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面罩连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1例,观察患者的呼吸、pH、PaO2、Sa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45例患者效果明显,原有的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明显改善,APACHE Ⅱ、pH、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 (P<0.05),R、PaCO2明显改善(P<0.05),16例患者效果不佳,改为有创机械通气.结论 在综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积极早期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使PaO2、SaO2升高,PaCO2降低,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采取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2.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吸氧)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pH、SaO2、PaO2、PaO2/FiO2等指标上升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aCO2,等指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气PaO2明显上升(P<0.05),PaCO2下降明显(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有效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各项血气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治疗,观察组(n=3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pH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HR及RR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pH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仰卧位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仰卧位及俯卧位2、4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潮气量(VT)的变化。4h后,仰卧位组的患儿也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在2h和4h记录上述指标。结果机械通气后,2组患者FiO2、动脉血pH值无明显变化(P均〉0.05),RR、VT、PaO2、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俯卧位机械组改善明显(P〈0.05)。仰卧位组患儿改为俯卧位机械通气后,PaO2/FiO2增加明显(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PaO2/FiO2,是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早期支持治疗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轻度ARDS患者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2 h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9例患者中,30例实施成功,成功率76.9%,治疗2 h后RR、HR、Sp O2、Pa O2/Fi 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NIPPV治疗失败9例,失败者立即改用气管插管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2 h后与治疗前的观察指标(RR、HR、Pa O2/Fi O2、Sp O2)无明显改善(P0.05),死亡3例,病死率7.69%。结论:对轻度ARDS患者选用NIPPV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实施NIPPV失败者应及时改用有创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亡率60.9%)。结论多种危重病都有可能发生ARDS。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R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SaO2、PaO2)和PaO2/FiO2有利于ARDS的早期诊断;ARDS的治疗以机械通气为主,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兼顾其他支持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0年1月期间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ARDS14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患者,12例行无创通气,2例有创通气,所有病例均获痊愈出院。通气后4h与通气前及通气后24h与通气后4h比较,呼吸频率(RR)明显下降、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ARDS的氧合状态,临床应正确把握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海燕  张继友 《内科》2011,6(3):229-230
目的通过对重症胰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提高对治疗认识。方法分析重症胰腺炎并ARDS患者32例临床治疗结果。结果经机械通气后,32例患者HR、f、PaO2、PaO2/FiO2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愈27例,5例死亡。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一旦并发ARDS,应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内采取常规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pH、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呼吸(RR)、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pH、PaCO2、PaO2、RR、HR的变化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仇毅洲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02-150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通气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变化(HR)。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H值、PaO2、PaCO2、RR和HR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气管插管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NIPPV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头罩式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R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ARF患者40例,随机分为头罩组(A组,20例)和面罩组(B组,2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茶碱制剂、利尿剂和抗生素等。A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无创呼吸机。通过常规呼吸管道将头罩与呼吸机连接。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正压呼吸机,通过常规呼吸管道将面罩与呼吸机连接。观察指标包括动脉血气、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合指数(PaO2/FiO2)、初始24h治疗中断例数和频数、需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气管插管原因等。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NIPPV治疗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初始24h治疗中断例数和频数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1h后A组患者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pH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O2、PaO2/FiO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罩NIPPV治疗可用于低氧性ARF的患者,它能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减少与NIPPV相关的并发症,但在改善气体交换和降低气管插管方面与面罩相比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重度ARDS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均采用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72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2DO2)的改变;统计患者的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PaCO2、Pmean、Ppeak、P2-aDO2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而PaO2、Cydn、PaO2/FiO2水平呈升高趋势(P均<0.05);治疗72h后,患者PaO2、Ppeak、Cydn、PA-aDO2、PaO2/FiO2水平趋于稳定状态。患者28d病死率为25.00%,机械通气时间(9.87±2.01)d,重症肺炎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入住ICU时间(11.36±3.65)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结论:APRV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度ARDS效果较明显,可改善患者通气状态及氧合指数,有效避免肺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29例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高压力无创通气组(16例)及低压力无创通气组(13例)进行家庭无创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PaO2、PaCO2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FEV1、FVC、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力通气组上述4指标及低压力通气组PaC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力无创通气能更好地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肺功能,提高PaO2,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中重度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肺复张无效的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比较俯卧位通气前、俯卧位2h、恢复仰卧位1h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的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共进行俯卧位通气41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俯卧位前相比,俯卧位、恢复仰卧位时PaCO2、PA-a,DO2降低(q分别为5.769、3.380、3.611、3.528,P〈o.05),氧合指数(PaO2/FiO2)升高(q分别为4.683、3.690,P〈O.05),但恢复仰卧位时PaO2/FiO2较俯卧位时有所下降(q=3.577,P〈O.05);俯卧位前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静态肺顺应性、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pH值、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04、2.516、2.297、1.904、2.985、2.043、0.106、0.007、0.045,P值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改善中重度ARDS的氧合水平,不影响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面(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插管率和病死率较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 h、72 h后及出院前BiPAP治疗组患者PaO2、pH值升高,PaC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PPV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合理应用BiPAP治疗可明显改善PaO2、PaCO2及pH值等生理学参数,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病死率,对治疗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波指数连续心搏量(PICCO)监测对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时临床参数调整的指导价值,寻找控制患者血容量更为精确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接受CRRT治疗的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84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调节,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心指数(CI)、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及胸腔血容积指数(ITBI)对血容量进行调节。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12、48、96 h的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L-1β、TNF-α)水平、呼吸功能指标[呼吸频率、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APACHEⅡ评分]及循环功能指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统计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组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48、96 h时,2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在48、96 h后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2h 2组患者的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均降低,PaO_2、PaO_2/FiO_2均升高,但观察组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aO_2、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均P0.05),继续治疗48、96 h后变化不大。治疗后12、48、96 h时2组患者的心率降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但观察组心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ICCO监测CRRT治疗脓毒症合并ARDS对患者呼吸、循环各指标控制效果更优,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控制手段,对脓毒症合并ARDS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早产儿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与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根据呼吸功能分为呼吸障碍组(A组62例)和非呼吸障碍组(B组18例),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极低出生体质量组(C组29例)和非极低出生体质量组(D组51例);分别采用经皮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经皮氧分压(TcPO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动脉氧分压(PaO 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通气2 h、24 h时TcPO 2与PaO 2及TcPCO 2与PaCO 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通气2 h、24 h时TcPO 2与PaO 2及TcPCO 2与PaCO 2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cPO 2与TcPCO 2对治疗期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低碳酸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与B组、C组与D组无创通气治疗2 h、24 h时TcPO 2低于PaO 2,TcPCO 2高于PaC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无创通气治疗2 h、24 h时TcPO 2与PaO 2、TcPCO 2与PaCO 2均呈正相关(P<0.001)。以PaO 2<80 mmHg为低氧血症诊断标准,通气2 h、24 h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8.75%、11.25%,TcPO 2对通气2 h时诊断低氧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下面积(AUC)为94.55%、98.00%、92.50%、0.901;通气24 h时为88.89%、98.59%、97.50%、0.937。以PCO 2>45 mmHg、PCO 2<35 mmHg分别为高碳酸血症及低碳酸血症诊断标准,通气2 h高碳酸血症发生率为48.75%,无低碳酸血症,通气24 h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3.75%;TcPCO 2对通气2 h时诊断高碳酸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为97.87%、95.12%、95.00%、0.922;通气24 h时诊断高碳酸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为100.00%、97.14%、97.50%、0.950,低碳酸血症为100.00%、98.70%、98.75%、0.971。结论TcPO 2、TcPCO 2监测可准确评估早产儿PaO 2、PaCO 2,且对早产儿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低碳酸血症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法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的ARDS患者30例,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LPVS),给予压力控制法(PCV)肺复张(RM)。压力上限为高位转折点(UIP),呼气末正压(PEEP)为低位转折点(LIP)+2 cmH2O,维持时间60 s,RM后维持原方案通气。观察不同时间段氧代谢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患者在RM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静脉血氧分压(Pv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氧输送量(DO2)均明显升高(P0.05),氧摄取率(ERO2)明显降低(P0.05)。患者心率(HR)无明显变化;RM时中心静脉压(CVP)显著增加(P0.05),但RM结束后很快恢复至基础水平。RM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脏指数(CI)均有下降(P0.05),但很快恢复至基础水平。两组均未发生气胸、纵隔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结论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可提高ARDS患者氧输送,改善组织缺氧;ARDS患者在进行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时血液动力学会有短暂变化;压力控制法肺复张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对小儿心脏手术后重症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心脏手术后常频通气(CMV)治疗无效的重症ARDS患儿行HFOV治疗,设置相应的参数并行氧合、通气管理,每次吸痰后行肺复张。观察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HFOV治疗时间、肺复张期间循环指标变化、整体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存活情况。结果 HFOV治疗后通气及气体交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12~48 h血气相关指标PaO2、PaC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且稳定。HFOV治疗时间43~238(128.5±67.49)h,肺复张期间循环指标未出现异常变化,末梢血氧饱和度快速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呼吸机的吸氧浓度快速降低。整体治疗期间出现气胸9例,均安置胸腔闭式引流。本组患儿存活21例(65.6%),死亡11例。结论 HFOV对CMV治疗无效的重症ARDS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通气及气体交换,可作为小儿心脏术后重症ARDS的重要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