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2.7%(19/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与患者年龄大、高胆红素、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大、手术时间长有关(P0.05),而与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等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丰富的外科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和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对预测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同一手术团队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月1日收治并实施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临床因素进性单因素分析;根据替代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计算术后胰瘘发生的概率。结果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195例,术后共计66例患者(33.8%)出现胰瘘,其中包含生化瘘41例(21.0%),B级瘘25例(12.8%),无C级瘘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术前合并糖尿病、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胰体组织CT值40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mm、胰腺质地软是影响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替代胰瘘风险预测系统预测术后胰瘘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4.4%,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51~0.948)。结论替代胰瘘风险评估系统参数客观,操作简便,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的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胰瘘的发生率为11.4%(14/123)。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胰肠吻合方式及胰管直径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胰瘘相关的变量,即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术后血红蛋白及胰肠吻合方式。结论上腹部手术史、胰腺质地软、术后血红蛋白<90g/L及常规套入式胰肠吻合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 02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A级胰瘘108例(10.5%),B级56例(5.5%),C级36例(3.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管内径(P=0.012)、手术失血量(P=0.035)及胰肠吻合方式(P=0.001)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管直径(P=0.030)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手术出血量及胰肠吻合方式可能也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使用Rev 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0.52,95%CI:0.33~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0.20,95%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CI:0.17~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0.52,95%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0.60,95%CI:0.38~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等腹内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施行标准PD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并发症、胰瘘及手术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胰瘘13例;手术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胰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前胆道引流、胰管内置支撑管及应用生长抑素(P〈0.05);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867,P=0.000)、胰腺质地软(OR=1.356,P=0.046)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2.874,P=0.015)者的胰瘘发生率更高;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672,P=0.030)、胰腺质地软(OR=1.946,P=0.042)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1.782,P=0.002)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胰管内是否置支撑引流管、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PD术后胰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行PD术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行LPD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胰瘘组(37例)和无胰瘘组(87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术后胰瘘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术后共37例(29.8%)患者出现胰瘘,其中化学漏20例,B级胰瘘14例,C级胰瘘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中失血量、肿瘤发生部位、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028)、胰腺质地(OR=13.543)、主胰管直径(OR=2.502)、术前总胆红素(9.137)及术前白蛋白水平(OR=6.050)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前后加强管理,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7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个可能对PD后并发症发生率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基础疾病、是否行术前减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胰腺质地以及主胰管直径对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D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P<0.05).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管直径(<3 mm);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瘘.结论 影响PD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4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及156例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 DP)病人的资料。对可能与术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评分中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4项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此评分对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49例PD病人中31例(12.4%)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肿瘤病理、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失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94,P<0.001,95%CI:0.839~0.949。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77.1%。156例DP病人中44例(28.2%)发生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以及术中出血量是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567,P=0.190,95%CI:0.467~0.668。预测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27.7%。结论: 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术后胰瘘预测评分能准确地预测PD术后胰瘘的发生,但对DP术后胰瘘的预测没有作用。DP术后胰瘘的预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与预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不仅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肿瘤部位等客观因素有关,还与术者经验及手术方式等主观因素有关.胰肠双层吻合及胰管支架外引流可能有助于降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及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同一术者施行的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的并发症差异.结果 死亡率2.4%,并发症发生率为34.9%,胰瘘发生率为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OR=2.87;95%可信区间:1.17~8.19;P=0.048)、胰腺质软(OR=1.95;95%可信区间:0.87~6.19;P=0.032)和胰管直径小于3 mm(OR=3.78;95%可信区间:1.01~10.63;P=0.019)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前5年与后5年患者临床资料在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的再手术率较前5年高、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结论 手术出血量、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应选用术者熟悉的吻合方式进行胰肠吻合.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率仍很高。胰瘦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率仍在10%左右,发生后死亡率达50%[1]。主要是由于胰瘘可造成腹腔内严重感染和大出血。因此防止胰瘘的发生是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留胰腺的大小、质地,胰管的直径、以及胰液排出量与胰瘘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残留胰腺质地柔软、胰液分泌率相对高而且通过未扩张胰管时易引起吻合口瘘,因此残胰可分为正常、柔软、脆弱而且胰管未扩张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15 U/L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胰瘘风险评分系统(FRS)评分分层比较PD后主胰管支撑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最佳引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成组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FRS评分结果,探索不同风险下内外引流组胰瘘发生率的差异,统计方法采用成组χ~2检验。结果76例患者中,PD后发生胰瘘24例,发生率为3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软是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6,P=0.011),而引流方式不是PD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在可忽略不计风险者中,内引流组和外引流组均无胰瘘发生;在中等风险和低风险患者中,外引流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内引流组相应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风险患者中,外引流组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较内引流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胰腺质地是影响PD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RS高风险患者中,使用胰管支撑管外引流相比内引流能更有效地预防PD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Liu ZB  Yang YM  Gao S  Zhuang Y  Gao HQ  Tian XD  Xie XH  W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392-139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中共有15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14例次,总发生率为37.1%.术后30 d内死亡19例,总病死率4.6%.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腺钩突全切除与否(P=0.022)、胰肠吻合方式(P=0.005)、胰管直径(P=0.007)及残余胰腺质地(P=0.000)与胰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P=0.002)、术中失血量≥600ml(P=0.000)及合并胰瘘者(P=0.000)术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及胰腺质地是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术中失血量≥600ml及胰瘘为影响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与未行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相比,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胰管扩张的患者可行胰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而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更适于胰管不扩张或胰腺质软者;完整切除钩突、术中仔细止血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胰瘘是并发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瘘(pancreatic fistula,P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34例PD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P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PF发生率14.2%(19/134)。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生长押素治疗是PF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术前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是PD后PF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术中运用胰肠捆绑式吻合.精细操作.是降低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