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玲 《天津护理》2011,19(5):295-296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恶性心律失常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心力衰竭可引发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猝死。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implantable cardiac deftbrillator,ICD)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因此植入具有CRT和ICD双重功能的装置(CRT—D)已成为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病人猝死.研究已经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ICD)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因此,植入具有CRT 和ICD 双重功能的装置--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已成为心功能不全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4].2008 年7月29日和2009年6月24日,我院心脏介入中心为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成功植入了CRT-D,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也称为双室再同步化起搏,是通过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恢复心脏运动同步性,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具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双室起搏器简称CRT-D。已有研究证实:CRT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心衰病人住院率和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内科治疗的难题,心衰恶化和猝死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1]。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ICD)能有效预防D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2]。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访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在中国单中心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符合一级预防适应证并植入ICD/CRT.D的患者共80例,其中33例植入单腔/双腔ICD,47例植入CRT.D。基础病因主要为扩张性心肌病(55.0%)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5%)。植入ICD/CRT.D后第1个月末和第3个月末各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若患者发生电击等ICD治疗事件,则即时进行检查。结果80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非计划性再入院11例(13.7%),死亡4例(5.0%)。记录ICD治疗事件共38次,其中有26次(68.4%)为ICD识别持续性VT/VF发作而进行的适当治疗,12次(31.6%)为由于心房颤动而进行的不适当治疗事件。结论ICD,CRT—D能在短时间内对发生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识别及实施治疗,在SCD一级预防中疗效明确,可使SCD的高危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病死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5年病死率可高达50%.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极高,且50%~70%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室速和室颤[1].以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起搏器(CRT-D)治疗心力衰竭能明显缓解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总死亡率,改变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和预后[2].随着CRT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和植入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心力衰竭患者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丁玲  方岁妹  高新新 《全科护理》2013,11(22):2040-2041
[目的]总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积极处理病情变化,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并发症的预防等。[结果]6例病人均成功植入CRT。[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顺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 tion therapy,CRT)开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并显示了出色的临床疗效。心衰晚期往往伴有房室或室间室内传导阻滞,导致心脏收缩运动不同步,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植入永久起搏器,优化心脏房室间、心室间和心室内运动的激动时相,恢复心脏运动的电-机械同步性。众多研究证实,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组滞患者,CRT可以改善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心衰相关的死亡危险性减低。CRT加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ICD)  相似文献   

9.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晓涛  张珠凤 《护理研究》2005,19(11):2375-237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心脏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措施。临床资料表明,ICD降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接受ICD治疗病人的逐步增多,病人的心理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调查意在探讨ICD植入术病人心理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使病人尽快接受和适应ICD的治疗,提高IC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implantable cardioversion defibrillator, CRT-D或 CRT-ICD) 是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和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两者功能的心脏起搏装置,也称为三腔起搏除颤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ORS波时限〉120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兴起的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CHF)手段,是利用心脏起搏技术使房室间、室间及室内收缩失同步重新同步化,从而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临床试验证实CRT能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心室不同步患者住院率及病死率,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仍有20%~30%的患者对CRT无反应。现对如何提高CRT疗效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CRT)或心脏再同步化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治疗是新兴的卓有疗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是疗效差别非常显著,有的患者出现超反应,心功能和射血分数完全恢复正常,而有的患者则植入无效。由此派生出大量的临床试验,导致指南在不断更新细化,直接影响我们的临床治疗决策。本文针对国内外CRT指南的沿革和更新作一综述,明确最新的适应证和患者选择,以提高CRT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及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心律转复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ous therapy with defibrillator,CRT-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其中ICD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的历史.ICD/CRT-D能明显降低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ICD/CRT-D的植入数量增加,植入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ous therapy,CRT)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的疗效已被多个临床试验所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植入ICD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室内传导阻滞,而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巫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3):2788-2789
慢性心力衰竭因常伴有肺循环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它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发展的终末阶段.CHF主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猝死(SCD).临床研究证实,对于CHF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住院率,并能减少因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几年,自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ICD)开发以来,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ICD是通过置于心脏内或心脏表面的电极感知心室颤动,并给予除颤,它还能程序起搏、中止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是具有起搏、复律、除颤等功能的电子装置。我院于2003年10月,为2例病人成功安装了ICD,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对发生过心脏骤停幸存以及有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可选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近年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当患一旦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CD可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自ICD应用临床的十多年以来,安装ICD后的患心脏猝死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ICD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nization therapy,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不同步的心力衰竭病人。CRT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能够恢复心脏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脏功能~([1])。慢性心力衰竭伴有室内传导延迟病人植入CRT效果已被充分证实,不仅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还能在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