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估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对膝关节前后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一种新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对收治的42例单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使用KT2000 Knee LdgamentArthrometer分别测量健患侧膝关节.得出其在15磅、20磅、30磅应力时胫骨股骨之间的移动距离,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患侧与健侧在15磅、20磅时胫骨前移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磅时胫骨的前移,15磅、20磅、30磅时胫骨后移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前后稳定性有所降低,且KT2000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手段用于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肖育洪  陈翔宇 《重庆医学》2013,42(18):2112-2114
目的探讨X线测量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单纯、单侧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进行双膝关节侧位片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对比分析患、健侧所测数据的差异。结果 (1)屈膝位前抽屉试验时健侧平台应力前移度AO/AP为(52.68±6.24)%,患侧平台应力前移度AO/AP为(63.01±5.92)%,双侧屈膝平台应力前移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膝应力位顶-平台相交率健侧为(23.15±5.02)%,患侧为(32.34±4.86)%,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平台角健侧为(55.13±7.20)°,患侧为(60.46±6.73)°,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平台夹角健侧为(97.49±2.41)°,患侧为(99.05±2.59)°,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伤后3个月内就诊相比,伤后超过3个月就诊的患膝平台应力前移度、伸膝应力位顶-平台相交率及顶-平台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伸膝应力位股骨-平台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测量在诊断膝关节ACL损伤中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在膝关节侧位片上,ACL损伤侧膝关节屈膝位前抽屉试验时平台应力前移度、伸膝应力位的顶-平台相交率和顶-平台角均高于健侧膝,且受伤时间越长上述变化越明显。X线测量可作为ACL损伤的常规检查及诊断依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冬蕊  李宁  张义龙  李志怀 《河北医学》2014,(10):1731-1733
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手术前后的康复护理和效果。方法:8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手术前后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与护理,主要是指导其进行膝关节周围肌力和屈伸活动范围的练习。韧带重建术前、末次随访时记录膝关节胫骨后移程度、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患侧膝关节后向稳定性、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对患者的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患侧前交叉韧带的有效性及其优点,对术后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所选60份病历进行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关节稳定性检查,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应用健侧和患侧腘绳肌腱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从而分析并探讨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治疗患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并结合积极的康复训练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在10~12周内,实验组膝关节屈伸功能较对照组恢复快,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12周后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基本相一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采用Lyshohn膝关节评分方法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评分分别为92.32±8.25和90.12±7.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性。随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及Pivot shift检查均阴性。未有诉膝关节不稳或打软腿征象。结论: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重建是一种积极有效地治疗方案;利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有利于患侧膝关节早期恢复期其稳定性和活动度;早期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较为有效的功能康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145例成人膝关节胫骨前移度KT1000初步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松  杨柳  郭林  谢峰  谭红波  代灿 《重庆医学》2007,36(20):2095-2097
目的 初步测量并建立正常膝关节胫骨前移度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选择无交叉韧带损伤的成年志愿者145例,其中男64例,女81例,年龄18~68 岁,平均38.45岁.采用 KT1000分别在膝关节屈曲90°、30°进行双膝胫骨前移度测量.在 KT1000 的操作中, 使用最大手动提拉力,测量胫骨前移最大的距离.分别分析膝关节胫骨前移度在屈膝角度、性别、左右侧别及年龄上存在的差异性,并统计出膝关节胫骨前移度的正常参考值.结果 左膝关节在不同性别间胫骨前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误差所致).膝关节在屈膝90°时的胫骨前移度明显大于屈膝30°时(P<0.05).膝关节在屈膝30°与90°时,两侧膝关节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段之间,膝关节胫骨前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前移度的正常范围为:男性左膝关节在屈曲90°和30°时分别为:3.50~8.96mm、1.78~8.36mm,右膝关节在屈曲90°和30°时分别为:3.20~9.56mm、2.87~8.59mm;女性左膝关节在屈曲90°和30°时分别为:4.38~6.98mm、2.39~6.53mm,右膝关节在屈曲90°和30°时分别为3.31~8.99mm、4.10~6.62mm.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损伤中,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常被累及。由于膝关节肿痛,积血,患者因疼痛查体欠配合,急性期常难以确诊;PCL损伤常伴有前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诊断时常忽视PCL损伤;且PCL断裂时小腿后掉,常误查为前抽屉试验阳性。故PCL损伤误诊率高。PCL损伤后,髌骨和髌腱担负起抵抗胫骨后移的任务,而胫骨后移将导致股四头肌装置力矩变短,使其运动学优势丧失。Skyker等研究关节接触点压力发现,韧带损伤后,膝内侧各髌骨关节面压力均明显增大,最终导致关节退行性变[1]。传统认为,除PCL附着部撕脱性…  相似文献   

7.
<正>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损伤后直接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后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我院从2000年1月-2008年4月共收治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8例,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法医学鉴定的意义.方法 对经关节镜及手术证实的43例患者患侧膝关节与患者健侧膝关节的MRI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共计55条交叉韧带损伤,能够证实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6条,后交叉韧带(PCL)损伤19条.部分撕裂40条,完全性撕裂15条.MRI诊断交叉韧带部分性撕裂符合率92.5%,诊断交叉韧带完全性撕裂符合率为100%.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膝关节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能准确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程度,对临床法医学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关节镜缝合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探寻更加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随访12例通过关节镜下缝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上后内和后外侧入路观察操作,利用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从胫骨结节内侧向撕脱处的内缘和外缘钻2个骨道,使用肩关节穿刺缝合器将2根5号涤纶线穿过骨块或韧带,通过2个胫骨骨道将2根缝线引达胫骨前方,通过缝线固定撕脱骨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骨块均得到复位.术前患者KT2000结果中位数为13.86 mm,术后为0.80 mm,Lysholm评分中位数为97.8分,Tegner评分中位数为6.5分,所有患者均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经关节镜双骨道缝合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方法简便,快捷,手术创伤小,可较好恢复患膝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腘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 4.88°和3.06°± 3.38°。结论: 全关节镜下腘肌腱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临床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虽然较少见,但一旦损伤将直接导致膝关节的后向及旋转不稳,引起膝关节的退行性变。目前,针对有移位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主张手术治疗,使其达到解剖结构,恢复后交叉韧带的张力及膝关节的稳定性。本文就该类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7例(非手术组),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2~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Lysholm平均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1.5±6.7)分提高到术后(90.3±9.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显示:患侧与健侧松弛度对比差异在3 mm以内。非手术组中7例患者平均Lysholm功能评分仅由治疗前的(60.1±3.2)分提高到康复治疗后(72.8±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松弛度对比大于6 mm。结论:早期关节镜下应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膝关节受到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讨论其临床实践意义。方法:选择68例陈旧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累及中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其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进行中外复合体重建。结果:43例A型患者的复合体损伤患者在术前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和外旋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C型复合体损伤患者术前以及随访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外旋程度及外侧关节间隙张开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治疗后的随访结果显示,中外后复合体重建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提高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们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包括胫骨后窝撕脱骨折)病例,综合临床,X线照片和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其中5例胫骨后窝撕脱骨折CT全部清晰显示骨折征象。X线正侧位平片仅有4例显示,伤膝关节后软组织内游离小骨块,提示膝关节后部血管神经有受损之可能性。1例后交叉韧带断裂X线未显示,CT显示为后交叉韧带内低密度区。结论:CT是目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理想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针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或者不保留残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其中60例选择保留残端,视作观察组,另外70例患者选择不保留残端,视作对照组,比较两组重建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术前、术后3个月患侧、健侧被动角度重现误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患侧和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患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中保留残端能够加快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较不保留残端的手术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关节镜下复合肌腱移植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关节镜下复合肌腱移植术为其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Lysholm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IKDC为患者的韧带情况进行评分,应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测定胫骨前移的距离及膝关节的稳定性,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这3项评分,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前,这31例患者的Lysholm评分为(33.17±9.11)分,IKDC评分为(31.30±7.21)分,胫骨的前移距离为(12.15±2.02)mm,膝关节的稳定率为22.95%;治疗后,这31例患者的Lysholm评分为(89.31±8.42)分,IKDC评分为(87.90±9.01)分,胫骨的前移距离为(3.71±1.12)mm,膝关节的稳定率为90.30%。治疗后,这31例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韧带情况、胫骨前移距离及膝关节的稳定性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关节镜下复合肌腱移植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进行MRI-3D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膝关节ACL损伤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均行ACL重建术。均于术后12个月,进行MRI-2D和MRI-3D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相对前移距离,比较患者MRI-2D和MRI-3D重建图像上Blumensaat角。结果: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且KT-1000测量结果小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3D和MRI-2D测量的患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3D患侧与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2D患侧与健侧Blumensaat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3D较MRI-2D更有利于准确测量Blumensaat角,且ACL重建术后膝关节MRI-3D扫描可常规做术后复查的参考,有助于指导术中定位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指禅推法对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试验组术后康复应用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患侧支撑相、健患侧支撑相比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推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效促进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解剖学结合双源CT成像技术,对比关节镜结果,探讨双源CT成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双膝关节双源CT成像。通过后处理软件把原始图像处理为MPR、RT及双能图像,并测量双侧前交叉韧带CT密度值、长度及起点、中间和止点韧带厚度,定位前交叉韧带损伤部位。36例患者均对患侧膝关节行关节镜检查。前交叉韧带患侧与正常侧之间测量数值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使用Kappa分析,Kappa值<0.20认为极低的一致性、0.21~0.40一般的一致性、0.41~0.60中等的一致性、0.61~0.80高度的一致性和0.81~1几乎完全一致。结果 30例患者经关节镜确诊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双源CT诊断符合率、真阳性率、漏诊率、真阴性率、误诊率分别为91.67%、93.33%、6.67%、83.33%、16.67%。患侧(经关节镜确诊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前交叉韧带CT密度值、长度、起点厚度、中间厚度、止点厚度与健侧相比,P<0.05。关节镜检查与双源CT检查用Kappa检验,Kappa值为0.71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良好。结论 双源CT图像的后处理应用可作为膝关节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重要影像学辅助检查。通过双源CT影像学测量,可初步诊断、定位前交叉韧带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20.
蒙壮丽 《微创医学》2010,5(1):83-84
膝关节的稳定有赖于关节周围骨、关节囊、半月板、韧带和肌肉的完整性,而关节韧带对膝关节的运动起着导向和限制作用,一旦损伤往往会导致膝关节的不稳定。膝关节周围的重要韧带主要是囊外的膝内、外侧副韧带和囊内的前、后交叉韧带。在屈膝位时,强大外力的撞击可使胫骨上端后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