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股骨偏心距及其与股骨颈干角、股骨颈扭转角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铭  单涛 《解剖学杂志》2008,31(2):239-241
目的:探讨股骨偏心距测量数据及其与股骨颈干角、股骨颈扭转角相关性。方法:对国人100副股骨标本男女各50副,进行股骨偏心距、股骨颈干角、股骨颈扭转角测量,对所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偏心距(mm)男性右侧:44·4±4·56,左侧:42·7±4·95;女性右侧:39·9±6·00,左侧:38·9±6·18。股骨扭转角(°)男性右侧:6·02±10·85,左侧:7·08±9·30;女性右侧:10·02±11·69,左侧:6·02±10·85。股骨颈干角(°)男性右侧:131·8±4·36,左侧:134·0±4·78;女性右侧:132·1±5·94,左侧:132·8±4·93。结论:股骨扭转角和股骨颈干角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偏心距性别差异显著;股骨扭转角侧别无差异,而股骨颈干角和股骨偏心距侧别差异显著。由此推导出股骨偏心距、颈干角、扭转角回归方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国人股骨156副,其中男性80副,女性76副,共计312个股骨的转子扭转角及颈扭转角,结果如下:(1)股骨颈扭转角男性左侧6.0°,右侧12.1° 女性左侧7.0°,右侧14.6°.性别间无差异,但侧别差异男女均非常显著.(2)股骨转子扭转角男性右侧23.0°,左侧22.5°;女性右侧22.7°,左侧22.9°.结果表明无论性别与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常数.(3)股骨颈扭转角与转子扭转角相关性研究表明,两者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由此引导出两者相互推算的回归方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股骨颈前倾角的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股骨近端截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应用Mimics15.0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患侧及健侧股骨颈前倾角,并与在断层CT上测量的股骨颈前倾角相比较。结果重建的股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二维CT测量健侧和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分别为(25.54±7.17)°和(42.98±10.36)°,数字化三维重建测量健侧和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分别为(24.29±3.46)°和(40.36±5.42)°。数字化三维重建股骨颈前倾角与二维CT测量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三维CT扫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出股骨前倾角的解剖数据,为完成个体化的股骨截骨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胫骨下段扭转角和外翻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胫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塑形钢板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国人胫骨81副(男41副,女40副)进行下段扭转角及外翻角测量。结果:①胫骨下段扭转角,男性左侧64.8°±3.6°,右侧68.7°±2.8°,女性左侧63.6°±5.1°,右侧67.0°±6.1°。②胫骨下段外翻角:男性左侧15.6°±3.0°,右侧14.2°±2.1°,女性左侧15.6°±3.0°,右侧16.4°±2.9°。结论:男性无论扭转角还是外翻角其侧别差异显著P<0.01及P<0.05;女性扭转角侧别差异显著P<0.01而外翻角侧别无差异P>0.05;除右外翻角性别间差异显著P<0.01外,其余各角性别间均无差异P>0.05。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资料。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内固定钢板更能符合胫骨下段的解剖特点,避免或减少因钢板塑形不佳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国人股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测量统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马丁氏方法,对西安地区成人干骨206副(男性122,女性84),进行了股骨最大长、颈干角和扭转角的测量,结果如下: 一、股骨最大长:男性股骨最大长平均值为43.68±2.02厘米;女性股骨最大长平均值为40.96±2.84厘米。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为:股骨的最大长左、右侧无显著差异,男、女股骨最大长差异显著。二、股骨颈干角:男性股骨颈干角平均值为128.46°±6.86°;女性平均值为130.52°±6.44°。经统计学显著性测验,结果为:股骨颈干角左、右侧之间无明显差异;男、女性之间差异显著。三、股骨扭转角:男性股骨扭转角平均值为11.95°±8.89°;女性之平均值为12.80°±9.07°。经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为:股骨扭转角左、右侧之间差异显著,而男、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四、应用股骨长度分组,观察了股骨最大长变化与股骨颈干角和扭转角的关系,结果是:无论男、女性,其股骨最大长的变化,对颈干角和扭转角的变化无明显影响。此外,对股骨最大长、颈干角和扭转角的左、右侧差、性差以及后两者形成差别的生物力学原因,股骨最大长度与颈干角和扭转角的关系,以及扭转角之动荡范围等进行了人种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朱求亮  许斌 《解剖学报》2016,47(5):658-662
目的探讨肉眼直观下描述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的区别,并分析其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股骨冠状面平面,分别从6点钟、12点钟、1∶30点钟、3点钟和4∶30点钟位置观察干燥完整的股骨标本(60根),在照片上分别确定股骨头颈轴线、股骨冠状面、股骨颈截面最长径及股骨上段冠状面,画图描述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分析这两个角度的区别。结果股骨颈前倾角是股骨头颈轴线与股骨冠状面的夹角,是线与面的关系,角尖朝内,在6点钟、12点钟、1∶30点钟、3点钟和4∶30点钟位均可观察到;股骨颈扭转角是股骨颈椭圆截面最长径线构成的面与股骨(上段)冠状面的夹角,是面与面的关系,角尖朝后,仅在12点钟、1∶30点钟、3点钟位可以观察到。1∶30钟位是显示股骨颈扭转角和前倾角区别的最佳位置。结论股骨颈前倾角和扭转角是共同基于股骨冠状面,分别与股骨头颈轴线、股骨颈截面最长径线构成的面,组成的两个不同角度参数。非立体观察是混淆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的重要原因。前倾角决定内固定螺钉及股骨假体的方向,扭转角对内固定螺钉进钉点及股骨髓腔开口位置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 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角度钢板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组48例(52髋)采用角度钢板行开放复位,股骨短缩内翻去旋转截骨术加Salter或Pemberton截骨术式治疗的DDH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2例;左侧26例,右侧18例,双侧4例。患儿手术年龄为2~9岁,平均3.5岁。按Tonnis系统分级:Ⅲ度10例,Ⅳ度38例。结果患儿随访1~4年,平均2.4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股骨颈干角术前140°~160°,术后矫正至125°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8°~35°。术中行短缩截骨长度0.8~3.0 cm,平均2.0 cm。McKay评分,优35例,良13例。结论角度钢板应用于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CT三维重建胫骨下段外侧面扭转形态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制国人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80例成人活体胫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三维图像,测量胫骨外侧面解剖学指标,并与整体信息作相关分析.结果:胫骨外侧面扭转段长度男性为(12.95±0.41)cm,女性为(12.34±0.31)cm;胫骨外侧面第1个1/4分段扭转角男性为13.98°±2.72°,女性为13.38°±3.11°,第2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32.49°±3.66°,女性为31.85°±3.86°,第3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55.18°±3.53°,女性为50.95°±6.24°,第4个分段扭转角男性为82.13°±2.89°,女性为72.45°±4.81°.胫骨下段外侧面前倾角男性为7.34°±0.91°,女性为6.20°±0.4l°.结论:胫骨下段外侧面的扭转和前倾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设计国人胫骨解剖型钢板的扭转和前倾形状时要考虑性别和身高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生物型股骨柄设计原理,通过比较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前不同CT平面测量所得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找到术前测量预估发育性髋关节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THA后股骨柄前倾角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初次THA符合DDH诊断的患者21位(28髋),术前及术后均行CT扫描,术前选取头下平面、小粗隆平面和小粗隆平面上1 cm及2 cm 4个平面的前后皮质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以及大、小粗隆顶点中间平面后侧皮质切线与小粗隆中心上2 cm平面前侧皮质切线的角平分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内外侧髁后方连线夹角(分别记为股骨前倾角1~5)。术后选取股骨柄假体最长水平层面,测量假体前后对称轴线与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最大时后缘连线的夹角作为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同时测量髋臼杯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矢状位矢状倾斜角度。比较术前各个股骨前倾角与术后股骨柄假体前倾角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股骨前倾角1~5分别为17.70°±10.54°、35.59°±7.21°、31.09°±7.98°、24.71°±9.11°、21.94°±10.10°。股骨柄假体前倾角为20.52°±10.90°。术后假体柄前倾角与股骨前倾角1~4之间差值分别为2.82°±6.27°、-15.08°±7.99°、-13.80°±15.68、-4.19°±5.69°、-1.42°±4.07°,髋臼假体前倾角为25.60°±11.65°,术后复合前倾角为46.11°±13.28°,假体矢状倾斜角为1.13°±1.53°。术前股骨前倾角1~4与术后假体前倾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假体前倾角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各前倾角与术后假体前倾角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681、0.689、0.853、0.928。结论股骨前倾角5与术后股骨柄前倾角具有高相关性,可作为替代股骨柄前倾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颈的前倾角是股骨内外髁后缘连线与股骨颈长轴所形成的夹角,涉及股骨两端的两个面,因此测量比较困难,方法很多,结果也有所不同。 目的:通过对股骨解剖结构特殊性的仔细研究及对股骨颈前倾角定义的分析,探索一种CT测量股骨前倾角简便而又精确的方法。 方法:选取行髋关节CT检查者80例,受测者双侧髋关节无器质性病变。在常规体位分别对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进行扫描,然后计算出股骨颈前倾角,称为定义值;在中立体位对髋关节扫描,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称为实验值。 结果与结论:股骨前倾角的定义值为(10.48±2.40)°,实验值为(10.29±2.1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该实验值测量方法只需对髋关节扫描,可准确反映股骨颈前倾角,可为髋关节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透视角度下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透视角度下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的变化,为临床一次摄片测量股骨颈前倾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条股骨,左右各半,先使股骨与X光片垂直且位于X线管球正中摄片,测量前倾角标准值。再使股骨外展,与X线成30°、45°、60°、75°时摄片,测量在X光片上股骨颈纵轴投影与经过两髁间连线投影的夹角。同时用张怀韬方法重复测量。结果:两组股骨外展30°、45°时测量值相近,均小于股骨颈前倾角标准值,随着外展角度的增大,前倾角测量值逐渐增大,75°时测量值与股骨颈前倾角标准值相差最小。并根据三角函数推导得出结果一致。结论:当股骨干外展75°时,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与实际值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6,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r健侧=0.144、r患侧=0.109,P值均>0.05)。结论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provides a robust measuring method of the 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angle for use in a total hip replacement pre-planning program. The femora of 24 patients (69.3 +/- 6.3 years old) were CT-scanned and converted into three-dimensionally volume-rendered models in ORTHODOC (ISS Inc., CA, USA) which is the pre-planning software for ROBODOC surgery. The Mod.ISS method (the modified ISS method), designed by authors, measures the anteversion angle of the proximal-most femoral neck confluence o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femoral mechanical axis. 3D FNC method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s measurement of the anteversion angle of three-dimensional femoral neck center o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osterior femoral plane and parallel to the posterior condylar axis. Here, we found that inter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was 1.8 degrees (SD = 1.3) for the Mod.ISS method and 2.4 (SD = 1.9) for the proposed 3D FNC method. The anteversion angle of the local femoral neck axis was measured as theta = 25.3(L/D) + [corrected] 5.4 in L/D = 0.1-0.6, where L/D is distance (L) from the proximal-most neck confluence along the femoral mechanical axis, normalized with respect to the 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 (D). At L/D = 0.5, the anteversion angle of the femoral neck axis was coincident with the average 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determined by the 3D FNC method. We conclude that the 3D FNC method is a gold standard for measuring the femoral neck anteversion applicable during both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stages, because its femoral neck center can be determined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during both stag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假斜位片拍摄时旋转角度的验证标准,结合其解剖学基础,分析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6月 - 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关节病区所收治的219例股髋撞击征患者(男102例、女117例,年龄18 ~ 46 岁)的CT扫描数据,建立假斜位拍摄时的骨盆旋转标准化数学模型,对健侧和患侧股骨头直径(Φ)、实际双侧股骨头间距离(AFHD)、双侧股骨头间投影距离(PFHD)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公式计算。分别以PFHD/Φ为0.67~1和1~2为校正标准,观察骨盆旋转和骨盆解剖特点对假斜位片拍摄的影响。结果 当骨盆冠状面与底片成65°角时,本组219例患者CT影像测量结果为:股骨头直径(4.37±0.43)cm,PFHD(3.79±0.30)cm,AFHD(18.70±3.15)cm,PFHD/Φ 0.87±0.15,AFHD/Φ 4.40±0.98。219例患者同性别组内左右两侧股骨头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左、右侧股骨头直径均大于女性,女性PFHD、AFHD、PFHD/Φ及AFHD/Φ值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当以PFHD作为假斜位片拍摄时旋转角度的验证标准时,按照Lequesne的标准,PFHD/Φ的取值在0.67~1时,骨盆与底片盒成角的范围是60°~70°,其中成角为60°、65°和70°的样本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0.59%(67/219)、57.53%(126/219)和19.63%(43/219);当以PFHD/Φ的取值为1~2作为验证标准时,骨盆与底片盒成角的范围是45°~65°,其中成角为45°、50°、55°、60°和65°的样本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5.39%(187/219)、100%(219/219)、100%(219/219)、71.23(156/219)和4.11%(9/219)。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知PFHD/Φ的取值满足公式FHD/Φ=ncos 65°/2-1。结论 拍摄假斜位片时,以PFHD/Φ作为验证标准,如果PFHD/Φ取值大于1,则n需要取值大于9.52,即解剖上需满足AFHD大于9个股骨头半径;而如果PFHD/Φ要取值为2,则n需要取值为13.89,即解剖上需满足AFHD大于13个股骨头半径。故根据人类骨盆AFHD的平均值来判断,Lequesne将PFHD/Φ的取值范围定为0.67~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一定误差;而将PFHD/Φ的取值范围定为1~2的验证标准缺乏合理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引导精确置入股骨头髓钉导针的辅助工具及方法,以简化手术。方法 股骨近端髓腔内插入髓内钉后,调整C臂X线机得到股骨颈侧位像,股骨头中点、股骨颈中1/3皮质中点和股骨干皮质中点连成直线,读取此时C臂与水平面倾斜角作为第二倾斜角。将倾角测量器导针插入近端瞄准器导针套筒,铅垂线所指刻度为第一倾斜角,调整瞄准器的第一倾斜角,使其和股骨颈侧位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第二倾斜角相等,固定瞄准器;将导针沿套筒置入股骨头颈内达预定位置,引导插入股骨头髓钉。结果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结合使用方法,可以准确将导针引导置入股骨颈中央。结论 采用C臂X线机测量股骨颈侧位轴线与水平面倾斜角,通过测量和复制股骨颈轴线与地面倾斜角的方案,将传统通过目测估算的导针置入操作改为精确测量角度,引导置入头髓钉导针,可减少透视次数,有效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 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 ;男性(7.69± 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 结论 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 年 1-5 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 9 具、女 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 (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7、14.280、3.520,P值均<0.05)。结论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