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制备紫杉醇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运用相溶解度法进行增溶实验,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紫杉醇HP-β-CD包合物,利用FT-IR、XRD和DSC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 紫杉醇与HP-β-CD的相溶解度曲线呈现典型的AP型,包合物鉴定结果显示,物理混合物图谱与包合物图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P-β-CD可以显著提高紫杉醇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紫杉醇被HP-β-CD包合后呈现了新的物相特征,表明包合物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长春西丁(VIN)包合物,对其体外溶出度进行考察。方法测定长春西丁在不同浓度枸橼酸(CA)和环糊精(CD)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选用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分别采用研磨法(KE)、旋转蒸发法(CE)和冷冻干燥法(FD)制备了VIN/CD和VIN/CD/CA包合物;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桨法对包合物中药物溶出度进行考察。结果VIN溶解度随CA浓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加;药物在CD水溶液中的相溶解度曲线呈现典型的AL型;制备方法对药物的体外溶出行为有影响;采用CE或FD法制备的VIN/CD/CA包合物比相应的VIN/CD包合物表现出更令人满意的体外药物溶出行为,它能明显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VIN/CD/CA包合物中,CD种类和用量对药物溶出行为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生物碱类难溶性药物,在包合物中加入酸性辅料(如枸橼酸)可以显著降低增溶同等用量药物所需的环糊精的用量,近而减低生产成本,减小制剂服用体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证双硒唑烷(Eb)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形成,及探讨包合机制和可能的包合物结构图。方法分别通过相溶度法、UV-vis、FTIR、DSC和1H-NMR等方法验证Eb/HP-β-CD包合物的形成。应用Chem3D软件,结合FTIR和1H-NMR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包合物结构图,并对主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包合机制进行探讨。结果经多种方法验证,均确证包合物形成。热力学参数显示包合过程为焓推动的熵减过程,可自发进行。FTIR和1H-NMR数据显示Eb的苯环结构可能被HP-β-CD的空穴所包合。结论Eb与HP-β-CD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形成分子比为1∶1的包合物,经测定其水溶解度增加了3000多倍。初步推测本包合的主要驱动力是HP-β-CD空穴内的富焓水被客体Eb替换,是一个由热焓变化驱动的包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羟丙基-β-环糊精对穿琥宁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穿琥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考察穿琥宁溶液在不同的pH(7~9)值,不同的HP-β-CD(3.62~108.7 mmol·L-1β-CD溶液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表观降解速率常数(kobs)与HP-β-CD浓度不成直线关系,随HP-β-CD浓度增加而提高,最后趋于恒定。温度越低,HP-β-CD的稳定作用越明显。结论在该研究中HP-β-CD可以增加穿琥宁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塞克硝唑苯甲酸酯(secnidazole benzoate,SBZ)与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l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在水溶液中的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方法分别采用相溶解度法、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摩尔系列法等方法测定SBZ与HP-β-CD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包合比及包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在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SBZ与HP-β-CD均可形成1∶1包合物;热力学参数显示包合过程为焓推动的熵减过程,可自发进行(△G<0)。结论SBZ与HP-β-CD在水溶液中可自发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选择适宜的包合温度及合适的pH值将有利于包合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素包合物冻干粉针的制备及安全性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灯盏花素包合物冻干粉针并初步考察其安全性。方法以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灯盏花素包合物冻干粉针,摩尔连续递变法确定包合物的包合比例,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合物前后水溶液中药物的溶解度,并考察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的溶血性和血管刺激性。结果包合物的包合比例为1∶2,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包合后药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加,且包合物冻干粉针无溶血性和血管刺激性。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能够显著提高灯盏花素的溶解度,且制备的冻干粉针无溶血性和血管刺激性。  相似文献   

7.
崔京浩  钱颖  缪文俊  夏奇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6):1960-1963
目的:制备含葛根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的漂浮型胃滞留制剂及其体外药剂学特征评价。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葛根素的HP-β-CD包合物。分别以葛根素和包合物为内容物制备海藻酸钙微丸,考察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和壳聚糖对微丸漂浮百分率及释放度的影响。结果:红外光谱图和X-射线粉末衍射图显示葛根素与HP-β-CD形成了包合物。硬脂酸镁对其微丸的漂浮百分率影响大,当含量为2%时漂浮效果最佳。葛根素被包合后,溶解度增加约65.6倍,微丸中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累计释放百分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存在突释现象。将葛根素包合物与葛根素按照1∶1的比例混合,经分散机处理后的微丸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葛根素-HP-β-CD包合物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度,胃滞留微丸具有满意的漂浮性能和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对格列吡嗪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水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对格列吡嗪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格列吡嗪/β-CDP包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格列吡嗪经β-CDP包合后,溶解度由原来的8.195增至300.376mg·L-1,提高了36.65倍,体外溶出速率也有显著提高。结论β-CDP可与格列吡嗪形成包合物,β-CDP是难溶性药物较理想的增溶剂。  相似文献   

9.
李香  段康颖  林秀丽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2):1723-1729
 目的制备和鉴定多西紫杉醇-环糊精硫酸酯(6-S-β-CD,2-S-β-CD及随机取代的S-β-CD)包合物,并考察多西紫杉醇与环糊精硫酸酯之间的包合机制、构成摩尔质量比及包合常数。方法应用圆二色谱法研究不同浓度环糊精硫酸酯对DTX圆二色性的影响,并测定了包合常数;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DTX-S-β-CD包合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法(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摩尔连续递变法测定包合物的组成比例,相溶解度法测定DTX在25,37,45℃恒温条件下在不同浓度6-S-β-CD,2-S-β-CD,S-β-CD水溶液中的包合稳定常数及相关的热力学常数。结果多西紫杉醇的正性带和负性带强度都随着环糊精硫酸酯浓度的增大而增大,DTX与环糊精硫酸酯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摩尔包合比均为1∶1,相溶解度曲线为AL型,表观稳定常数K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包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焓变(ΔH)和熵变(ΔS)均为负值。S-β-CD对DTX的增溶作用强于6-S-β-CD和2-S-β-CD,且DTX-S-β-CD包合物的稳定常数高于DTX-6-S-β-CD,DTX-2-S-β-CD包合物。结论DTX与环糊精硫酸酯可以自发形成可溶性包合物,且低温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和稳定。S-β-CD对DTX的增溶作用及与DTX形成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均高于6-S-β-CD和2-S-β-CD。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莫诺苯腙(MB)与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莫诺苯腙含量,相溶解度法研究了β-CD及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包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莫诺苯腙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显著增加,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结论莫诺苯腙与两种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均可自发形成1∶1(物质的量的比例)可溶性包合物,从而增加了其溶解度,所有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HP-β-CD对莫诺苯腙的增溶作用强于β-CD,而莫诺苯腙β-CD的稳定常数高于HP-β-CD包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环糊精包合作用,提高龙血竭的溶解度,研制龙血竭片剂。方法:通过测定龙血竭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磺丁基-β-环糊精不同条件下的表观包合常数,筛选工艺并制备包合物,以差示热分析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动物试验检验包合物活性。制备龙血竭包合片并测定溶出度。结果:表观包合常数显示龙血竭与各种环糊精均存在较强包合作用,制备成包合物后,龙血竭溶解度提高13.75~168.39倍,活性也显著提高。包合片溶出度达78.69%。结论:龙血竭包合物溶解度高,药理活性显著,用量少。龙血竭包合片溶出速率快、溶出度高。  相似文献   

12.
石菖蒲挥发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石菖蒲挥发油与 β-环糊精 (β-CD)包合作用的制备工艺及其包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用均匀设计法对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作用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考察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其包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是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投料比为 1∶4.5 ,制备时需水量为β-CD的 35倍 ,包合温度 30℃ ,搅拌时间 2.5h。其包合物及挥发油的无水乙酸乙酯溶液的紫外光谱在 (255±1)nm和 (304±1)nm处有稳定的最大吸收峰。结论 :石菖蒲挥发油与 β-CD包合后稳定性增强 ,有利于挥发油粉末化参与制剂生产。  相似文献   

13.
固体分散技术和包合技术对白头翁总皂苷增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固体分散技术及包合技术对白头翁总皂苷(白头翁总皂苷)溶出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熔融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PEG 4000固体分散体,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通过IR,DSC,NMR鉴定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性质,并采用小杯法测定了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溶出度。结果:IR,DSC,NMR的结果表明形成了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溶出度大小依次为包合物 > 固体分散体 > 原料药。结论:包合技术能显著提高白头翁总皂苷的溶出性能,而固体分散技术对其增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是吴茱萸中提取的一种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研究表明吴茱萸次碱有抗高血压、抗癌、抗炎、抗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学作用,目前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将其开发成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高血压、抗炎药物,但是研究发现吴茱萸次碱属于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高脂溶性药物,Rut的高度难溶性是其口服吸收应用的主要障碍,极大的降低了吴茱萸次碱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本实验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Rut包合物,以提高吴茱萸次碱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该实验采用搅拌法-冷冻干燥法制备Rut-HP-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以主客分子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搅拌速度为影响因素,优化 Rut-HP-β-CD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通过考察表观溶解度、薄层色谱、显微鉴别和熔点测定、溶出度考察等方法验证包合物。结果显示当Rut与HP-β-CD摩尔比为1:1,温度60 ℃、包合时间 4 h、搅拌速度600 r·min-1的条件下制备Rut-HP-β-CD 包合物,包合率达 91.04%,工艺优化成功。因此以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 Rut-HP-β-CD 包合物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包合率高,重复性好,能显著提高Rut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为吴茱萸次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穿心莲提取物-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穿心莲提取物-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试验考察β-CD与穿心莲提取物的投料质量比、包合时间及包合温度对包合工艺的影响,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包合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 结果: 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β-CD与穿心莲提取物的投料质量比5.57:1,包合时间4.5 h,包合温度55 ℃;包合率预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1.18%。 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优化穿心莲提取物-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对二氢吡啶类药物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的包合作用和分子识别能力。方法由包合反应得率确定反应的平衡位置,并以此评价β-CD对3者的包合能力;由核磁共振和差热分析证明包合物的形成。结果β-CD对药物的包合能力为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包合常数K硝苯地平=51.48 mol·L-1,K尼群地平=0.88mol·L-1,β-CD与尼莫地平未形成包合物。结论β-CD与客体药物形成1:1型包合物;客体分子从大口端进入CD的孔腔,苯环部分停留在主体腔内,客体分子中取代基的位置和体积对包合作用有显著影响;包合态药物的熔融相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明显高于原药。  相似文献   

17.
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麝香酮(muscone)在β-环糊精、HP-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中以及脂质体载体中的透皮扩散情况。方法:采用Franze扩散池,进行小鼠离体皮肤渗透扩散试验,比较其透皮扩散特征。结果:麝香酮HP-β-环糊精分子包合物以及脂质体后的经皮渗透速率明显大于麝香酮,麝香酮β-环糊精包合物则较低。结论:麝香酮HP-β-环糊精包合或脂质体化后能够促进麝香酮的经皮渗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黏膜刺激性的目的。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采用显微镜、TLC和DSC对包合物进行验证。测定包合前后斑蝥素的水中溶解度。考察包合前后斑蝥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刺激性。结果制备了斑蝥素β-环糊精包合物。斑蝥素的溶解度较包合前提高了11.8倍。包合物未见黏膜刺激。结论斑蝥素制成包合物可以达到提高药物水溶性和减少药物黏膜刺激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利萍  王秀珍  毛威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5):1164-1167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共沉淀法,以姜油树脂中姜酚的包合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应用SEM,IR,DSC,TLC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姜酚的包合率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为:Y=56.36-6.38X1+11.21X2+2.13X3-0.016X23(r2=0.981,P<0.05),在优化条件β-CD/姜油树脂质量比(X1)7/1、包合时间(X2)1h,包合温度(X3)65℃和的条件下,姜酚包合率达(95.20±0.31)%(n=3);SEM,IR,DSC图谱显示姜油树脂与β-CD形成了包合物,TLC图谱说明姜油树脂包合前后的基本组分没有改变。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高包合率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甘草黄酮-β-CD包合物的制备及增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筛选制备甘草黄酮-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包合率和回收率为指标筛选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解度及溶出度。结果:甘草黄酮-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为甘草黄酮:β-CD(g∶g)为1∶6,包合时间为2h,温度为40℃。结论:甘草黄酮的包合物的溶解度增加,体外溶出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