最大 90° ,最小…  相似文献   

18.
骨科手术前期病人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 12月对我院 38例骨科病人进行术前健康教育 ,良好的健康教育方法能使病人更好更快地掌握健康宣教知识 ,稳定其情绪 ,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将 2 0 0 1年 1~ 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 2组。实验组 38例 ,男 2 6例 ,女12例 ,年龄 15~ 6 8岁 ,平均年龄 34 6 6岁 ;其中关节置换术 13例 ,脊柱手术 5例 ,四肢手术 17例。对照组 4 5例 ,男 30例 ,女 15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年龄 33 85岁 ;其中关节置换术 14例 ,脊柱手术7例 ,四肢手术 2 4例。上述 2组病人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9.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范围45°~85°).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