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衰竭(Case Report Form,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参与CRF发生、发展及恶化的全程,及早寻求减轻炎症反应,对防止肾纤维化、保护肾功能、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重要意义。目前CRF"微炎症状态"的发病尚不明确,其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CRF"微炎症状态"与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激素水平、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脂)等相关文献梳理后,从中医学"痰-瘀-虚"模式探讨CRF"微炎症状态"的发病,从而为临床治疗CRF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RF CKD分期Ⅲ~Ⅳ期非透析患者15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F)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6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94例),观察2组患者3个月后肾功能水平。结果微炎症状态组较非微炎症状态组肾功能下降明显。结论CRF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控制微炎症状态对CRF有益。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包括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其合并症与病死率很高,有关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及改善预后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热点。近来诸多研究发现CRF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状态,后者在CRF中尤其在其进展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微炎症状态既有别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亦不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与肾功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严重时可加重CRF进程,导致肾功能恶化、营养不良、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故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虚气留滞”是CRF微炎症状态的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以不同的形式影响CRF的形成与转归。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优势,在改善微炎症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笔者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基于“虚气留滞”理论,从微炎症状态与CRF的关系、中医对CRF微炎症状态的认识及其中药防治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提出脾肾衰微(虚气)为CRF微炎症状态发病之本,瘀浊毒邪(留滞)为其发病之标,虚气与留滞相互胶着,互为因果,呈螺旋式发展,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中药多具有补益脾肾、袪瘀泄浊之功效,通过下调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微炎症指标,从根本上祛除或因脾肾虚衰衍生的病理废物,减轻微炎症状态,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祛邪外出、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可为临床治疗CR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于血液净化技术的开展与进步,使"尿毒症为不治之症"的论断已成为历史.但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及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其合并症与病死率很高,有关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改善预后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热点.近来诸多研究发现CRF患者普遍存在着微炎症反应状态,微炎症反应在CRF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CRF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扶肾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模型大鼠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5/6肾切除法制备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中药组以扶肾液为治疗药物。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一般状态与肾功能变化,检测微炎症状态相关指标hs-CRP、IL-6、TNF-α表达。结果:中药组CRF模型大鼠一般状态较好,肾功能损害延缓,hs-CRP、IL-6、TNF-α表达下调。结论:扶肾液可有效延缓CRF大鼠肾功能损害进程,其作用机制与干预微炎症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微炎症状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非透析的CRF患者69例,测定其C反应蛋白(CRP)、IL-6、TNF-α、Alb、Hb及SCr,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①CRF组血CRP、IL-6及TNF-α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微炎症状态发生率35%。②CRP增高组Alb低于CRP不增高组(P<0.05)。③CRF 2期、3期及4期CRP、IL-6及TNF-α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中医证型CRP、IL-6及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脾肾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CRP及IL-6低于肝肾阴虚型(P<0.01或0.05),而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型CRP、IL-6与肝肾阴虚无显著性差异(P>0.05)。夹湿浊证及夹湿热证CRP及IL-6高于各型虚证(P<0.05)。结论①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②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微炎症状态,但不同证型微炎症状态程度有一定差异,其中夹湿浊或夹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程度最明显。微炎症状态程度可作为湿浊证及湿热证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微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微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以CRF"毒损肾络"病机理论与微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为切人点,结合cRF微炎症状态的发生机制及其在CR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理解巾医学"毒邪"与微炎症的关系及在cRF中作用的病机,探讨中医治疗cRF从毒邪立论的思路与方法.结果 毒损肾络是CRF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并贯穿cRF微炎症状态的始终.炎症因子的作用与中医学的"毒随邪生、变由毒起、毒损肾络"观点相一致.结论 解毒通络、健脾补肾法重在保肾,清除毒素,可抑制炎症因子在CRF中的致病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微炎症状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非透析的CRF患者69例,测定其C反应蛋白(CRP)、IL-6、TNF-α、Alb、Hb及SCr,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①CRF组血CRP、IL-6及TNF-α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微炎症状态发生率35%。②CRP增高组Alb低于CRP不增高组(P〈0.05)。③CRF 2期、3期及4期CRP、IL-6及TNF-α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中医证型CRP、IL-6及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脾肾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CRP及IL-6低于肝肾阴虚型(P〈0.01或0、05),而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型CRP、IL-6与肝肾阴虚无显著性差异(P〉0.05)。夹湿浊证及夹湿热证CRP及IL-6高于各型虚证(P〈0.05)。结论①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②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微炎症状态,但不同证型微炎症状态程度有一定差异,其中夹湿浊或夹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程度最明显。微炎症状态程度可作为湿浊证及湿热证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发生率更高。是导致MHD患者营养不良、难治性贫血、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整体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但目前临床上对此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故本文通过总结微炎症状态的研究现状,以期发现更多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毒清联合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RF)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CRF非透析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并设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尿毒清联合结肠透析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两组CRF患者共45例治疗前的h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s-CRP、IL-6、TNF-α与血肌酐(SCr)呈正相关(P<0.001)与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P<0.001)。2个月后治疗组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RF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尿毒清联合结肠透析能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起到延缓肾衰竭速度及保护残存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苏叶地黄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8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CRF患者68例,辨证均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苏叶地黄汤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1、TNF-α、IL-6、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苏叶地黄汤能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归丸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右归丸口服,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尿β2-MG、BUN、CREA、T细胞亚群(CD4~+、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右归丸可有效改善CRF患者肾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黄泄浊颗粒保留灌肠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衰竭(CRF)湿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根据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及相应的降压、利尿、纠正肾性贫血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大黄泄浊颗粒1袋配液150m l灌肠,保留1~2h,每日1次;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湿热证症状、肾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CRF疗效、湿热证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肾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等指标改善亦均以治疗组为优(P〈0.05或P〈0.01)。结论:大黄泄浊颗粒对非透析CRF湿热证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改善其存在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临床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并且慢性微炎症反应与肾功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发生机制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治疗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因此,严重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近几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多靶位,多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竭微炎症取得一些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对慢性肾衰患者贫血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飞  郭遂怀  曹阳 《中国针灸》2006,26(9):679-680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这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已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肾性贫血的根本疗法。随着EPO治疗的普及,EPO抵抗性贫血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炎症状态是导致EPO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考虑能否通过传统医学方法改善CRF患者伴随的微炎症状态,提高EPO疗效,纠正肾性贫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从微炎症状态的病理物质是炎症因子来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机制可归属于中医学毒邪、络病等范畴,属于慢性肾衰的标证。且络病蕴毒、毒邪损肾络是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贯穿于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可能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慢性肾衰竭(CRF)的病机关键为睥肾衰败,浊毒瘀血内蕴,损伤肾络.瘀毒贯穿于CRF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早期即使用活血化瘀药治疗CRF,对延缓其病程进展非常重要.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的作用,且可清除自由基、促进细胞恢复、抑制微炎症反应、抗肾间质纤维化等作用,可延缓其走向终未期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微炎症状态、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CRF2、3期患者60例,按辨证标准分为脾肾阳虚证26例,气阴两虚证19例,湿热证1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HSP70、IL-6、尿AQP2含量,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CRF患者NF-κB、IL-6、HSP70、AQP2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②3个证型组中,湿热证组NF-κB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或P<0.05);HSP70含量呈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P<0.05或P<0.01);尿AQP2含量为脾肾阳虚证组>湿热证组>气阴两虚证组(P<0.05或P<0.01)。结论:①CRF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及水代谢紊乱,但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最明显,NF-κB、IL-6与CRF浊毒内盛有关;AQP2与CRF水湿相关。②CRF患者机体肾保护机制已启动,HSP70与CRF患者正气盛衰相关。  相似文献   

20.
指出:细胞因子对CKD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异常增殖,改善微炎症反应,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有着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从三个方面,即:细胞因子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单味中药对改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改善微炎症状态的研究等,对细胞因子与慢性肾脏病及中药的干预研究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