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在老年冠心病诊断及PCI术后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于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心胸外科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2例为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观察RT3DE参考指标: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STI参考指标:左心房整体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左心房舒张早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e)、左心房舒张晚期平均峰值应变率(mSRa)。结果 冠心病组mSRs(3.19±0.67 vs 3.82±0.73)、mSRa(-4.57±0.62 vs-3.91±0.53)、LAAEF[(33.79±4.96)%vs(36.10±5.1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mSRe、LAVmax、LAVp、LAVmin、LAP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T3DE和STI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46例CHF患者(NYHA心功能Ⅲ~Ⅳ级),应用双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定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P容积(LAVp)和最小容积(LAVmin),并计算左心房存储容积(LARV)、左心房管道容积(LACV)和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即左心房每搏输出量,LASV)和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并与30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CHF组与正常组相比LAVmax、LAVmin、LAVp、LARV、LASV、LAAEF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而LACV则减低(P0.01)。2不同心功能级别心衰患者LAVmax、LAVmin、LAVp、LARV、LACV、LASV、LAAEF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3限制性充盈与非限制性充盈患者比较LAVmax、LAVmin、LAVp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LACV、LASV、LAAEF则减低(P0.05),LARV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CHF患者整个心动周期LAV均扩大,左心房管道功能减低、存储功能及助力泵功能代偿性增强;随着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逐渐加重,LAV进一步扩大,左心房管道功能进一步减低,而助力泵功能亦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对老年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老年患者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心房功能恢复的特点.方法采用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察20例老年对照组和2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在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24 h,72 h及7 d左心房收缩功能.观察以下指标:①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内径LVD;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二尖瓣E峰峰值速度E(cm/s);④二尖瓣A峰峰值速度A(cm/s);⑤取心尖四腔切面AQ技术观察左房: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收缩期前容积LAVp,左房主动排空容积LAAEV=LAVp-LAVmin,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LAAEV/LAVp.结果老年PAF组较老年对照组左房内径[(4.24±0.43)cm vs(3.83±0.22)cm,P<0.05]及左房容积[(70.43±12.70)ml vs(46.2±4.91)ml,P<0.05]增大;二尖瓣峰流速A(cm/s)在心房颤动自发复律后24 h,48 h明显降低,7 d有所增高,但仍较对照组低[(45.4±12.37)cm/s;(56.64±16.24)cm/s;(65.01±13.58)cm/s vs(74.55±5.97)cm/s,P<0.05];老年PAF组自发复律后LAAEF(%)降低,至7 d部分恢复,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72±5.22)%;(16.42±5.20)%;(18.89±7.70)% vs(34.65±7.83)%,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内径和左房容积增大,心房颤动自发复律7 d时LAAEF仍降低.由于自发复律后仍存在左房收缩功能障碍,且窦性心律难以维持,因此对于左房容积增大的老年PAF患者,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临床诊断房颤的7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65例、持续性房颤组14例),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房最大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等左心房结构指标,并通过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排空容积等指标探讨左心房功能的变化。体检非房颤人群2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消融术前检测显示: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LAVmi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增大更显著(P0.05)。房颤组LAAE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下降更明显(P0.05)。LAPEF及左心房排空容积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房颤患者术后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较术前均有变小(P0.05),但两者出现变化的时间点不同,阵发性房颤组在术后1年明显变小(P0.05),持续房颤组在术后近期就出现明显变小(P0.05)。两组LAAEF、LAPEF、排空容积等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③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术后近期、中期变化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但至术后1年变化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缩小房颤患者增大的左房结构,近、中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加显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左心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LAVT)对终末期肾病(ESRD)肾移植手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0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ESRD患者65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并随访1年以上。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左心室功能参数和左心房容积参数,左心室功能参数与左心房容积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房室瓣E峰最大流速(E值)、平均瓣环运动速度(e'值)高于术前,E/e'比值低于术前(P0.05);术后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心电图P波对应左心房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整体排空率(LATEF)、左心房被动排空率(LAPEF)、左心房主动排空率(LAAEF)低于术前(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e'比值与ESRD肾移植手术患者LAVmax、LAVp、LAVmin、LATEF、LAAEF呈正相关(r值分别0.663、0.237、0.373、0.650、0.581,P0.05),与LAPEF无直线相关性(r=0.101,P0.05)。结论 ESRD患者肾移植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LAVT能实时观察左心房容积变化,准确评价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评价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改变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ACM组)和相匹配年龄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左心房常规二维参数及应变率参数测量。常规参数包括: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p容积(LAVp)、左心房最大直径(LAMD)、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及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应变率测量指标包括:左心房间隔、侧壁、下壁及前壁收缩期的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应变率(ESR)及舒张晚期应变率(AS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M组常规参数LAMD、LAVmax、LAVmin、LAVp及LAAEF增高,LAPEF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M组ASR增高,而SSR及ESR减低,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变率成像可以准确评价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应变显像技术(2DSTE)评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9例HOCM患者入选此研究。应用2DSTE技术测量房间隔,左房侧壁、前壁,下壁的基底段、中段,以及房顶部共12个节段各个时相的心房心肌应变率,取平均值,得出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m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mSRe)、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mSRa)。应用2DSTE自左房容积曲线获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左心房扩张指数(LAEI)。比较术前、术后中期各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与术前比较,39例HOCM患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左心房最大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LVOT-PG)、二尖瓣反流(MI)均明显减低(P均0.05);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均明显增大(P均0.05);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DT)缩短,舒张晚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a’)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晚期mSRa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各个时相LAVmax、LAVp、LAVmin以及LAVI均明显减小(P0.05),LAAEF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晚期mSRa与LAAEF在0.01水平上呈中等程度负相关(P0.01)。结论 HOCM患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左心房辐泵功能较术前恢复。2DSTE能够敏感反映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无症状饮酒者随着饮酒时间因素改变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体检健康不饮酒男性作为对照(A组);61例无临床症状男性饮酒者根据饮酒时间长短分为2组:30例饮酒时间5~9年者为B组,31例饮酒时间10~20年者为C组。对3组行常规超声及RT-3DE检查。常规测量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RT-3DE测量参数包括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主动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LATEF)。结果:B组所有指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LAVmin、LAVmax、LAVp、LAAEF、LATEF与A、B组比较明显增大(均P0.05),LAPEF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RT-3DE可以有效评价无症状饮酒者随着饮酒时间因素改变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I)技术评估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ICM的患者35例为ICM组,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运用2D-STI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的收缩期应变(Ss)和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Se)和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计算得到相应房壁的平均应变(m Ss、m Se和m Sa)及平均应变率(m SRs、m SRe和m SRa);采用双平面面积-长度法(L-A法)测量两组受试者的左心房容积,包括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被动射血分数(LAPEF)、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并分析左心房射血分数指标与应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CM组LAVmax、LAVp和LAVmin容积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LATEF、LAPEF与LAAEF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ICM组患者左心房m Ss、m SRs、m Se、m SRe、m Sa和m SRa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ICM患者中,LAPEF、LAAEF、LATEF分别与|SRe|、|SRa|、SRs呈正相关(r=0.73、0.70、0.69;P均<0.05)。结论 2D-STI技术能够测量ICM患者左心房在整个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应变及应变率,准确评估其左心房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11.
薛洁  耿献辉 《山东医药》2012,52(15):54-5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左房功能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查,获取动态心尖四腔、两腔心的二维灰阶图像;采用左房容积追踪技术(LAVT)获取左房容积曲线和左房容积—时间变化曲线后获取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出速率峰值(dv/dtA),并计算左房排空分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Vmax、LAVmin、dv/dtA显著增高,LAEF、dv/dtS、dv/dtE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左心房功能受损;LAVT可无创、定量评价左心房功能受损及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2.
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起搏患者白介素-6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患者IL-6的改变。将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66)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57),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的水平。经过中位数65天的随访观察,RVOT起搏患者IL-6水平较右室心尖起搏组低(15.68±4.82 ng/L vs 5.68±4.82ng/L,P<0.01)。结论:RVOT起搏患者较RVA起搏患者炎症介质释放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CAVB患者被随机分为RVOTS组(25例)和RVA组(25例),全部植入房室全能(DDD)型起搏器,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以DDD模式或心房同步心室抑制(VDD)模式起搏,心室起搏比例为100%。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LVEF、FS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ROVTS组LVEF[(57.29±2.87)%比(50.03±2.98)%]、FS[(34.24±2.59)%比(29.06±3.72)%]显著优于RVA组(P均<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49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非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49例设为对照组。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被检人员的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以及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水平,并且应用二维斑点超声技术测定各房壁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平均应变率(m SRe)、舒张晚期峰值平均应变率(m SRa)以及收缩期峰值平均应变率(m SRs)水平。结果观察组LAAEF、LAPEF、LAEF都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LAVmin、LAVmax、LAVpre都高于对照组(P0.01)。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m SRs、m SRe下降,m SRa上升(P0.01)。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功能发生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早期展开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技术评价重度子痫前期(SPE)病人左心房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PE病人46例(SPE组)和正常妊娠(NP)孕妇43名(NP组),分别行常规及全容积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全容积成像技术获取标化左房膨胀指数(LAEI)、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和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采用TMAD技术获取相应参数:左心房充盈期位移(TMAD-D)、被动射血期位移(TMAD-P)及左心房收缩期位移(TMAD-S)。结果与NP组相比,SPE组TMAD-D、TMAD-P和TMAD-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NP组相比,SPE组标化LAEI、LAPEF和LAAEF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组TMAD-D、TMAD-P和TMAD-S与相应的标化LAEI、LAPEF、LAAEF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5、0.576、0.572,P<0.001);TMAD-D、TMAD-P和TMAD-S诊断左房功能受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832、0.759;标化LAEI、LAPEF、LAAEF的AUC分别为0.880、0.840、0.835;全容积成像参数的AUC较TMAD相应参数的AUC略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AD技术可简便、快速、准确地评价SPE病人左房时相功能,可作为临床评价左房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右心室双部位(RV-Bi)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3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3例起搏器综合征患者接受了RV-Bi起搏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RV-Bi起搏、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模式下,患者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RV-Bi起搏与RVOT起搏比较,QR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RVA起搏比较,QRS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3ms)最窄,较RVA起搏(177ms)缩短34ms,较RVOT起搏(155ms)缩短12ms。RV-Bi起搏时心功能优于RVA和RVOT起搏。RV-Bi起博时射血分数(50.4%±3.6%)、每搏量[(65±14)ml]和心输出量[(5.77±0.69)L/min]均较术前射血分数(38.5%±6.2%)、每搏量[(50±18)ml]、心输出量[(4.16±0.55)L/min]及RVA起搏射血分数(34.2%±7.4%)、每搏量[(48±15)ml]、心输出量[(4.12±0.51)L/min]和RVOT起搏时射血分数(45.4%±5.6%)、每搏量[(62±16)ml]、心输出量(5.42±0.63 L/min)显著提高(均为P<0.05)。结论 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性,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治疗,此项技术可作为双室同步起搏技术的替代选择,并具有手术简便和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36例,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中远期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