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防控SSI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SSI目标性监测,监测术后SSI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影响因素。结果神经外科1 154例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发生SSI 105例,发病率为9.10%,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11例,器官腔隙感染94例,无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再次手术、放置引流时间≥4 d、手术时间≥4 h、急诊手术是该院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不超过72 h)是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保护性因素。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发生SSI的患者中,87.62%(92/105)发生于术后2周内。结论为减少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发生,应避免术后再次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急诊手术的管理,必要时需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但应尽早拔除引流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防控SSI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SSI目标性监测,监测术后SSI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影响因素。结果 神经外科1 154例清洁切口开颅手术患者,发生SSI 105例,发病率为9.10%,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11例,器官腔隙感染94例,无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再次手术、放置引流时间≥4 d、手术时间≥4 h、急诊手术是该院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不超过72 h)是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保护性因素。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发生SSI的患者中,87.62%(92/105)发生于术后2周内。结论 为减少神经外科清洁切口开颅手术SSI的发生,应避免术后再次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急诊手术的管理,必要时需术后放置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但应尽早拔除引流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某院手术部位感染(SSI)暴发流行的调查与控制方法。方法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结果2012年6-8月该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312例,发生SSI 7例,SSI发病率为2.24%。2009-2012年同期Ⅰ类切口S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2年SSI发病率最高。通过病例调查,医院感染管理科分析感染可能原因,并与骨科沟通,提出7项整改要求;骨科制定18项SSI防控细则并切实执行。后续追踪结果显示,2012年9-11月,该科SSI发病率为0.38%,回落至正常水平,此次SSI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科室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防控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某院神经外科收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SSI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手术患者715例,发生SSI 40例,发生率为5.59%。脑血管术后患者SSI发生率为7.69%,居首位;其次是颅脑肿瘤,发生率为5.94%。40例SSI患者均为器官腔隙/颅内感染。不同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NIS评分患者SS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外科患者SSI发生率与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危险指数等因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特点和高危因素,为肝胆外科患者SS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观察并记录患者SSI情况,及时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分析感染率、感染程度、手术时间等相应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21例发生SSI,发生率为3.84%,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2.82%,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3.15%,急诊与择期手术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切口55例无SSI发生,Ⅱ类切口486例发生SSI 20例,发生率4.12%,Ⅲ类切口6例,SSI发生1例,发生率16.67%,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Ⅱ类切口为主;手术时间≤2.5h的患者共410例,切口感染者8例,感染率1.95%;手术时间>2.5h的患者共137例,切口感染者13例,感染率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胆外科SSI与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危险指数等多种因素有关,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和SSI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14年4月1日—9月30日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监测患者665例,发生SSI 14例,SSI发病率为2.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类型、皮肤准备方法、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是骨科清洁切口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备皮法、ASA评分Ⅱ级及以上、手术时间≥90 min是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OR95%CI分别为3.96(1.07-14.70)、6.45(1.97-21.11)、4.08(1.35-12.30)]。结论改良备皮法、ASA评分I级及手术持续时间越短可减少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临床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前提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助于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对颅脑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与控制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6月—2015年5月某院神经外科所有颅脑手术患者,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计算颅脑SSI的经济损失,分析神经外科SSI预防与控制项目的成本,并推算获得的收益。结果病例组住院时间为25(20,32)d,高于对照组的16(12,19)d,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住院总费用为96 150.6(69 415.0,153 079.6)元,高于对照组的59 438.6(50 092.6,77 336.4)元(P0.001),居前5位的费用依次为西药费、手术费、治疗费、检查费、化验费,发生感染的患者各项费用均高于未感染患者。若实施神经外科SSI预防与控制项目,SSI发生率降低5%时,产生的经济效益足够支付项目的成本;当感染率降低20%~30%时,效益成本比可达到4~6。结论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实施神经外科SSI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项目,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医院收入,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直接经济损失,提高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意识,为医疗机构制定SSI预防控制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13年1月-2014年3月神经外科行手术患者545例,随机选取48例发生与未发生SSI患者,采用1∶1配对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24例SSI患者与同期24例未发生SSI患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对照组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30.5d、1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54 824.47元、35 661.9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每日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分类住院费用中,病例组与对照组中西药费、治疗费、床位费、检验费、护理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外科病区每年因SSI少收治了约21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SSI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1.17万元。结论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资源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老年患者颅脑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SSI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及神经外科主管医生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手术SSI的影响因素。结果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886例中手术部位感染49例,感染发生率为5.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脑室外引流(EVD)、手术时长≥4h、EVD时间≥7d、术后住院时间≥10d是SS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留置EVD是神经外科老年患者SSI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和相关措施,以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评估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福建省22所医院共3 327例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327例患者,恶性肿瘤者1 502例(45.19%),平均手术时间(101.18±8.04)min;共发生SSI 24例,发病率为0.72%;253例(7.60%)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62.66%在术前0.5~2 h内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SSI控制情况较好;同时,临床术前应主动评估患者SSI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老年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数学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34例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1034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5.8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II/III类手术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7 d是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老年骨折患者术后SSI的预测模型为:Logit(P)=2.438+0.641×(年龄)+0.581×(手术时间)+0.504×(II/III类手术切口)+0.482×(受伤至手术时间)+0.653×(引流管留置时间)+0.543×(住院时间),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验证试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为0.760~0.919,随机抽取100例进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验证其总准确率为76.00%。结论年龄≥65岁、手术时间≥3 h、II/III类手术切口、受伤至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7 d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SSI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暴发演练的方法,加强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方法某院2014年1月16日神经外科上报2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病例,针对此事启动了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的SSI病例进行分析,SSI相关的手术间和神经外科监护室(NSICU)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进行采样分析。结果神经外科2013年7月份发生了3例SSI(其中1例为疑似病例,未做脑脊液培养),其他月份均未超过2例,不能确认为SSI暴发。相关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共采集标本16份,微生物检测均合格。NSICU环境、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共采集标本13份,合格率为61.54%;其中2份空气标本细菌数均超标,且有霉菌生长。神经外科手术一次性物品共采样24份,3份为阳性,后复查均合格。结论通过此次医院感染暴发演练,有助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更好地掌握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方法,提高外科医生及手术护士外科洗手的正确性,强化手术操作规程,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通外科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发生术后SSI的2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和手术日期匹配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1 648例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发生术后SSI的患者共25例,SSI发生率为1.5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和术前住院时间长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686、3.326: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否、植入补片类型、腹腔镜手术与否、患者吸烟史等因素在导致术后发生SS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可增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可降低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抗菌手术薄膜对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2月某院神经外科病变手术患者分为使用抗菌手术薄膜组(A组)和普通手术薄膜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SSI发生率,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A组患者术中手术切口薄膜起边率为38.3%(98/256),低于B组的96.88%(248/256),两组患者薄膜起边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7,P0.01)。512例患者,发生SSI17例,发生率为3.32%,A组患者SSI发生率为1.56%(4/256),低于B组的5.08%(13/256)(χ2=7.93,P0.05)。神经外科SSI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指数(BMI)≥24、出现围手术期低体温、吸烟、术前住院日数≥5 d,以及未使用抗菌手术薄膜均是神经外科S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是否使用抗菌手术薄膜是神经外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使用抗菌手术薄膜能有效降低起边率和SSI发生率,建议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4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通外科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发生术后SSI的2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和手术日期匹配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但术后未发生SSI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1 648例接受Ⅰ类切口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发生术后SSI的患者共25例,SSI发生率为1.5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和术前住院时间长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686、3.326;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否、植入补片类型、腹腔镜手术与否、患者吸烟史等因素在导致术后发生SSI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可增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可降低修补术发生S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院短期内神经外科多例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2月1日-3月15日135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可能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手术患者,5例发生SSI,感染率为3.7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第5手术间使用情况和进行二次手术的比值比分别为4.07(95%CI:0.52~36.65)、18.00(95%CI:2.00~180.00)。各手术主刀医生施行手术患者SSI率与该科2012年平均SSI率2.54%(17/6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手术间环境卫生学检测,除麻醉机袖带的菌落总数超标外,其余采样部位单位面积菌落总数均符合国家要求;且麻醉机袖带采样培养的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与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无关。结论进行二次手术是此次短期多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SSI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洗必泰擦浴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某院3个ICU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2016年1—6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7—12月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每日采用温水擦浴,试验组每日采用2%洗必泰擦浴;监测两组患者MDRO感染例次日发病率。结果对照组共收治患者917例,试验组共收治患者9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侵袭性操作及干预措施依从性、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监测MDRO感染例次日发病率为17.71‰,对照组患者MDRO感染例次日发病率为33.91‰。试验组与对照组中CRAB感染例次日发病率均较高(7.65‰vs 13.82‰)。结论 ICU患者采用2%洗必泰擦浴可减少MDRO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切口牵开保护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