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最危险的急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的原发性心脏骤停,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肺复苏的机会较多,抢救成功率较高。2003年1月-2005年7月,我们抢救1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心内科住院及来院急诊的病例),就有关复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近20年来提出的一种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本文从脂蛋白(α)的结构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脂蛋白(α)及其循环复合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一种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状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极易发展成为AMI或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4.
缪捷  吴小庆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36-13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ACS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患者急性胸痛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以及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异常升高。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物,它在心肌缺血发生后迅速升高,能够在心肌缺血的可逆阶段检出,有利于心肌缺血的早诊断、早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证实,IMA是对缺血敏感并可早期检测出的生化标志物,对急性心肌缺血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危险分层及预后也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加用丹红注射液)4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5例,分别治疗14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改善明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vs77.8%,P〈0.05);心电图ST-T及T波倒置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列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2013年住院确诊的急性格林巴列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学分析。共收集急性格林巴列综合征病人42例,其中以0.1 g/(kg.d)治疗5天的病人为A组19例,以0.4g/(kg.d)治疗5天的病人为B组23例,2组均联合激素治疗,观察病人4周。对2组病人的出入院NIHSS及BI评分进行统计对比。结果:2组发病时NIHSS及BI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出院的NIHSS和BI评分2组统计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0.1g /(kg.d)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格林巴列综合征治疗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既有效又能减少大剂量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正确诊断和治疗ACS将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7月收治的161例维吾尔族和70例汉族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ACS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报讯 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县级医院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能力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近日在北京宣告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55例,成功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成功45例,成功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介入治疗能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治疗成功率比较高,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患者参与临床决策是一种新兴的理念,社会各界对此关注度较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看,影响患者参与临床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参与临床决策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自身因素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对此,结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中实际情况,从患者自身因素、参与临床决策风险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三个方面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主体因素)与临床决策(客体因素)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患者自身、参与临床决策风险、文化程度、年龄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参与临床决策的主要因素。同时,从伦理视域剖析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参与临床决策的自身因素及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收入问题、家庭因素、认知与知情同意导致影响临床决策参与的伦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离散度(QTd)并观察舒血宁对其影响。方法:对3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正常人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同时观察舒血宁治疗前后QTd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舒血宁治疗QTd明显低于治疗前QTd。结论:舒血宁可逆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d变化。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定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08年8月入院经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尤其以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的最为明显(P(0.01);ALT、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2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h 1次,连用7天。观察治疗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死亡、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2组无明显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非趼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左心功能的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做超声心动图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NEF)组和射血分数减低(DEF)组,后者术后7d复查超声,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及重要心血管事件。结果DEF组中术后心功能略有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PCI治疗后心功能有所改善,近中期临床预后接近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发生率超过后者,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之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近十几年大量研究报告生化标志物在ACS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在C反应蛋白(CRP)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其临床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183例,其中行PCI治疗者9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急诊PCI救治时行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2组(n=5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PCI救治时行优质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20.
蒲满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469-4470
目的:探讨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呼吸机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命体征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呼吸机治疗时间为(7.2±1.3)d,安全脱机44例(88%),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较治疗前有所减慢,PaO2及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aCO2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有着确切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为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提供较大帮助,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