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90年12月11日~31日,对云南省耿马县首次鼠疫流行进行了现场调查。用血清学及细菌学方法在33个疫点(180km~2)检出了63例腺鼠疫患者和13例隐性感染者,并从人,鼠、蚤分离到49株鼠疫菌。造成鼠间鼠疫流行,主要是黄胸鼠数量及印鼠客蚤指数的急骤增高;人间鼠疫是由于鼠间鼠疫长期流行,地面游离蚤增加,人与蚤类接触频繁所致。结果表明:耿马县以勐撒镇为中心的鼠间及人间鼠疫大面积流行是一次典型的家鼠型鼠疫,其疫源地具有西南山地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特征。鼠疫在该县(至少在动物间)有可能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分析四川省阿坝州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1986年9月对该州北部疑似鼠疫地区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州若尔盖、阿坝、壤塘三县在历史上存在疫源地。而现今,在较大程度上已经无害化了,亦即鼠疫在旱獭(Marmota hymalayana)种群中的保存和流行空间范围及强度,已经缩小并减弱。但鼠疫疫源性可能依然存在于那些旱獭呈连续分布、密度较高的某些地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甘肃省人间鼠疫疫情动态,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甘肃省近50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及疫源地自然结构、宿主动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10个县(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8个县(区)发生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患者64例,死亡38例。传染源是染疫的旱獭、猫和病人(尸),传播途径主要为剥、食染疫动物和接触病人(尸)。人间病例发生在3—10月,流行月份为5、7、8、9月,高峰为8月。结论猎捕、剥食宿主动物与人间鼠疫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人间鼠疫流行或爆发的危险因子。加强监测管理,及早控制鼠间鼠疫的流行,有效控制疫源地内活动者,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提出改进措施,预防和控制人间疫情的发生。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001~2010年甘肃省鼠疫疫源地人间疫情和动物间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人间疫情均发生在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高山草原旱獭疫源地,均由主动接触旱獭等染疫动物引起,祁连山中西段—阿尔金山疫源地旱獭密度比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在动物鼠疫已间歇多年的夏河、天祝,旱獭密度较高,而鼠疫动物病持续流行的肃南、肃北和阿克赛等地,旱獭密度却处于相对低的水平;10年间总体黄鼠密度明显呈逐年单边下降趋势,共分离鼠疫菌453株,其中动物检菌327株、媒介材料检菌123株、人分离鼠疫菌3株;IHA检测发现阳性数435份,阳性率3.08%;RIHA检验阳性数62份,阳性率4.71%。结论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状态与鼠疫监测技术落后、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旱獭猎捕外运、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疫情的有效控制需要改进鼠疫监测技术、加强鼠疫自然疫源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促进立法,加大旱獭猎捕外运打击力度、完善鼠疫健康教育核心内容,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经济、有效、可行的鼠疫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大型工程项目的鼠疫卫生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和疫情总结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06年,云南省共发现507例人间鼠疫病例,占全国同期病例的58.5%(507/866),居各省份之首.1990、1996、2000午出现3次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国同期病例的97.3%(73/75)、89.8%(88/98)、48.0%(122/254),发病区域主要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不同州(市)不同年份鼠疫病例发生程度不一.人间鼠疫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在7-11月,高峰月为9月.人间鼠疫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发病地区暴露人口接触疫鼠、疫蚤的机会有关.患病类型均为腺鼠疫.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具有流行时间长、病例数多、发病地区广的特点,应加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性控制措施,以减少人间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德宏州鼠疫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德宏州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1982~2010年德宏州有25年次发生鼠疫流行,判定动物鼠疫疫点497个,疫情波及5县(市)41个乡(镇)319个自然村或单位。有9年次发生人问鼠疫,病例数39例,其中腺鼠疫38例,败血型鼠疫1例,病人全部治愈。2004年人间鼠疫得到控制,2008年动物鼠疫得到控制。结论德宏州属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辖区内鼠疫宿主和媒介均不冬眠,家野兼栖,活动范围大,动物鼠疫常年均可发生,人群凶接触疫鼠、疫蚤感染发病。应继续抓好鼠疫“疫情三报”,认真开展鼠疫监测,对鼠疫好发和鼠蚤密度超标地区实施预防性灭鼠灭蚤,完善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Exposure to cats infected with Yersinia pestis is a recently recognized risk for human plague in the US. Twenty-three cases of cat-associated human plague (5 of which were fatal) occurred in 8 western states from 1977 through 1998, which represent 7.7% of the total 297 cases reported in that period. Bites, scratches, or other contact with infectious materials while handling infected cats resulted in 17 cases of bubonic plague, 1 case of primary septicemic plague, and 5 cases of 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The 5 fatal c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misdiagnosis or delays in seeking treatment, which resulted in overwhelming infection and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Unlike infections acquired by flea bites, the occurrence of cat-associated human plague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during summer months. Plague epizootics in rodents also were observed less frequently at exposure sites for cases of cat-associated human plague than at exposure sites for other cases. The risk of cat-associated human plague is likely to increase as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continues in areas where plague foci exist in the western US. Enhanced awareness is needed for promp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
秃病蚤蒙冀亚种广泛分布于沙鼠鼠疫疫源地全境,主要寄生于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全年各月都可出现,体蚤以春末和夏秋为多,巢蚤以秋冬季为多。在沙鼠疫源地染疫蚤中居首位,鼠巢疫蚤远多于鼠体疫蚤,全年各月都有疫蚤检出,成虫可带菌越冬。秃病蚤对鼠疫的传播和维持起着主要的作用,作为沙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它比近代新蚤和同型客蚤更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为控制人间鼠疫发生和制订鼠疫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54-2006年间三江源地区鼠疫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三江源地区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和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斧形盖蚤、谢氏山蚤、细钩黄鼠蚤、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青海田鼠疫源地分布在称多县、珍秦乡.约9500 km2.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分布在13个县,约107 000 km2.截至2006年底,自6种啮齿类、6种食肉类、3种偶蹄类和9种媒介昆虫检出鼠疫菌450株.1960-2006年,发现鼠疫病人238例,死亡134例,人间鼠疫病例出现在每年的5-11月份,主要有3种病型,腺鼠疫占17.23%(41/238)、败血型鼠疫占16.81%(40/238)、肺鼠疫占61.34%(146/238),而其他型鼠疫占4.62%(11/238),但每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仍以腺鼠疫为主.结论 鼠疫仍然是三江源地区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要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建立健全鼠疫疫情报告网络,减少人类鼠疫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