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于出院准备服务的康复指导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最佳护理措施。 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105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康复干预;105例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出院准备服务的康复指导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入院时、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Ba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情况。根据不同数据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出院准备服务的康复指导,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时间里,在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逐步得到改善,出院前观察组患者出院准备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6.020,P<0.01)。入院时和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7、0.936,均为P>0.05);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F=21.069、10.476,均为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9、1.158,均为P>0.05),在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19.463、33.458,均为P<0.01)。 结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基于出院准备服务的康复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所致骨盆倾斜及双下肢不等长的病机、病理、临床表现及干预。方法:对1992—06/1999—0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135例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所致骨盆倾斜及双下肢不等长患者进行体检及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年龄6~24岁,查体除有臀肌挛缩本身的体征外,尚有双下肢不等长、骨盆倾斜及脊柱腰段代偿性侧凸畸形,双侧下肢长度差距为0.5~6.2cm,平均1.7cm。而实际测量双侧大转子到内踝或髂前上棘到内踝的长度双侧相等。所有患者均行臀肌挛缩松解术,至术后2~4周,患者的外观畸形均基本消失,随访1年6个月~8年(平均4年8个月)畸形无复发。结论:不对称性臀肌挛缩的挛缩带牵拉可造成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及双下肢不等长,挛缩不对称程度越高,畸形越严重。手术完全松解挛缩组织可解除畸形。臀肌挛缩所产生的畸形均为代偿性,治疗时不可矫正各畸形而忽略了臀肌挛缩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文献,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从1990年1月到2011年12月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共检出192篇相关文献检出,经过三个阶段的筛选,共有10篇被纳入分析,共有317例患者,376例髋关节,男性患者191例,女性126例,平均加权年龄为41.98岁(16~77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36.69个月(6~140个月)。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较术前(44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1)。主要并发症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6%)、异位骨化(0.80%)、疼痛(0.80%)和股骨颈骨折(0.27%),最终翻修率为0.80%。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Ⅰ(PrxⅠ)在正常和骨关节炎(OA)膝关节软骨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PrxⅠ与活性氧歧化物和凋亡等在OA软骨表层聚集现象之间的关联。方法分别从正常膝关节提取正常软骨(NC,n=21)和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OA患者提取OA软骨(OA,n=21),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PrxⅠ在正常软骨细胞和OA软骨细胞中表达水平的总体差异,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PrxⅠ蛋白在正常与OA软骨表/中/深各层组织表达和分布的特点。结果 Western blot证实PrxⅠ在OA软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软骨组织显著提高2.89倍(t=18.34,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rxⅠ在正常软骨组织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呈现较均一的表达,但是,在OA软骨组织中,PrxⅠ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层间差异。PrxⅠ在软骨组织深层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但在浅层细胞中,PrxI的表达水平反而显著减低甚至缺如。结论虽然总体表达水平升高,但PrxⅠ在OA软骨组织表层的表达缺如,可能与OA软骨组织表层活性氧歧化物蓄积和细胞凋亡聚集现象相关。  相似文献   
5.
做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有前外侧、后外侧、外侧手术入路,没有哪个入路更具优越性,每个手术入路均有其不同优缺点,每个手术医师也有不同的习惯,当一个医师熟悉了某一个手术人路后,就会觉得这个人路手术很方便。哪一个手术入路能让术者更有把握得到最好的结果,那就应该使用哪个入路。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我们采用外侧入路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点滴经验,供初学者作为参考。由于每个医师有其个人的经验,我们所提供的点滴经验不一定对哪个医师都适用,不同的医师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无论如何,把手术做好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统计,美国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例数在2003年已经超过40万/年,较1994年增加近30%,并预测到2030年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将达到340万[1]。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材料学的发展、外科技术及麻醉方法的提高,TKA在更大年龄范围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发症明显减少,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疾病最重要的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本期杂志有关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的诊治专题,作为组稿人,有幸首先拜读同道雅作,欣喜之余,又对现有研究中的种种问题深感忧虑与困惑。由于ONF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无法实现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常用的外科保头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中远期异位骨化(HO)的发生情况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由同一术者完成且采用同一类型假体、获得5~11年随访的48例(60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结果 30例37髋(61.7%)出现不同程度HO,按Brooker分级,0级23髋(38.3%),1级13髋(21.7%),2级17髋(28.3%),3级7髋(18.9%),4级0髋。Ficat分级3级和4级的患者HO发生率分别为58.6%和64.5%(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arris评分、年龄、出血量、手术时间、体质指数等与HO无关(P>0.05),男性是HO的危险因素(P<0.05)。男性及女性HO发生率分别为75.0%和46.4%(P<0.05)。Brooker分级1、2级HO患者Harris评分与3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术后5年内HO的严重程度与术后1年内相比无明显进展;3例术后5年内HO程度呈进展性,但术后5年后无再进展。结论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远期异位骨化发生率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O可呈进展性,需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测量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数据,为改进及设计适合中国人(尤其华南人)的膝关节假体和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对80例华南志愿者膝关节行薄层螺旋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模型,导入Unigraphics NX软件中测量其胫骨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 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左侧(8.47±3.42)°,右侧(7.84±3.30)° ;男性(7.69± 2.89)°,女性(8.62±3.74)°;平均(8.16±3.37)°;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左侧(6.89±3.42)°,右侧(6.82±2.78)°;男性(6.84±2.82)°,女性(6.87±3.01)°;平均(6.85±2.90)°。胫骨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明显大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0.05)。 结论 华南成人正常胫骨平台后倾角的个体差异较大,均值小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和国外大多数同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