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瘀血理论在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作了综述。指出瘀在哮喘的产生中与气和痰有着密切的联系,瘀血生则阻滞气机,气机不利无法行水,水凝成痰,痰瘀搏结于气管,缠绵不愈。认为:明确的瘀血阻滞哮喘可直接用活血化瘀论治,初发时痰气瘀阻,可采用驱痰、理气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哮喘治气     
朱杰 《中医研究》1999,12(1):6-7
气者,人之根本也,百病皆生于气。哮喘成因虽多,终不离乎气,正如《类证治裁》所云:“肺为气之主……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朱丹溪虽称哮喘“专主于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但也同样强调“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而气为血之帅,活血亦以调气为先。故哮...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秋未 《新中医》2002,34(10):70-70
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证》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证”。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气、痰、非时之气密切相关。但临床所见, “瘀血”在哮喘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于外邪引发哮喘,痰浊壅阻于气道,气机阻滞,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阻塞气道,使气滞更甚,又加重瘀血。加之哮喘病程缠绵,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浊内停,且“痰瘀同源”,瘀血内生,阻塞脉络,影响气机运行,瘀留更深。此外,肺肾为金水相生,肺虚及肾,日久损及元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寒凝亦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滞、气虚、阳虚、痰阻等皆可致瘀,又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瘀胶结的复杂病机。临床虽大多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等为治则,但将活血化瘀法渗入其中,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较难治的一种缠绵难愈的疾病,属于中医的"喘证、哮病"范畴。故首先论述瘀血的产生、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肝与痰的生成关系,若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调、感受外邪可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使人体水液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痰浊内生。水为痰之本、源于肾,痰性湿、主于脾、贮于肺,痰饮留伏是哮喘发生的基础。感受外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肺失宣肃、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失常,故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发为哮喘。论治哮喘不能只归肺、脾、肾,应重视对肝脏功能的调节,提高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哮喘缓解期的病理因素出发探讨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阐述了痰饮与瘀血对于哮喘缓解期发病的重要性。认为"痰伏于肺"是哮喘的夙根,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根本病理因素,而瘀血亦贯穿哮喘发病的始终,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津血同源,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胶结,阻滞气道,从而使病情难愈,痰瘀互结、留伏于肺是哮喘缓解期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不能见痰治痰,见瘀治瘀,应当充分考虑到痰瘀之间相互化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痰、瘀的角度阐述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认为宿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瘀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小儿哮喘应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通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7.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哮喘范围,其发病主要自痰邪作祟,刘公望教授认为瘀血为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宜从痰瘀入手。  相似文献   

8.
详细探析了痰阻、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导致血瘀使小儿发生哮喘。认为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血瘀,伏痰和瘀血是哮喘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之夙根。  相似文献   

9.
从痰瘀论治哮喘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萍 《山西中医》1996,12(4):54-55
从痰瘀论治哮喘临床体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100053)邱萍关键词哮喘,痰饮,瘀血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痰鸣为主证。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其它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哮喘与本证侯相似。中医...  相似文献   

10.
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第四次学术交流会于1991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山东邹县召开,会议其间收到论文174篇,现就部分论文综述如下:1 哮喘对于哮喘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仍遵常“哮喘专主于痰”的理论,在治法上以治痰为主。江西中医学院洪广祥在中医科研中发现,不少哮喘病人在发作时不仅有痰的表现,而且常可见到面青、唇暗、舌暗、脉涩等瘀血的表现,同时发现哮喘缓解后80%以上病例仍有不同程度的舌暗,说明瘀血证不仅是发作期的见证,而且也是哮喘缓解后病理的潜在见证。从而提出了痰挟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的新病理观。在  相似文献   

11.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病之一,由于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寒邪侵袭,引动伏痰瘀血,阻塞气道,发为哮喘。该文详细探析寒邪的理论内涵,探索寒邪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机关系,认为寒邪(外寒和内寒)为小儿支气管哮喘常见致病因素,寒邪停肺为其外因,脾肾虚寒为其内因,寒痰、瘀血为其发病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之根本;痰浊瘀血是发病关键,宜从气阴两虚,痰浊瘀血治疗。  相似文献   

13.
瘀咳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瘀血咳嗽的病因病机,前人多认为是痰瘀碍气,肺失肃降。如《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唐容川说:“盖人身气道,不可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  相似文献   

14.
从瘀血论治哮喘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黎明  张俐 《国医论坛》1999,14(2):17-17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肺的宣降功能失调,痰浊与瘀血阻滞的结果。现代医学通过对哮喘病变机理的研究,认为在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病变过程中,血小板激活因子、凝血功能先进等因素与中医的“痰瘀血”概念有一致性,提示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能提高疗效,拼探讨了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哮喘中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抗过敏、抗血管炎症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三个途径来发挥作用,故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哮喘发答的不  相似文献   

15.
陈天然主任医师认为: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搏结气道而发为哮喘。临证时分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湿热哮喘证)和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来治疗。对于难以控制的哮喘,多是宿痰入络所致,常选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与瘀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症"范畴.瘀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缓慢或血滞体内的病理现象,也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根据中医学"肺主治节,朝百脉"、"气血相关"、"痰瘀同源"及"久病入络"等理论,瘀血与哮喘发病必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中医内科肺病学组第二次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在长春召开,共收论文117篇,现就会议的部份论文综述如下。痰瘀伏肺为哮证发病的“宿根”一些学者对“哮喘主于痰”,痰为哮喘之“宿根”这一理论提出了异议。冯世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瘀血为哮喘的“宿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中西医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探讨中医病机"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与西医病机慢性气道炎症、特应性体质及血液流变学、气道重塑的关系,认为中西医病理机制有相通之处.临床应重视哮喘的"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的病机,指导遣方用药,有利于提高哮喘的疗效,尤其是提高其远期疗效,为这一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志英  汪红 《国医论坛》1997,12(3):35-35
肺为相傅之官,位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朝会百脉,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能使肺失宣降,肺气郁滞,百脉不通,形成瘀血。瘀血伏藏于肺,阻碍肺气之宣肃升降,肺络受阻,可致咳逆喘息、肺胀诸疾,若在采用补泻肺气、顺调气机、化痰涤痰治法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相关疾病探讨如下。1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久则肺络不通,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而致咳逆喘息加重。治当化痰祛瘀,降气平喘。其中因寒痰伏肺、肺气上逆、络脉不利者,治当温肺散寒、…  相似文献   

20.
瘀血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瘀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缓慢或血滞体内的病理现象,也是引起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根据中医学“肺主治节,朝百脉”、“气血相关”、“痰瘀同源”及“久病入络”等理论,瘀血与哮喘发病必然密切相关。哮喘发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