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年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复习老年骨性关节炎(OA)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近年文献。OA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关节疾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该病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缓解疼痛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方法。药物治疗中首选镇痛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时,应了解其副作用,老年人慎用。手术疗法包括关节镜手术和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胴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等速测力仪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和等速肌力的评定。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问的本体感觉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前H/Q值对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与正常对照间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接受手术的时间在损伤后4个月内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位置重现误差成线性正相关(R:0.713,P〈0.05)。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的恢复有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术后6个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水平仍低于正常人。在韧带损伤后4个月内,接受手术越早,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水平越好。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恢复较好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也相应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小干涉核糖核酸是核糖核酸干涉的起始诱导物,在细胞内引起强烈的核糖核酸干涉,降解目的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以控制目的基因表达。目的:利用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软骨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活性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观察在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p65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设计、时间和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9/2007—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方法:利用质脂体将筛选优化好的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于涉核糖核酸转染软骨细胞,特异性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继而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核因子κB的活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记法分析从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质两水平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核糖核酸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结论:在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p6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正> 前十字韧带在维持膝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防止胫骨向前错动。据Butler报告,在抵御前抽屉试验时它的抵抗力占86%。前十字韧带一旦断裂,如不立即缝合,则断端很快被吸收,缝合即成为不可能。但是,由于韧带断裂当时疼痛、肿胀、肌肉痉挛等因素,使得膝不稳不易发现,从而丧失了及时治疗的机会。等关节一消肿。不稳立即表现出来,成为前十字韧带的陈旧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总结关节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修复损伤半月板的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象与方法:采用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复位固定法,对106例患者的108个损伤半月板进行修复。通过症状、体征、Tegner和Lysholm评分对半月板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对术后有明显症状、体征的患者进行了关节镜探查。结果:术后随访106例、1~9·5年(平均26±12·3个月)。Tegner评分术后(7·65±2·54)较术前(3·55±1·59)有显著性差异(P<0·001)。Lysholm评分术后(88·55±25·64)较术前(35·46±14·62)有显著性差异(P<0·001)。疗效优61只半月板,占56·5%;良35只半月板,占32·4%;可8只半月板,占7·4%;差4只半月板,占3·7%。总优良率为88·9%。对术后有症状和体征的14例患者进行关节镜再探查,发现4例未愈合,5例部分愈合。术后并发症包括半月板箭固定处的后关节囊刺痛5例。无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10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72%。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半月板箭修复半月板损伤手术成功率较高,术中和术后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6.
跟腱再断裂的手术治疗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跟腱再断裂的临床表现及再手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5例跟腱再断裂的患者在我所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全面观察跟腱再断裂的表现,根据不同的断裂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结果15例患者再断裂部位均为跟骨结节上3~4cm,均为原断裂部位。跟腱断端瘢痕化增粗,粘连明显。其中12例为横行断裂,2例为短马尾状断裂,1例为大部分撕裂。15例患者中9例为闭合性再断裂,6例为开放性再断裂。10例患者坚持随访至少1年,按Amer-Lindholm评分优良率为70%。结论跟腱再断裂均发生在原断裂部位,断端瘢痕化,粘连明显,多为横行断裂,急诊再手术缝合修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继发关节内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 973年至 2 0 0 2年间我所诊治单纯后交叉韧带断裂共 5 4例 ,其中进行了关节内探查的有 40例 ,急性伤 9例 (≤ 6周 ) ,慢性伤 3 1例 ( >6周 )。分别对这 40例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率、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及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损伤部位及损伤类型进行了统计学研究 ,同时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之间和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的继发关节内损伤进行了统计学比较 ,对创伤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显示 ,后交叉韧带断裂最常见创伤机制为胫前伤 ( 5 1 85 % )。非运动员中摩托车伤最多见 ( 2 3 5 3 % )。伤后慢性期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期 (P <0 0 5 )。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及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软骨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后交叉韧带断裂后软骨损伤最易发生于髌股关节 (P <0 0 1 ) ,其次为股骨内髁负重区 ,与前交叉韧带断裂更易发生于内、外髁相比 ,明显不同。非运动员软骨损伤程度要重于运动员 (P <0 0 5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急慢性期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近。慢性期外侧半月板损伤居多 (P <0 0 1 )。运动员更易发生半月板损伤 (P <0 0 1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少于前交叉韧带 ,慢性期尤甚 (P <0 0 0 1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损伤的部位以外侧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κBp65蛋白在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实验性创伤性骨关节炎大鼠软骨和滑膜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造模组(n=12),造模组采用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部分切除内侧半月板建立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两周后处死大鼠,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和滑膜内的NF-κBp65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关节软骨和滑膜中的NF-κBp65表达显著增高。结论:NF-κBp65可能在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并总结4例关节镜辅助下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初步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2005年6月~7月,4例半月板切除术后的患者接受关节镜辅助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78±7.71岁(21.5~38.5岁)。3例内侧半月板移植,1例外侧半月板移植。随访采用症状询问,体征检查,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测量关节稳定性的方法。4例患者均每半年进行一次X线片及MRI检查,分别观察膝关节的关节间隙改变及移植半月板状态。对所得结果,因病例只有4例,故只进行数据描述,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4例患者均进行了平均21.80±0.81(20~2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均正常,均无明显的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原来长时间活动后被切除半月板的间室不适完全消失。患者可以胜任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无并发症出现。IKDC、Lysholm、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KT2000测量发现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有所改善。X线片检查提示术后患者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每半年一次的MRI检查提示移植半月板术后1年时替代存活已经很好。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的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安全可行,半月板移植可缓解半月板切除后出现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使膝关节的稳定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侧副韧带切断合并半月板部分切除对大鼠膝关节软骨、滑膜和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行内侧副韧带切断和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分别在术后第1、2、3、4和5周各处死4只大鼠并取材;另备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织学观察其关节软骨和滑膜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断和部分半月板切除后,大鼠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表达显著增高,TNF-α在术后第1周时、IL-1β在术后第2周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第5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水平。术后第1周,关节软骨丢失,软骨层变薄;软骨细胞减少,排列层次紊乱,有簇聚现象;蛋白多糖分泌减少,表面的软骨组织甲苯胺蓝染色失染。第2周,软骨继续退变,表面软骨纤维化,软骨下骨硬化,部分侵入软骨层,蛋白多糖进一步丢失,甲苯胺蓝染色失染严重。从第3周开始,正常的软骨细胞基本消失,呈纤维样变,软骨下骨硬化;髓腔融合、开放、纤维化,呈现晚期骨性关节炎的改变。滑膜细胞从术后第1周开始增生,炎细胞浸润;第2周滑膜炎症加重,并有血管增生;第3周滑膜已出现明显的纤维化改变。结论:内侧副韧带切断伴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后,大鼠膝关节呈现骨性关节炎的改变,关节液中IL-1β和TNF-α表达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