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茯苓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茯苓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泄泻等病证,高频药物包括陈皮、赤芍、丹参、炒酸枣仁、首乌藤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陈皮,茯苓"、"丹参,茯苓"、"茯苓,炒酸枣仁"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龙骨→牡蛎"、"茯苓,龙骨→牡蛎"、"牡蛎,首乌藤→龙骨"、"炒白术→茯苓"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所用药物多具理气、安神、凉血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牡蛎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显示,含牡蛎处方常用于治疗不寐、眩晕、胃痛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龙骨、炒酸枣仁、首乌藤、丹参、赤芍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牡蛎-龙骨”、“牡蛎-炒酸枣仁”、“牡蛎-首乌藤”等,置信度≥0.95的关联规则包括“龙骨→牡蛎”、“茯苓-龙骨→牡蛎”、“龙骨-炒酸枣仁→牡蛎”、“丹参-龙骨→牡蛎”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药物包括黄芪、半夏、茯苓、白花蛇舌草、生地黄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陈皮,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三棱→莪术""牡丹皮,桃仁→赤芍"等;新处方包括"莪术,三棱,穿山甲,夏枯草,续断""重楼,沙参,皂角刺,海藻,昆布"等。结论名老中医治疗肿瘤处方多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符合中医标本兼治之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用健脾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健脾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白术”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白扁豆”“陈皮->半夏”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健脾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健脾作用的部分理气药、消食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中含有白芍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白芍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白芍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反酸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陈皮、丹参、当归、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芍,赤芍”“丹参,白芍”“白芍,陈皮”等,置信度≥1的关联规则包括“赤芍-白芍”“龙骨-牡蛎”“当归,赤芍-白芍”“赤芍,桑寄生-白芍”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白芍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血活血、安神之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在收集颜正华教授含首乌藤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含首乌藤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显示,含首乌藤处方中高频次药物包括炒酸枣仁、牡蛎、龙骨、丹参、赤芍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首乌藤-炒酸枣仁"、"牡蛎-首乌藤"、"首乌藤-龙骨"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牡蛎→首乌藤"、"茯苓→首乌藤"、"炒酸枣仁→首乌藤"、"白芍→首乌藤"等,治疗不寐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龙骨、首乌藤、丹参、牡蛎、远志、珍珠母、茯苓、炒酸枣仁,治疗胸痹的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首乌藤、炒酸枣仁、瓜蒌、薤白、赤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在建立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泽泻、山楂、丹参、决明子、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山楂,泽泻”“山楂,丹参”“丹参,泽泻”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何首乌→山楂”“丹参,何首乌→山楂”“何首乌,泽泻→山楂”等;新处方包括“枳壳,延胡索,瓜蒌皮,青皮”“熟地黄,决明子,山药,何首乌,大黄”等。结论:处方用药多具健脾利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之功,体现了中医痰瘀同治,标本兼顾的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孟河名医马培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马培之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当归、白芍、陈皮、山药等,核心组合包括“生地黄-牡丹皮-麦冬”“续断-桑寄生-牛膝”“防己-独活-秦艽”“桑叶-蝉衣-桔梗”等,新处方包括“桑叶-蔓荆子-僵蚕-蝉衣-桔梗”“续断-桑寄生-牛膝-桑枝-五加皮”等。结论马培之用药经验丰富,多在经方基础上,灵活辨证,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常用止咳类中成药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止咳类药品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甘草、桔梗、苦杏仁、麻黄、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甘草、桔梗”“甘草、苦杏仁”“甘草、陈皮”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桑白皮”“陈皮、瓜蒌仁”等,新处方包括“苦杏仁、麦冬、瓜蒌仁、知母、生地黄”等。结论止咳药类中成药处方药物多具有疏散解表、清热燥湿、宣肺化痰、滋阴补气等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收集颜正华教授2000-200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处方,分析含当归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处方的基础上,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当归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当归处方常用于治疗胃痛、痹证、月经不调等病证,高频次药物包括赤芍、白芍、丹参、陈皮、香附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当归,赤芍”“白芍,当归”“丹参,当归”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大枣-当归”“砂仁-当归”“党参-当归”“龙骨-牡蛎”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当归处方所用药物多具补血活血、理气调经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