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管状胃代食管与全胃代食管治疗食管下段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5年10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下段癌患者100例,均经左胸行食管癌根治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每组50例,管状胃组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重建,全胃组采用全胃代食管手术重建。分别比较2组围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肺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评价等。结果 2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状胃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多于全胃组(t/P=2.814/0.006、6.030/0.000);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全胃组(t/P=15.672/0.000、4.180/0.004),但2组术后1、3、6、12个月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食管下段癌治疗中,管状胃代食管比全胃代食管手术时间长且费用高,但管状胃代食管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4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结果: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1例(4.2%),胸胃综合征1例(4.2%),胃食管吻合瘘1例(4.2%),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5例(21.7%),胸胃综合征3例(13.0%),胃食管吻合瘘2例(8.7%),两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好,肺功能恢复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以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中应用改进的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5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管状胃组80例,实施裁剪胃小弯保留大弯侧的管状胃代食管;全胃缝缩组76例,实施保留全胃缩缝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比较两组在防止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少胸胃综合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发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患者生理解剖要求,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手术的10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管状胃组(A组,56例)和全胃组(B组,53例),另选取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52例).比较管状胃组和全胃代食管组患者在术中吻合口位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减压量、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食管测压、24 h pH值检测以及食管胃镜等方法,进行胸胃功能检测.结果:管状胃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术后胸胃功能较对照组下降,但管状胃组疗效较好,3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食管癌术后胸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胸围功能较全胃代食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中采取管状胃代食管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胃代食管术治疗,研究组采取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胃肠减压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有并发症发生,其中研究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吻合口狭窄、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前GQOL-74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切除术中不仅疗效好,安全性佳,而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生活质量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管状胃重建食管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2例行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的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管状胃手术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组的28.6%(P < 0.05)。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并固定、包埋于原食管床上,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其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取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呼吸功能、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PDQ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QLO-OES2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袁庆锋  张琪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12-3013,3015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巴中市中心医院确诊为中下段食管癌并有手术指征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改良组术中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胃食管吻合术。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胃食管反流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肺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术肺功能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能明显减轻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损害,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适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与传统开放三切口这两种手术方式在Ⅱ、Ⅲ期食管癌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分析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方法的治疗优势,以期为治疗Ⅱ、Ⅲ期食管癌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患者提供更好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行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11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58例),试验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试验组行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切除术,对比分析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是否吸烟、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炎症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病史、是否吸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278±45)min、出血量(218±127)mL均少于对照组(291±39)min、(241±1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2.28±5.9)个高于对照组(20.67±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20.4%)、声音嘶哑(11.1%)及心律失常(3.7%)比率均小于对照组(38.1%)、(22.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胸腔积液、动静脉血栓等出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IL-6、IL-10、TNF-α因子浓度(2.13±1.25)pg/mL、(0.55±0.42)pg/mL、(1.63±0.85)ng/mL较对照组(2.96±1.64)pg/mL、(0.78±0.53)pg/mL、(2.67±1.45)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Ⅱ、Ⅲ期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较传统手术有较为明显的微创优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少于传统手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2例,其中胸腹腔镜联合42例,开放手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淋巴结清扫站数、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比较术后两组发生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声音嘶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36.5±40.8ml vs 173.5±51.8ml)、术后前3天胸腔引流量(500.2±76.8ml vs 547.1±63.8ml)、术后住院天数(12.3±2.1天 vs 14.6±1.8天)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站数(5.36±0.90 vs 4.90±0.80)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声音嘶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年、3年生存率(85.7%、47.2% vs 83.9%、4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具有明显微创优势,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武绍远 《吉林医学》2013,(26):5354-5355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食管癌切除患者20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组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结果:两组治疗后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手术能减少并发症,提高随访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两种上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影响。方法7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管状胃代食管组和全胃代食管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1、6、12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管状胃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等并发症显著少于全胃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Q O L评分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管状胃组术后6、12个月QOL评分及满意度均优于全胃组。结论管状胃代食管行食管癌切除术,其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与全胃代食管手术无明确差异,但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管状胃重建食管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的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2例行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的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管状胃手术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传统胃代食管手术组的28.6%(P<0.05).结论 对于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并固定、包埋于原食管床上,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其操作技术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6.
周波  何明学 《医学综述》2014,(15):2825-2827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77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管状胃组191例,行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全胃组186例,行全胃-食管残端吻合,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肺部感染(5.76%)、胃排空不良(2.62%)、反流性食管炎(4.7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胃组(13.44%、8.60%、13.98%,P<0.05);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测评总得分(76.9±10.3)分及满意度(37.70%)均显著高于全胃组(65.4±9.8、20.43%,P<0.05),但管状胃组进食食物种类功能区、进食顺畅程度功能区得分低于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辅助电视胸腔镜(HVATS )食管癌切除术的方法和可行性。 方法 将5 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 5例。研究组施行HO VATS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施行常规三切口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效果满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食管旁淋巴结(枚)分别为(2 .92±0 .99)和(2 .96±0 .89) ,贲门旁淋巴结(枚)分别为(1.16±0 .6 9)和(1.0 8±0 .6 4 ) ,胃左动脉淋巴结(枚)分别为(2 .92±0 .76 )和(3.0 4±0 .6 8) ,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 ;纵隔淋巴结清扫(枚)分别为(6 .12±1.0 9)和(4.6 0±0 .91)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胸部手术时间(min)分别为(5 1.2 4±4 .0 1)和(73.4 4±8.75 ) ,胸部失血量(mL)分别为(10 4 .2 0±13.89)和(191.2 1±2 4 .0 3) ,术后引流量(mL)第一天分别为(2 0 7.6±2 0 .0 6 )和(382 .0 0±2 5 .6 6 ) ,差异有极显著性(P <0 .0 1)。 结论 HVATS食管癌切除术能够达到常规三切口开胸手术相同的切除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管状胃代食管术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0年2月至2019年3月的食管胃吻合术治疗的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3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了全胃代食管术方式治疗,观察组应用细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比较两组的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患者在术后的短期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的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3.17%,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15.87%,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是9.52%,低于对照组的31.7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4h反流次数,反流大于5min的次数和pH4的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细管状胃代食管术能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推荐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在胸上中段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管状胃组(30例)和全胃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3周检查患者肺功能.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管状胃组与全胃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胃组比较,术后3周管状胃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传统全胃代食管术相比,管状胃代食管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曾富春  刘胜中  丛伟 《四川医学》2011,32(9):1369-1371
目的总结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4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和传统全胃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管状胃组与传统全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均多于传统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症、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管状胃组随访期内胸胃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