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电致孔透皮给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用电子脉冲治疗仪透皮给予正清风痛宁治疗,对照组25例用针刺穴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电致孔透皮给药治疗肩周炎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透皮给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导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并与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电致孔透皮给药30例、B组秋水仙碱口服治疗3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A、对照组B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6.67%、93-33%,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A(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0、43.34%,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B(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透皮给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并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临床症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致孔透皮给药结合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及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电致孔透支给药。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后作出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致孔透皮给药结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可明显缓解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池穴快速捻转法对患者椎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奇偶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采用风池穴快速捻转法,对照组采用风池穴常规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 h,15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双侧椎动脉Vs、Vm、Vd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对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池穴快速捻转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透皮治疗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疼痛、伸展不利、麻木僵硬等软组织挫伤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结合电致孔临床透皮给药,对照组69例、采用中医骨伤治疗疼痛仪。中药治疗。主要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76.8%,差异在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中药离子透皮电致孔治疗各中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透皮吸收贴剂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贴敷组、针刺组、局部贴敷组,每组30例。穴位贴敷组采用中药贴剂穴位贴敷法,局部贴敷组采用中药贴剂局部贴敷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贴敷4 h;针刺组采用穴位针刺,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3组均为15 d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压痛、颈部活动度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穴贴组、局贴组、针刺组均可改善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穴贴组近远期疗效不劣于针刺组,且优于局贴组。结论中药透皮吸收贴剂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可同时结合药、穴双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刺天柱、风池穴位等对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常规组(30例,常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30例,针刺斜方肌天柱、风池穴位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参数(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疼痛程度(VAS)。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的颈动脉内径、Vm等椎动脉血流参数等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椎动脉RI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CS在保守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斜方肌天柱、风池穴位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动脉血运,缓解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中药热透组30例、针药组30例.针刺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穴及颈椎夹脊穴3对;中药热透组自拟中药酒外敷+神灯照射;针药组结合针刺组与中药热透组治疗,操作方法一致.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63.3%、中药热透组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温针灸配合电致孔透入正清风通宁注射液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电致孔透入正清风通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 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8%和93.8%,对照组分别为43.8%和71.3%,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配合电致孔透入正清风通宁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朱冬梅 《河南中医》2013,33(6):954-956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交叉电项针"促进脑梗死后气切患者吞咽功能及肺感染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60例咳嗽反射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并肺感染的脑梗死气切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按照就诊顺序纳入患者。3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炎、化痰、改善供血等基础治疗。交叉电项针组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廉泉,电极左右交叉相连;针刺组采用双侧风池穴、翳风穴、地仓透颊车及廉泉,不接电极;对照组进行单纯西药基础治疗,不给于针灸治疗。根据对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藤岛一郎吞咽评价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定等指标进行观察,并统计3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交叉电项针组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评价均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3组CPI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有降低,交叉电项针组促进肺感染恢复显著(P0.01)。结论交叉电项针对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交叉电项针能够促进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插管并咳嗽反射障碍患者肺感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穴位注射加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加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椎动脉血流情况及血管变化。结果:①两组均能有效地改善椎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以及椎动脉形态;②穴位注射加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的改善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作用,其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改善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相一致,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用电针针刺鹤顶、梁丘、血海、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并配合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针;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电针针刺,穴位同治疗组.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金针王乐亭"中风十三治"之"手足十二针法"针刺,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20次。A组针刺得气后不留针,即刻起针;B组得气后留针30 min;C组得气后留针6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AS)。结果 3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CSI评分及患侧肢体Fugl-Meye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针刺后留针60 min,针刺后不留针及留针30 min均更能改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期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90例偏头痛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以VAS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观察穴位配伍(太阳、风池、太阳+风池)、针刺方向(直刺、向下刺、向后刺)、针刺刺激量(1根针、3根针、5根针)、针刺时间(30 min、1 h、2 h)4因素3水平间的不同搭配组合针刺方案,对偏头痛急性期镇痛疗效,初步确定4因素的主次作用(方差分析)、3水平优劣(多重比较)及4因素3水平优势组合。结果穴位配伍、针刺方向、针刺刺激量为针刺镇痛主要因素,留针时间为次要因素(P0.05)。太阳+风池组合镇痛效应明显优于单用太阳或风池(P0.05)。脑空透风池(向下透刺)镇痛效应显著优于风池直刺及完骨、天牖透风池(向后透刺)(P0.05)。5根针、3根针(排针平刺)显著优于1根针(P0.05);5根针优于3根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 h的镇痛效应优于留针30 min及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太阳+风池穴、向下透刺法、5针排针平刺法、针刺2 h方案为急性期偏头痛针刺镇痛的优选方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亦可选择排针3针,留针30~60 m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的影响,并评价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药物组60例,静点舒血宁;针刺组60例,药物加针刺;针康组60例药物加针刺加康复,3组均治疗21天后观察疗效。结果:3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针康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于前两组。结论:针刺联合现代康复能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列缺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6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证实椎动脉血流呈正常的健康人,随机分成3个针刺组,即列缺组、合谷组、悬钟组,每组20人。全部对象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分别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捻转2次,手法平补平泻。结果 针刺列缺穴30min后,椎动脉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Vs)、每分血流量(CO)与针刺前相比,经统计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谷组、悬钟组针刺后与针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了椎动脉的供血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4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天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