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李蜀华  冷蔚 《西部医学》2012,24(10):1932-193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值与肿瘤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的310例患者术前3d的CRP值,分析术前CRP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RP值在肿瘤TNM分期、T分期、N分期和M分期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RP值在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前检测中呈现高水平状态(CRP≥5.00mg/L)。其中,高炎症因子CRP预测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63.76%,敏感度为44.44%,特异度为85.82%。采用Kappa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294,P〈0.05。而且高CRP值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结论术前CRP值与肿瘤病理分期有关,且和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高CRP值可能提示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因此可以将其运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用FOLFOX4化疗方案后生存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61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FOLFOX4方案(LV/5-FU+L-OHP)化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进一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测化疗前CRP水平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化疗前CRP水平、肿瘤转移、姑息性切除以及PS评分与化疗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化疗前CRP水平是预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化疗前检测CRP浓度对于预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d)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72例结直肠癌患者,38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32倒结肠炎患者及30值正常对照者。并分别检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后1周与1个月的58例与52例患者,血清中E-cd的含量。同时观察72例结直肠癌患者E-cd含量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腺瘤息肉组血清E-cd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结肠炎组E-cd含量虽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E-cd含量显著升高(P〈0.1),结直肠癌术后一周组血清E-cd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结直肠癌术后一月纽血清E-c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E-cd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与病变部位无关。结论血清E-cd含量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标志物,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乔海军 《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978-982
【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CA19-9)的相关性以及对结直肠肿瘤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以65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3d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SAA、CRP、CEA、CA19-9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SAA与CRP、SEA现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CRP与CE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CEA与CA19-9呈正相关;SAA、CA19-9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意义,CRP无统计学意义;SAA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7%、69.15%、58.6%;CA19-9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7%、71.3%、51.7%。SAA联合CA19-9诊断结直肠癌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87.8%、36.7%。结论:SAA、CRP与CA19-9具有一定相关性,SAA与CA19-9在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SAA、CRP、CEA和CA19-9水平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CA19—9的相关性和SAA对于结直肠肿瘤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纳入结直肠癌患者41例,测定术前S从、CRP、CEA和CA19—9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AA和CRP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r=0.90。以诊断有转移的结直肠癌(进展期结直肠癌)为目标,建立SAA的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z=0.831,以SAA=4.045mg/L为临界点,得到SAA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6.2%。结论结直肠肿瘤患者的SAA和CRP水平高度相关,说明肿瘤转移与炎症反应有关联。SAA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用于术前分期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庆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enetetrahdrofolate reduca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叶酸、MTHFR基因多态性以及结直肠癌发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①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IP)技术,检测8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82例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多态性。②使用放免方法检测病例及对照血浆中的叶酸含量。结果 ①病例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②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MTHFR突变基因型率分别为56.1%和51.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叶酸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显著相关,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在重庆人群中MTHFR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炎性介质CRP与SAA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晓东  吕东昊  李立  高命  张程珑  刘磊 《西部医学》2009,21(10):1713-17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纳入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127例,所有患者于术前第3天测定血清CRP和sAA的水平,分析CRP和SAA术前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CRP和SAA在结直肠癌不同的TNM分期、N分期和M分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05)。SAA诊断Ⅱ~Ⅳ期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1=0.673(P=0.003),取2.700mg/L为分界点,诊断的准确度为69.9%,敏感度为72.3%,特异度为54.5%。SAA诊断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0.631(P=0.013),取3.295mg/L分界点,诊断的准确度为61.O%,敏感度为70.O%,特异度为51.9%。结论炎性介质CRP和SAA与结直肠癌分期的进展有关,SAA具有筛选Ⅱ~Ⅳ期需要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以及评估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RP、CEA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RP、CEA和VEGF水平检测,并与35名健康者作比较;分别计算比较15例术后复发患者CRP、CEA和VEGF阳性率和总阳性率。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清CRP、CEA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术后2周其水平比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复发组15例,其水平有回升,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患者三项指标检测的总阳性率为93%,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最高的VEGF(P<0.05)。结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RP、CEA和VEGF水平的变化,对判断术后疗效和预测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雄激素受体与细胞核DNA含量及癌胚抗原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直肠癌雄激素受体与细胞核DNA含量及癌胚抗原表达罗成华,单京瑞,张国华,吕宝璋我们在测定结直肠癌雄激素受体(AR)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AR水平与细胞核DNA含量、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关系,以期探讨AR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意义。一、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2(eosinophil chemotactic protein 2,eotaxin 2)的血清含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eotaxin-2的含量。分析血清eotaxin-2含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分析血清eotaxin-2对结直肠癌的筛查效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eotaxin-2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3.93,P<0.01);血清eotaxin-2含量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均<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血清eotaxin 2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2(95% CI为0.639~0.845,P<0.01),诊断敏感性为68.0%,特异性为77.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otaxin-2含量显著升高,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用放免法测定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含量及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发现,其皆随结直肠癌病期进展而逐渐增高,IAP含量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直线相关.提示检测外周血IAP含量可预测直肠癌患者病期.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红肉的摄入可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同时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预防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流行病学资料是有限和不完整的。为研究肉类、鱼类和脂肪的摄人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日本福冈结直肠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782例受试者和793例对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牛肉或猪肉、加工肉、总脂肪、饱和脂肪酸或n-PUTA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发生细菌移位时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结直肠癌患者52例,检测其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59%)患者PCT增高,其中10例腹水微生物培养阳性,PCT与WBC、ESR、CRP呈正相关,发生远端转移患者的PCT较高(P=0.01),PCT与腹水微生物培养无相关性。结论 PCT有助于诊断结肠直肠癌细菌移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P/ALB)、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化疗且化疗后随访至2023年2月的13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后随访2 a,根据是否复发、转移或死亡分为预后良好组(n=98)与预后不良组(n=37),对比两组化疗前,化疗后3、6个月血清CRP/ALB、GDF-15、VEGF、IL-37水平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化疗后6个月血清CRP/ALB、GDF-15、VEGF、IL-37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RP/ALB、GDF-15、VEGF、IL-37水平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AUC。结果:化疗前、化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RP/ALB、GDF-15、VEGF、IL-3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6个月,预后不良组血清CRP/ALB、GDF-15、VEGF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IL-37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  相似文献   

15.
IAP测定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免法测定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含量及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发现,其皆随结直肠癌病期进展而逐渐增高,IAP含量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值直线相关,提示检测外周血IAP含量可预测直肠癌患者病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评分联合炎症因子对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88例,术后感染18例(感染组)、未感染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PGSGA评分、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对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sTREM-1≥209.68μg/L、CRP>8.0mg/L、VEGF≥174.55 pg/ml、PGSGA评分≥4.57分是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TREM-1、CRP、VEGF与PGSGA评分呈正相关(P<0.05);四者联合检测对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PGSGA评分联合sTREM-1、CRP、VEGF可反映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抽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测定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平均血小板计数量。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平均血浆FIB,D-dimer含量PLT数量均高于正常值,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平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测试,对筛查和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一种补充指标;手术治疗是目前治愈结直肠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无菌动物模型,尤其是无菌鼠模型简单、易获得,为研究微生物群、结直肠肿瘤及机体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工具。无菌鼠模型的建立主要通过剖腹产及无菌隔离器饲养和繁育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建立转基因或药物诱导的特殊类型无菌鼠模型。目前,无菌鼠模型在结直肠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无菌鼠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或微生物群可以激活免疫和诱发炎症,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也证明,微生态失衡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由于无菌鼠模型是研究微生态失衡所致的结直肠癌及相关疾病研究重要且有效的研究载体,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在全球癌谱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据联合国欧洲消化病联合会统计,2000年结直肠癌在欧洲癌谱中高居第三位;而我国2000年结直肠癌发病率也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研究已表明,结直肠癌是结直肠上皮细胞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基因畸变的结果。迄今,结直肠癌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已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5例结直肠癌,46例结直肠腺瘤息肉、3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和30位正常对照者及结直肠癌术后随访组、复发组血清TGFβ-1与CEA的含量,分析血清TGFβ-1含量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及肿瘤复发组TGFβ-1和CE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及炎症性肠病组TGFβ-1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CEA含量无明显升高。术后各随访组TGFβ-1与CEA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直肠癌组血清TGFβ-1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肿瘤部位无关。结论:血清TGF-β1可作为结直肠癌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其临床诊断与评价、术后复发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