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桥式肌皮瓣移植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探明其术式的形态学基础、血供规律、血流动力学及血流量动态变化。方法:取新鲜下肢尸体标本,采用不同的形态学观察方法观察小腿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分别进行兔胫后血管切断前MAP测定、顺逆行皮瓣桥动脉压及脉压差测定及其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流量测定。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恒定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液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顺行与逆行皮瓣桥及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流量动态变化一致(P>005),顺、逆行皮瓣桥与所携带的游离皮瓣在各自时间点动态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血液回流的主要方式;逆行皮瓣供血具有血流动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吻合血管逆行皮瓣静脉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吻合1条伴行静脉的逆行血供游离皮瓣成活情况,探讨静脉回流机制和静脉压随时间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个皮瓣,血管吻合前,每只兔分别制备以胫后动脉为轴的逆行游离皮瓣2个。测量三组兔胫后血管外径。A组吻合2条伴行静脉,B、C组吻合1条伴行静脉。A、B组分别行兔胫后静脉术前、术后即刻、30 m in、1 h和2 h的静脉压测定;术后观察B组皮瓣的成活情况;C组行伴行静脉造影观察,于注射完毕即刻、30 m in和1 h观察造影剂的流动情况;组织学观察B组蒂部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实验兔胫后动脉直径为8.0±0.3 mm,伴行静脉11.0±0.5 mm。B组10个皮瓣,除2个撕脱、感染坏死外,余均成活。B组术后即刻和30 m in静脉压为2.56±0.84和3.08±0.97 kPa,与术前1.81±0.63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后趋于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注射造影剂1 h后基本回流入肢体近端。结论吻合1条伴行静脉逆行血供游离皮瓣的静脉回流可保证回流循环。静脉血直接通过失效的瓣膜是逆行血供游离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动脉化静脉皮瓣两种灌流方式比较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灌流方式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40侧后肢建立成吻合股动、静脉浅支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组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对照组为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临床上采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方式的皮瓣5例。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16侧,部分存活2侧,坏死2侧。对照组皮瓣存活6侧,部分存活11侧,坏死3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5例,4例完全存活,1例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结论 建立适当的供血与回流比例是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的关键,保证供血前提下增加静脉回流能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率。如果不能增加回流,减少超量的供血可提高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顺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近节皮肤、指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同侧前臂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缺损区,皮瓣内静脉远心端与指动脉、近心端与指背及掌背静脉吻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顺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近节皮肤、指动脉缺损,方法简单有效,能保持患指长度,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在急诊中修复手指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手指血管及皮肤软组织缺损36例患者,均采用同侧前臂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形成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创面.结果:36例皮瓣中34例完全成活,2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15指,良21指.结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目前修复手指血管及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切取指背筋膜蒂皮瓣时,皮瓣近端预留一条长1~2cm指背静脉,皮瓣切取后,松开止血带,温盐水复温,皮瓣蒂部局部应用罂粟碱解痉,观察并判断皮瓣供血与回流情况。若皮瓣出现血供不足,通过皮瓣内预留指背静脉与指动脉断端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皮瓣(10例);若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则将皮瓣内指背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改善其回流(12例);若皮瓣供血与回流基本平衡,则无需进行血管吻合(13例)。结果临床应用改良的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35例,皮瓣面积:1.2cm×1.6cm-2.7cm×3.2cm,其中辅助吻合预留血管22例,辅助血管吻合率63%,皮瓣全部成活。术后72h除静脉动脉化皮瓣有3例出现张力性水疱外.其余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供区植皮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皮瓣质地良好,指端饱满,无触压痛。结论传统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经选择性辅助吻合血管处理,其成活率和成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提供一种新型血供来源的皮瓣。方法根据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行径、分支、分布及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设计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修复足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3cm×9cm,最小8cm×6cm。结果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在踝部的4个分支(外踝前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经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支吻合,可以满足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需要。临床应用中,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有远侧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利用浅筋膜蒂改善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逆行岛状皮瓣是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如桡动脉、胫后动脉、甚至皮神经营养动脉)而形成的岛状皮瓣,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逆行供血。皮瓣的存活受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两个因素影响,静脉回流尤为重要。临床上,静脉危象常是造成皮瓣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们通过术中保留逆行岛状皮瓣蒂部浅层的条形筋膜,皮瓣通过血管蒂动脉逆行供血后,经过浅筋膜内的浅静脉及动脉伴行的深静脉两套静脉回流,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带蒂皮瓣可以是血管蒂,也可以是筋膜蒂。血管蒂皮瓣常存在静脉回流问题,而筋膜皮瓣由于没有知名血管,切取的面积有限。逆行岛状皮瓣是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如桡动脉、胫后动脉,甚至皮神经营养动脉)而形成的岛状皮瓣,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逆行供血。皮瓣的存活受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两个因素影响,静脉回流尤为重要。临床上,  相似文献   

10.
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应用4例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及离体标本的灌注,探讨了此皮瓣的血循环机理。动脉血经静脉支部分直接回流,部分进入微静脉经毛细血管达真毛细管网。另部分动脉血入微静脉经动静脉吻合支返回微动脉入后微动脉再入真毛细血管网。因静脉瓣的阻碍,使引流侧皮瓣远端灌流困难,易造成缺血坏死而灌流侧易成瘀血性坏死。因此理想血供应是动脉化干及引流干均应顺静脉血流方向缝接,减少静脉瓣阻力。动脉化静脉皮瓣易发生肿胀、充血、瘀血  相似文献   

11.
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下肢软组织缺损,应用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远1/3胫前、足背、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18 cm×10 cm。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40个月,平均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静脉血回流通畅,适合修复小腿远1/3胫前、足背、足跟、踝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足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单纯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9例,肌皮瓣9例;其中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9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营养血管皮瓣19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9 cm~4 cm×3 cm,皮瓣面积13 cm×9.5cm~6 cm×5 cm。结果 43例皮瓣完全存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清创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感染及淤血,皮瓣蒂部无臃肿。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肢体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术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逆行供血的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胫骨外露创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逆行供血的吻合血管胸脐皮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侧小腿动脉铸型标本进行了观测的基础上,于1993年5月~2000年7月,对临床收治的25例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胫骨外露,其中18例有胫前或胫后血管长段受损栓塞,创面最大为28 cm×11 cm,最小为11 cm×9 cm.采用小腿远端胫前或胫后血管远端与腹壁下血管吻合的胸脐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三组主干型血管,三者彼此间在足踝部交通吻合十分丰富,有很好的相互代偿能力.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创面完全修复.结论只要小腿胫前或胫后主要血管之一正常,受损血管远端正常,逆行供血良好,即可采用吻合血管的胸脐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急诊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0月-2007年3月,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7~46岁。受伤原因:挤压伤6例,车床切削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h。缺损范围3.0cm&#215;2.0cm~6.0cm&#215;3.5cm。均采用同侧前臂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内静脉近心端分别与手指动、静脉吻合。切取皮瓣范围3.0cm&#215;2.5cm~7.0cm&#215;4.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部分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供区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4年,皮肤质地、厚薄均满意,仅1例表皮坏死者出现部分色素沉着。皮瓣均无硬化、挛缩和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3指,良4指。结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是目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管移植加长血管蒂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加长血管蒂的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肌腱及骨外露伴创面感染病例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4年11月,对6例骨与肌腱外露、皮肤缺损伴创面邻近血管损伤、抽脱及闭塞的慢性感染病例行游离皮瓣移植术,男4例,女2例;年龄17~36岁,平均24岁。皮肤缺损面积最大30cm×15cm,最小20cm×10cm。应用修复的皮瓣种类:背阔肌肌皮瓣3例,阔筋膜张肌肌皮瓣2例,前臂皮瓣1例。静脉移植加长皮瓣动、静脉血管蒂最长15cm,最短5cm,平均8cm。移植皮瓣面积最大32cm×17cm,最小22cm×12cm。在距创面稍远的正常部位,解剖出支配受区的动、静脉,应用静脉移植的方法,做端侧吻合,引出支配受区的动、静脉到创面作供血动脉,切取术前设计的游离皮瓣,将皮瓣动、静脉与引到创面邻近的供血动、静脉做端端吻合,皮瓣血循环恢复后,皮瓣创面彻底止血,缝合覆盖创面。结果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骨外露患者中,3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因创缘肌肉发生缺血性坏死致皮瓣着床困难、创面感染,而延迟愈合。结论静脉移植搭桥加长供血动、静脉的手术方法是保证游离皮瓣高质量血管吻合的有效手段,特别适用于创面为慢性感染或其邻近血管发生损伤、抽脱、闭塞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报道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18例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使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修复面积最大为28 cm×10 cm,最小为12 cm×8 cm,修复创面最远达足背跖趾关节背侧。切取皮瓣后,在皮瓣蒂部结扎小隐静脉,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创面周围找到的一条口径相当的回流静脉吻合。 结果 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起水泡等静脉危象的表现,皮瓣全部顺利成活,随访6个月~2年,平均 9 个月,感觉恢复,皮瓣两点分辨觉 1~2 cm,无溃疡,色泽好,功能好。 结论 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胫前区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在皮瓣蒂部结扎小隐静脉,将小隐静脉近端与创面周围找到的一条口径相当的回流静脉吻合的方法修复,更有利于皮瓣成活,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胫前动脉的前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不同部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足部不同部位的创面,采用胫前动脉的前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皮瓣区游离植皮.结果15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小腿供区创面植皮后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色泽接近周围正常皮肤,外形无臃肿,厚薄适中,有部分感觉恢复。结论该皮瓣可以修复足部任何部位创面,适应证广,血管表浅,手术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外形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穿支供血型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39例高能损伤导致的小腿及足踝部损伤,单独或组合选择腓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结果 39例44处创面,采用腓动脉主穿支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2块(穿支蒂27块、游离5块),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穿支蒂5块、游离1块),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最大切取面积22 cm×10 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平均住院23 d(12~36 d).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吻合神经者两点辨距觉2.5~5 cm,未吻合神经者术后1年以上均存在保护性感觉.结论 上述3种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确切,合理个体化选择应用可修复不同类型小腿及足踝部创面;一期修复解剖清晰、血管条件好、手术设计灵活,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并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吻合血管逆行血供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12月,采用吻合血管逆行血供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16例四肢复杂创面。男12例,女4例;年龄17~75岁,中位年龄49岁。损伤部位:小腿、足踝14例,手臂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0 cm×3.5 cm~27.5 cm×8.5 cm。临床诊断为开放性骨折伴不同程度骨、肌腱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10~35 d,平均17 d。采用股前外侧皮瓣7例,旋髂浅动脉浅支皮瓣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8 cm×4 cm~28 cm×9 cm。供区直接皮内缝合。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动静脉危象;1例旋髂浅动脉浅支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处理后成活。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不臃肿,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浅痛觉和触觉恢复良好。供区残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采用吻合血管逆行血供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安全可靠、创伤小,方便显微操作,可提高血管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逆行第1跖底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1、2趾底创面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逆行第1跖底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第1趾趾腹(腓侧)及第2趾胫侧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12例,皮瓣面积为2 cm×3 cm~4cm×6 cm,其中急诊修复外伤性创面5例,修复游离足拇趾腓侧皮瓣供区5例,游离第2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2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 ~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且无明显并发症,耐磨性良好,患者满意.结论 逆行第1跖底动脉岛状皮瓣皮瓣血运可靠,皮肤质地良好,手术切取安全,是修复第1趾趾腹(腓侧)及第2趾胫侧创面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